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0-07-18 16:18方中雄吉利程聪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就业人工智能

方中雄 吉利 程聪

摘 要: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给就业市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明确提出可能被替代岗位类型,阐述了人工智能导致的企业用人需求变化,以及政府、企业、院校和求职者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人工智能;就业;用人需求;用人策略

2020年搜索热度最高的关键词无疑是“武汉”和“肺炎”,疫情几乎占据了公众的全部视野,日日夜夜从病毒手中夺回无数生命的,是无私无畏奋战“疫”线的医护人员,也有不可小觑的人工智能技术:AI辅助诊断、AI影像分析、AI药物研发、AI体温检测、AI医疗机器人等不断见诸媒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2003年非典时“人工智能”还是《黑客帝国》电影中的科幻故事,今年的人工智能已经是战胜疫性的核心技术力量。不仅在医疗领域得到普遍应用,人工智能也成为金融、交通、零售、教育、安防、家居等几乎所有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一、人工智能给就业市场带来挑战和机遇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使得机器换人成为可能,司机、股票分析员、建筑工人、快递、会计以及更多岗位的从业者面临着被替代的危机,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当前人类承担了全球71%的工作任务,而到2025年机器承担的工作将超过人类,智能化对就业产业了巨大的冲击。

(一)人工智能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挑战

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冲击是全球性的。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失业与就业:自动化时代的劳动力转型》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8亿人的就业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的调查数据表明,2018年开始的三年内,全球工厂将安装近210万台新型工业机器人,而我国机器人需求将占全球需求40%。

在美国,牛津马丁学院曾在2013年曾预言未来二十年内,人工智能将会冲击47%的就业岗位;2016年奥巴马政府就在政府报告中表达了人工智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的担心,为抵御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美国前财政部长Lawrence Summers也曾表示:按眼下新技术发展的势头,四分之一的中年男性很快会面临失业风险。

在我国,近几年人口红利的消失加速了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7×24小时的不间断生产、管理成本的降低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的眼球。代工厂龙头企业富士康已经部署了4万多台机器人,为此人力成本同比下降了11.91%。在2019年的“3·15”期间,机器人电话营销数量超过40亿,这一令人惊叹的数字后面,是数千个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失去的就业岗位。

随着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升高,它们能完成的工作也越来越复杂,“AI智能货架”不需要理货人物,能自动识别库存变化情况并适时补货;AI招聘机器人学习了岗位要求和应聘者的信息后,能精准将人员推送到对应部门;无人零售处猎豹移动推出的“豹咖啡”,一分钟就可调制出味道鲜美的香浓咖啡,也不需要食品制作员的值守;而财务机器人几分钟就完成人工数十年的库存清点、发票辨识、结转凭证、报表生成等工作,数百万的会计人员将何去何从……

人工智能给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毋庸置疑。创业导师李开复预测: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取代一半人的工作,在需要考虑少于5秒的领域,人根本不是机器的对手,它们不怕累,不闹情绪、犯错率极低,他提醒父母们要让孩子慎重地选择大学专业,因为弄不好,等他们毕业的时候,该专业的工作已经消失了。不仅仅是家长,青年人也意识到了就业的危机,超过半数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心里的“头等大事”就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风险。

(二)人工智能给就业市场带来潜在机会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面临着重重挑战,其就业市场也会随之产生动荡。工业社会初期蒸汽机的大规模应用,人们曾一度担心机器会打掉自己的饭碗,但事实证明了机器在消灭一些岗位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多新的工作机会:工厂建设需要建筑工人,厂内机械设备的生产维护需要工人,机械运的动力煤催生了挖煤工和锅炉工,挖出来的煤运送到工厂需要运输工,铺铁路需要铁路工人,开火车需要司机,把煤搬上搬下需要搬运工……一大批新的工作机会诞生了,大多数新岗位需要人们学习掌握新的技能。

19世纪末诞生的汽车也一度遭到乘坐马车绅士们的极度憎恶,他们用各种恶毒的语言妖魔化着这一“怪物”,英国立法规定市内限速2英里/小时以下,汽车前方几米远处还要有一手执红旗的男人先行。马车老板对汽车更是恨之入骨,常常唆使儿童向汽车扔石块,马车老板、车夫、马车制造人员、路两侧清理马粪的人员、木料加工等多类岗位坍塌,但事实证明汽车这一产业链上带来的就业机会远高于前者。

人工智能和二百多年前的蒸汽机、汽车一样,同样创造了大量潜在的就业机会。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未来就业》曾预测,到2022年,人工智能将取代7500万个工作岗位,但有1.33亿个工作岗位将伴随着人工智能而产生,即净增5800万个工作岗位。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了人工智能对不同领域带来就业岗位增量:在2012年至2022年间,美国将新增1560万个工作职位,意味着劳动力需求以每年0.5%的速度增长。据估计,美国在人工智能驱动下就业岗位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领域,占据未来增加工作岗位的三分之一,每年就业增长率为2.6%,约500万个就业岗位。其它新岗位所在行业分别是商业服务(350万个)、建筑(160万个)、文化娱乐(130万个)、州及地方政府机构(92.9万个)、金融(75.1万个)以及教育(67.5万)等。

谈及人工智能对国内就业的影响,阿里巴巴前董事會主席马云一言概之:过去二百多年,人们一直担心新技术带走就业机会,但新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且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劳动力。我相信人类拥有的智慧是机器永远无法获得的。机器只有芯,而人类有心。人工智能并不是某项技术,而是我们为自己的未来确定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未来制造业都是服务业,流水线上大部分工人将会被机器取代,而人类体验的部分不可能被取代。

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总结说:人工智能将会重新规划机器与人的分工,倒逼职业结构深度调整,从重复性劳动向创造性劳动转移,低价值劳动密集型生产向价值更高的岗位转移。

(三)未来哪些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生产业,创造了大量新就业机会,改善了就业条件,拓展了就业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就业结构的调整,其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正在显现。哪些岗位会被“挤出”呢?

由于人工智能的优势主要在于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和超强的数据处理速度,因此,那些数字化、程式化、规则性强、重复性的工作,以及需要大量计算并对于精确度、稳定性、快速响应等方面要求高的工作具备明显优势,也就是说,那些具有明确的规则和流程、可被编程化实现自动化的任务,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服务业、建筑业、工业、农业等有大量的岗位被取代(见图1)。

如流水线上反复执行简单动作的工人,办公室里的一些白领,诸如文秘、账务处理、报税、证券交易、新闻稿撰写、图书管理员、数据输入员,医学检查结果的读取分析、海量法律案宗和文书的读取等程式化的工作等;另外,还有人类不愿从事的危险性工作,如采煤工、下水道修理工、井下作业者等。

反之,相较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即便在强人工智能时代也很难被替代的职业归纳为以下七大类:需要战略性思维、专业思考、复杂性对话的工作(如企业高管、CTO、投资人等);需要眼手脚协调互动的工作(如口腔外科医生、按摩师、舞蹈演员、体育教练、瑜珈教练等),需要同理心的情感类工作(如教师、销售员、月嫂、护理工、婚姻顾问、心理咨询师等),需要发挥主观能力性的创造性工作(如設计师、作家等),需要默契配合来完成的任务(如警察),需要对突发情况需要作出判断的工作(如应急管理员、医生)等。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果用人力劳动非常简单,但用机器实现则需要大量的计算并对软硬件要求过高、从而导致成本高的岗位(如楼道清洁工),如果坚持用人工智能实现就是在舍本逐末,比如楼梯保洁工作。

二、人工智能导致的企业用人需求变化

人工智能及新技术的渗透,导致企业员工的准入制度发生了微妙变化,企业需要“软实力”“硬实力”兼备,而“硬实力”不再限于专业知识,更看重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机器所无法替代的爱岗敬业精神、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等。

2019年,在由首都师范大学等发起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招聘毕业生重视程度最高的三项职业能力依次为专业性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和沟通与表达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效,由于学校的知识体系更新较慢,面对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渗透,企业就会对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够创建和谐、积极向上工作氛围。

另外,用人单位重视程度较高的三项职业素养依次为:爱岗敬业、责任感强、勤奋努力,这三点恰巧体现了“人”之于机器的优势。SMC、施耐德等企业对此感同深受,他们都希望未来的员工能将工作当作一份事业,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并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寻求更好的发展,而非仅仅是看作一份工作甚至是谋生的手段。对于执行力、乐于助人等素养,在分工越来越明确、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其重要性相对淡化。

人工智能是一门庞大的技术体系,包含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机交互、自然语言、人工神经网络、机器视觉等多领域知识,高校专业的师资力量尚且相当匮乏。在一次大会上马云曾诙谐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中国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的人才极端缺乏。但好消息是,全世界都没什么好人才。”

目前,无论本科院校还是职业院校,缺乏的不仅仅是人工智能的专业人员,还缺乏人工智能的应用型人才,即“人工智能+制造/医疗/建筑”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无论是本科还是职业院校,现有专业的知识体系比较单一,各专业之间彼此独立,国家一直倡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但如何深度参与、获得哪些合理回报等还存在体制障碍。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有一些教育机构开始和学校共建专业方式,学生从基础开始学习机器人操作、维护维修,同时也系统掌握企业需要的设计方案、集成方案等,把人工智能渗透到各类专业学科当中,以实施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战略。

三、应对人工智能冲击就业的具体策略

我们在充分拥抱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考虑人工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挑战,进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现有社会保障体系,提前准备社会政策予以应对。无论是政府、企业、院校还是个人,都应该未雨绸缪。

对于政府而言,既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要发挥适时指导,鼓励人工智能优先作用于经济社会的短板领域,如教育、医疗、法律、金融等中高端服务。同时,主动监测与评估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以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为着力点,防范失业风险,兜牢民生底线,对容易受到冲击的传统行业,可以利用补贴或者政府购买等方式,对从业人群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培训,不断完善高质量的、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大规模、持续性开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培训。

另外,无论是毕业生还是社会从业者要积极应对新技术挑战,时刻保持危机意识,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进行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即更新知识。产业在变化、劳动领域在变化、工作环境在变化,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交流表达、数字运算、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核心能力,方能满足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本水平的更高要求。尤其是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的从业者,更要积极参加培训与学习,掌握新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

院校、企业以及社会利益相关方要形成合力,解决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肠梗阻”。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IT大类中增设了人工智能方向,学校急需尽快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和定位。人工智能领域优秀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企业,可以通过柔性引进方式冲实学校的专业力量;另一方面,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会计、医疗等专业的应用,全面探讨人工智能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

以高职为例,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人工智能的升级改造,在专业基础阶段可以引入人工智能的体验课程(如《走近人工智能》),了解人工智能组成、人工智能发展简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专业课程中开设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课程《Python》《机器学习》《智慧工厂》等,掌握人工智能中语音识别、机器人、数据挖掘、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等技术;还可以在专业综合实践及学生专业社团中引入人工智能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搭建完成如人脸识别、视频内容分析、机器人聊天、智能分检等应用场景,通过分析、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学习等技术并加以综合应用(如图2所示)。另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要想持续下去,企业介入的方式、企业获得合理收益的途径都亟待探索。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人工智能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挑战,未来十年一半人的工作会被机器替代,但新技术的发展大大解放了劳动力,并为我们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未来那些数字化、程式化、规则性强、重复性的工作更多属于机器人,流水线上的工人、办公室时有些白领也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但那些需要战略思维、情感类、主观能力性强、设计类、应急判断等大量的岗位仍然属于人类。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政府、院校以及求职者本人提前拿出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黄丹.人工智能时代下企业招聘的人才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5):11-13.

[2] 吕春雨,聂晨.浅析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挑战和社会政策应对的国际经验[J].今日科苑,2018(12):29-38.

[3] 吕一枚.“工业4.0” 将牵引职业教育实现三个转移[J].职教论坛,2016(16):67-70.

[4] 温贻芳,江建春.企业视角:工业4.0背景下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的新需求与培养[J].职教论坛,2016(21):46-49.

[5] 张银南,罗朝盛.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9(5):32-35.

猜你喜欢
就业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