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冈
摘 要:在新形势下,全球汽车产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能源汽车的诞生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但是,人才供给不足及专业不对口却成为了各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瓶颈。本文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各项要求与状况予以研究,并提出高校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进而解决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紧缺问题。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1 引言
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为人类发展敲响了警钟,而新能源汽车的诞生不仅能够摆脱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也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下,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但是,当前人才市场并不能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供给大量专业的人才。为此,优化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的培训对策,将关系到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体水准,有必要加以全面研究。
2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
于2001年,我国实施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构建“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构成了以燃料电池、油电混合动力、纯电动3条技术路径为“三纵”,以动力动力、驱动电动机、蓄电池总成控制系统等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开发格局。后来,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步进入发展时期,持续的令市场与技术成熟度得以提升,核心零件配套能力亦明显有较大的提升。按照汽车协会的数据来看,2010—201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量由0.71万辆猛增到50.7万辆,预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可以达到200万辆,渗透率在2020年很可能超过6%,新能源汽车正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行业景气度持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非常宽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引导了汽车经济新领域持续的得到前进。而后,各个层面服务产业持续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大量行业依然要持续提升,电池、电动机、控制、新型材料等重要领域依然需要不断地创新、提升。
3 新能源汽车人才状况与需求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诞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成果,有效促进了工业转型升级。受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所限,新能源汽车公司很难招聘到综合性人才。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特征,在广泛开展了市场调查后,分别从人才数量、素质、专业需求等角度总结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人才的要求。
3.1 数量需求
《中国制造2025》对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作了预测,认为在产业结构大调整、全球资源枯竭的新形势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必然会迎来全新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所需求的人才数量也必然会随之增加。但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滞后性,无法紧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设置对应的专业、课程,而且教师群体也缺乏新能源汽车相关工作经验。所以,无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供给大量的对口人才。当前,人才数量不足、专业性差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3.2 素质要求
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本质上而言是知识集约型产业,对技术性人才有很高的要求。但受到人才数量限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担任技术性工作的人才多为机械类从业者,而且来自于传统能源汽车行业。虽然机械类从业者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但视线毕竟有限,并未储备丰富的高新技术类知识,很难使新能源汽车业得到质的突破。结合新兴产业特征,将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总结如下:
(1)有跨学科知识
新能源汽车未综合型机电产品,涉及机械工程、计算机、电气工程等专业知识。为了使设计的汽车产品经得住市场考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应当掌握多学科知识,并具备知识融合能力。
(2)实践能力强
理论知识并不能直接转换为产业成果。从业者除了掌握多学科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例如,观察、发现能力,合作、交际能力。
(3)具备再学习或可持續发展能力
作为一个新的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每天都可能会出现。为了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优化本国制造水平,新能源汽车的从业者不能固步自封,而应当树立再学习、终身学习的思维。
3.3 专业需求
新能源汽车的诞生体现了自主创新,是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果。通过调查市场上从事新能源汽车制造的企业对人才专业的需求,发现这些公司对汽车、机器、电子网络等专业毕业的人才有较大的需求。为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对应的专业,并通过必要的实训来丰富毕业生的经验。
4 培养新能源汽车人才的措施分析
因为公司和大学的合作不是很深入,难以及时的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造成大学在新能源汽车人才培育上有师资力量落后、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等问题。文章在进行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情况调查后上,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希望能够通过课程优化、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人才综合能力。
4.1 调整课程体系设计
大学在新能源汽车人才培育的课程体系布局层面有课程考核标准不科学、课程体系不科学等问题。文章围绕大学在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下述对策:
(1)做好课程体系设计
“三纵三横”可以体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基本特点。“三纵”,即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三横”指的是电控技术、电机和驱动技术,以及电池和管理技术等。高校在新增课程的基础上,也要保留传统汽车专业中的核心课程。比如,增加电池技术、电机与电控技术课程,保留机械设计与制造等课程,继而实现课程互补。
(2)重设课程标准
在培养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时,高校应当参考市场需求重设课程标准。不仅要加强理论教育,也要通过重构课程可溶强化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
(3)改进考核标准
长期以来,笔试都是高校进行人才考核的基本方式。但在新的市场形势下,高校有必要通过改进考核标准,综合评测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在毕业后失业,高校在制定考核体系时应当参考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工作标准。这样,在明确的考核要求引导下,学生便可以主动、有针对性的提高某些“迎合”市场的技能,从而在毕业后快速上岗。
4.2 强化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由高校单独培养的人才欠缺经验,无法快速适应新能源汽车的各项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则可以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也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大学必须紧随新能源行业发展要求,强化和公司的深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1)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制度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诸多高校为了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企业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合作,有效提高了人才的实效与实用性。大学在和公司合作中,可更详细的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继而快速调整专业与课程体系。公司能够向大学供给优良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可以在就读时接触行业,令大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新技术。通过校企合作,不仅能直接为企业输入对口人才,节约企業招聘成本,也可以向学校提供实训场地,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市场动态,进而获得“双赢”。
(2)重视实践教育
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在设置实践类课程时,应当将提高学生的基本工作技能为目标,通过开设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电池技术、电控技术等新课程,让学生可以接触行业前沿知识。
(3)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大多为年轻教师,虽然比较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但多数只能“纸上谈兵”,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并没有接触到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所以,高校应当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高校要把好招聘关,通过校企合作直接从企业招聘兼职类教师。此类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动向,可以向学生传授更加地道且实用性更强的专业知识。其次,定期从本校选派若干教师进入企业挂职或学习,以此提高研究型教师的技术能力。对于自行参与到新能源汽车企业工作的教师,只要不耽误教学工作,高校也应当加以支持。
4.3 创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在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的新形势下,多国都在开展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为了加快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推进产学研结合,可创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该联盟为资金、技术、人才交流平台,企业的技术需求可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向,而企业的资金则可以用于支持高校人才培养。另外,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人才稀缺情况,也可以通过建立高校联盟的方式加以化解。高校联盟为高校联合平台,集合了“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可为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支持。
5 结语
总的而言,高职学校应准确研究现在新能源汽车公司人才需求,持续研究新的人才培育制度,以吻合当前时期对高技能,高层次、高管理水平的人才的培养。学校能够借助构建校企方法、优化课程设置体系等方式、联合培养与合作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加速新能源汽车专业梯级及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些中坚力量,通力开发并科学管理,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陕西汽车技工学校:召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交流会[J].职业,2019(06):16.
[2]黄红.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814-819.
[3]卢宗霞.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