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梅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贯穿整个教育体系,尤其是专业课程中。本文基于日语翻译线上教学与课程思政模式的探讨,从教师录课、学生线上参与课堂、各文体翻译等方面归纳了课程思政线上语翻译课的的具体融合方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日汉互译;线上教学;融合
日语翻译课程是日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各类翻译技巧,并涉及各种文体的翻译。让学生通过大量系统的翻译训练来提高其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就业与考研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令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思政教育不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突破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和授课场所的局限性,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的资源,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堂相融合,发挥专业课堂教学润物无声的德育功能,将思政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1 翻译技巧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日汉互译翻译技巧的内容包括日汉语言的比较(标点、字、词、各类句型等)、各类翻译技巧(加减译、分合译、倒译变译等)。在日汉语言比较方面,日语中的文字,包括汉字、假名均起源于中国的汉字,日语中的汉语词汇包括一些四字成语,很多也是起源于中国的古籍典故,通过比较这些差异,在讲解日汉区别的过程中,可以体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各类翻译技巧中,如加减、分合、调序等,会讲解到中日句式的差异。在线上教学中,例句会选用各类新闻报道中的最新素材,如日语中多用被动句这一特点,直接从最新的NHK新闻中选取最新报道中的被动句式作为日译汉的练习材料;汉译日方面会采用人民中国日文版的新闻报道,将党中央的最新政策融入到翻译练习中,如习总书记在西安交大考察时的讲话,对年轻人的寄语必将对我们的学生引起触动。
2 各类文体翻译中的课程思政
在公文翻译的讲解中,选择中日友好条约作为主要对译比较素材,讲解过程中对一些外教术语进行重点解释。令学生在学习公文翻译方法的同时,看到我国在外交方面的政策,能够坚守中国的外交立场,在今后与国外的交流中做到不卑不亢,体现大国风范。
在科技文的讲解中,选择屠呦呦的相关研究内容以及201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化学家吉野彰的相关研究内容作为主要素材。比如一些中药术语,学生应深度挖掘专业知识背后的文化内容,充分了解受众的语言范式和文化习惯,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提高译文质量。通过屠呦呦的事例,学生必将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进行自觉,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自然而生。再看日本方面,通过了解最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情况,可以令学生认识到日本在科研方面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态度,从而客观认识到他国的优点,以促进自身的进步。
在新闻文体翻译方面,知识点讲解中选取了当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网、日本NHK、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两国主流媒体的最新报道,让学生通有感性的认识后再来比较体会,使学生学会用科学、辩证的思想判断外媒的新闻报道,杜绝一切有损中国形象的言论,是当代大学生在翻译课堂应收获的能力。
在文学翻译方面,文学翻译与以上实用性翻译不同,对学生中文水平的要求也很高。文学翻译需强调文化与语言的重要性,精选反映深厚哲理文化、民俗文化的中国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译介训练。如《论语》的中日文对译赏析,日本人也奉《论语》为经典,甚至比中国人还要熟悉,通过日本人对中国经典的传承来激励我们自己的学生重视祖国的瑰宝。如莫言的小說,我们用日文版来进行日译汉的反译训练。再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日本传阅甚广,我们比较不同译本的翻译情况来体会先生精神和思想。再比如日本方面的文学作品,我们会比较日本的短歌俳句与中国古诗词的异同,会体会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大家的风采,也会比较现代人气作家村上春树的不同中文译本的区别。通过自我反省、比较论证和课堂讨论,学生可以体会到中国儒家思想、古诗词以及语言的博大精深,并通过其在日本的被接受度和传承来反省自身母国文化的缺失,促使自己奋起学习本国文化。
3 学生发表和讨论中的课程思政
不管是翻译教学还是课堂思政,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师都只是引导者,真正的主导者是学生。本课程除教师的知识点讲解外,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个人或小组发表、作业互评和讨论等形式积极参与学习。
比如学生发表环节,教师向学生推荐好的网络资源,如人民中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日语听译学习等公众号,督促和鼓励学生每天关注最新新闻,并通过中日对译来学习翻译知识。在教师的指引下,同学们选择了很多优秀的译文对照,比如习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最新政府工作报告选段、聚焦两会民法典、最新高频热词等。培养了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环节中,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发表内容,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来进行讨论,如“中日文化的关系”、“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给我们的启示”、“我看两会”等,引导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培养客观理性的思维能力。教师要自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引导学生理解材料背后的人文信息,达到对材料的本质理解,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中国形象在外语中进行正向表达。
参考文献
[1]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
[2]陆梅,邓琳.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反思[J].西藏教育,2019,(3).
[3]崔沫舒.从思政课程角度看日语翻译课程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