“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探索

2020-07-18 15:48郭春发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5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教育模式非遗

[摘 要] 以赵抃故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能力指标和情境载体。赵抃故里“非遗”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为人、为官、为学等层面。

[关键词] 非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赵抃故里

[作者简介] 郭春发(1972—),男,浙江龙游人,博士,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治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5-0091-02    [收稿日期] 2020-02-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有机结合,将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结合,整合课程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赵抃故里为例,阐述“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强调教师对课程全方位把握能力,以价值为中心,根据学生兴趣、社会需要随时调整课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能力为中心的目标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预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各单元明确列出教学的指导方向,制定符合教学目标的课堂活动[1]。“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要把学科把握的能力转向全面育人方面,从教育的题材和作品,提炼出育人的价值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模式

美国心理学会提出了“学生为中心”的14项教学原则[2]。强调学生“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行动,而不预先设定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的互动,重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能力和培养素养。

(三)以社会为载体的情境模式

维果斯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提出人的认知是一种社会历程,知识是在社会情境中建构起来的[3]。“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情境有机结合,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价值、知识、社会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素养和能力。在整合形式上看,要整合课程学科之间、课程与社会的内容。[4]在价值取向上,不能只重“知识”而轻“经验”和“社会”[5]。赵抃故里“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等相关内容。

二、“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指标构建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在课程大纲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列出学生学习的能力指标,明确各单元教学的指导方向,制定符合教学目标的课堂活动[6]。与传统教学模式不一样,“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要落实知识、技能、素养的三维目标。从价值定位而言,核心素养应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构建育人的核心能力指标

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课程之间共同培养核心能力。根据不同的课程分析,我们把所有课程目标的能力指标归纳为价值判断、健康关怀、专业知识、熟用技能、沟通协作和问题解决等六种能力。在此基础上,把“非遗”文化在课程之间贯通,实现教学资源优势互补。把理论课程、活动课程、网络课程贯通起来,发挥不同课堂在文化、服务、实践等方面的育人作用。在师生沟通上贯通,达成学生、教师与课程三赢目标。

(二)打通课程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构建育人的情境指标

课程资源开发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非遗”文化项目的引入要彰显大学生个性,激发大学生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从熟悉的“乡音”中感受到“乡情”,从家到国,以时代精神涵养家国情怀,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

(三)打通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界限,构建全面育人的专业伦理指标

根据专业课程的特征,深挖其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同教学与科研工作,促进课程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在“非遗”文化的开发上,让不同学科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赵抃故里“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整合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站在时代的高度,对“非遗”文化的价值向度、伦理规范和人文精神进行深入发掘、批判和整理,继承优秀思想资源和道德价值,实现“创造的转化”。千年孝悌古村落赵抃故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其文化价值包含为人、为官、为学等多种价值。

(一)为人价值

赵抃为人主要表现为个体孝悌行为。同时,孝也是廉文化的基础,从修身到治国是一脉相承的。《宋史·赵抃传》中有一琴一鹤、不得无礼、赵抃救灾、焚香告天四个故事。詹亚圆等指出,孝文化和廉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7]谭继和把赵抃清白文化的理念归纳为“中和、中庸、中正”六个字。[8]在这里面,赵抃的孝悌价值包含私德与公德两部分,私德体现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公德体现在后代尊重养护老弱的关系。

(二)为官价值

赵抃的社会贡献在于他的为官之道。为政45年,官至副宰相,五任御史,经历三代帝王,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被载入的“铁面御史”。赵抃死后谥号“清献”,世人尊称其为清献公赵抃。赵抃为官的价值体现在正直、清廉和体恤上。一是为人之正。赵抃为官,以焚香告天为修身之法。二是为官之清。赵抃是长期主政一方的要员,却一生不置产业,不畜声伎,人淡如月,人清如水,对物质财富十分淡泊。三是為政之和。赵抃为政,懂得因地制宜,不同情况应对不同政策,在虔州和成都为官,政绩卓然。

(三)为学价值

赵抃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传世书法作品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件。一件是《致知府阁下尺牍》,用笔端正严谨,点画润泽,取法北宋初期书坛所流行的颜体;另一件是《致知郡公明大夫尺牍》,结字较宽散,用笔质朴,清劲而古雅。赵抃留有诗作730多首,其中有几十首被选入宋诗,是“后西昆体”的代表诗人。

四、赵抃故里“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选择

结合教学专题开展“非遗”文化的实践项目,在情境中树立新时代的价值观。如把赵抃祭祀大典等艺术形式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乡村振兴等内容结合起来,搭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平台,深入“非遗”所在地学习、采风,进行“非遗”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通过组织研讨会、报告会等途径了解相关的“非遗”文化知识。探究“赵抃孝廉文化”资源开发的模式,在情境中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价值。举办以“孝廉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将赵抃故里孝廉文化与衢州儒家文化相结合。

总之,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将价值、知识、社会有机结合,实现课程、学科统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6]Simplicio J S C.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s.Education,2000,120(4),675-680.

[2]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Learner-centered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A Framework for School Reform & Redesign.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7.

[3]Elizabeth M R,Lev Vygotsky.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EDIT,2010,704.1-3.

[4]李坤崇,歐慧敏.统整课程理念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

[5]刘登珲.学校课程统整实践中的三重误区及其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57-60.

[7]詹亚园.《清献集》所见之赵抃兄弟事实[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

[8]谭继和.思想篇——“铁面御史”赵抃的“清白思想”[J].四川党的建设杂志,2018,(17):76-77.

Abstract:Tak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Zhao Bian's hometown as an example,the connotation,ability index and situation carrier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The value of intangible heritage culture in Zhao's hometown is embodied in the aspects of his moral quality,official quality and scholarship.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ducation model;Zhao Bian's hometown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教育模式非遗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