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教师TPACK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
——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

2020-07-18 02:58:24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刘 静

(菏泽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2018年,国务院对山东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给予了批复。作为教育大省,山东教育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直接影响到全省各项事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面对新旧动能转换新趋势对教育领域改革的各项具体任务,不仅要求广大教师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创新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建设和发展;更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加大对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的支持和投入,从而在根本上推动教育新旧动能转换的顺利实施。

随着全球技术信息化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我国政府和广大研究人员越来越重视教育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有机结合。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指出:“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其中强调指出:“积极发挥教育大数据在教育管理平台建设和学习空间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上纲要规划的发布表明国家已经将教育发展的大数据改革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需要相契合,整合技术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素养逐渐成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TPACK素养现状以及推动其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路径的研究将为大数据时代下专业教师运用A.I.赋能的信息技术开展丰富而有效的教学开创新的研究领域。

一、研究现状

20世纪八十年代,Sulman提出“一个好的教学行为一定是在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融合并平衡好的基础之上产生的。”[1]由此,他提出了PCK(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的概念,从而标志着教师知识相关研究在具体学科中初步延伸,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指导理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越来越为明显,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与教师陈旧无味的教学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帮助研究者们深入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巨大指导作用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推动作用,Koehler和Mishra在适时扩展PCK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综合性的概念:整合技术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这一概念的提出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索信息化技术下的教学法翻开了新的一页[2]。

Grath和Morrow利用TPACK理论与学习者学习活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某大学某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重新规划,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学生的学习动机、意愿和参与度都与过去存在显著性差异,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3]。

Lander在其执教的小学中选择了五年级一个班的学生作为读写课教学改革的实验对象。她主要采用“数字化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各项读写学习任务。“数字化说故事”是将传统的“讲故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词汇、口头表达、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学科内容知识。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设计能够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4]。

Grandgenett教授认为如果数学教师希望达到有效课堂教学,他必须具备TPACK理论所要求的能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教学技术三要素进行整合和交叉的教学技能[5]。针对数学这一具体学科,Grandgenett教授还特别强调数学教师对TPACK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应该遵循逐步深入的操作步骤。

Khan和Graham等人通过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实现二者整合的具体原因和操作步骤,以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程教学中的意识[6-7]。

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我国对于TPACK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呈不断上涨的趋势。具体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闫志明和李美凤、张静等研究以TPACK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为基础,一方面分析和阐述了现有TPACK理论框架的弊端,一方面又在旧的理论模型上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对过去的研究进行了整合和改善,并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8-9];其次,何克抗、李海峰和焦建利等研究针对不同的学科,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被试教师的TPACK知识水平现状和个体性差异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TPACK专业技能培养和发展的策略和具体路径[10-12];再者,张会庆、吕岩和隋幸华等研究对TPACK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13-14];最后,薛赵红和吴姜对TPACK进行了相关学科和不同教学群体的比较研究[15]。

在上述背景下,对教师TPACK进行研究,能够促使教师知识的更新速度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关于“新旧动能转化”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保障。本研究将对随机分层抽样提取的菏泽市教师群体被试实施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并利用SPSS对问卷调查收集的定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菏泽市教师群体TPACK素养现有水平和特点,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等。同时进一步探索菏泽市教师TPACK素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地域差异、教龄差异、学科差异等群体差异性。通过对个案访谈收集的定性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探究教师TPACK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总结教师群体TPACK素养影响因素。最后在综合本研究收集的所有定性和定量数据,拟分别从对教师自身管理、教育部门和学校单位管理、教师培训管理等方面提出促进教师TPACK素养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1.菏泽市教师群体TPACK素养现有水平和特点如何?

2.菏泽市教师TPACK素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地域差异、教龄差异、学科差异等群体差异性?

3.促进菏泽市教师TPACK素养提升的对策和实现路径如何?

(二)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在菏泽市选择不同教师群体(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共86名。为了确保被试的代表性,覆盖的地域、学校类型和授课科目类别等尽可能多一些。被试详细情况见下表(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pondents

(三)研究工具

1.调查问卷

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包括被试性别、教龄、所在学校(专业)和年级等。第二部分为教师TPACK素养量表,用于调查被试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整合技术学科教学法知识素养水平高低。该量表将参考本研究以Schmidt&Archambualt等人设计的TPACK量表为基础并根据被试来自的不同群体稍作修改。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

2.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开展半结构式访谈的目是探索教师TPACK素养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可以通过直接询问的方式了解受访者自己对研究问题的看法以及解释,另一方面还可以对研究结果进行相关检验,比较其现实行为表现与问卷中所做的选择是否保持一致,确保研究结果在最大程度上趋于一致。访谈提纲根据研究问题设计,内容大体涉及教师的信念、自我效能、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

1.定量数据

在实施问卷调查后,首先剔除回答不完整或有明显应答定势的问卷。然后将有效问卷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输入,建立相关数据库。数据整理结束之后,通过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

2.定性数据

为确保研究结果最大限度地覆盖研究现象中各种不同情况,笔者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的方式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在被试中选取约20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拟每人访谈时间在30分钟以内,访谈过程用MP3进行录制。访谈结束后,首先对访谈内容进行转录和整理,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进行编码(包括采访对象的个人信息以及采访时间和地点等);然后对原始资料进行认真阅读,熟悉资料的内容并揣摩其中的意义和相关关系。与此同时,以主题的形式建立编码系统,采用类属分析和情景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归类。

三、结果和讨论

(一)菏泽市教师群体TPACK素养现有水平和特点

本研究中研究者使用的量表组成题项可以分为学科素养(TK)、教学法素养(PK)、知识素养(CK)、教学法知识素养(PCK)、学科教学法素养(TPK)和学科知识素养(TCK)六个维度。被试本量表的得分一方面可以反映其TPACK素养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其在各个维度上的现状和水平。

为了了解教师群体TPACK素养现有水平和特点,研究者将被试问卷各项得分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所得数据如表2。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如表2所示,菏泽市教师群体TPACK素养问卷各维度得分在3.12-3.61之间波动,TPACK总体平均分为3.19,标准差为0.66。以上数据说明菏泽市教师群体整体TPACK素养处于中等水平且个体差异性较小。说明菏泽市教师的整合技术学科教学法知识素养水平普遍处于中等水平且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量表各个构成维度的单一元素来看,被试在PK和CK两个单一元素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61和3.56,在TK单一元素上的得分最低,说明菏泽市教师的教学法素养和知识素养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得分相差不大,表明教师对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掌握良好,但是对先进教学技术的利用率不高,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

从量表各个构成维度的复合元素来看,被试在PCK、TPK和TCK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45、3.39和3.26,从复合元素来看,均处于中等水平,可以看出教师对复合维度知识的掌握有待加强。另外,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被试在问卷中复合程度越高的维度上所得分数越低,掌握情况越差。特别是与“教学(T)”相关的复合元素,得分普遍较低。

(二)菏泽市教师TPACK素养的群体差异性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教师群体的个体差异性从而更加全面地描述菏泽地区教师TPACK素养的构成特点并发现其间的差异,研究者分别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被试在性别、学历、教龄和职称方面的差异性并进行多重分析。所得数据如表3、表4、表5。

1.性别差异

表3 性别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Table 3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for gender differences

如表3所示,被试无论是在总体量表上还是量表的各个维度上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数值均大于0.05,说明被试的TPACK素养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性别并不是引起教师之间产生TPACK素养差异的直接原因。

2.学历差异

表4 学历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Table 4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如表4所示,被试无论是在总体量表上还是量表的各个维度上性别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数值均大于0.05,说明被试的TPACK素养不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学历并不是引起教师之间产生TPACK素养差异的直接原因。

但从量表总体和各个维度上平均得分情况来看,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的TPACK素养总体得分略高于本科生学历教师,而本科生学历教师的TPACK素养总体得分略高于专科生学历教师,大致上呈现出学历越高,TPACK素养水平也越高的趋势。

3.职称差异

表5 职称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Table 5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professional title differences

如表5所示,被试在总体量表上职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数值大于0.05,说明被试的TPACK素养整体不存在显著的职称差异。但是在对量表组成的不同维度的比较中,教师职称在PK、CK和PCK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这三个维度上,随着职称级别的升高,教师的TPACK中单元素素养水平越高。

以上数据说明,对于刚刚入职的教师而言,其主要精力可能主要放在角色适应和经验积累阶段。随着任职年限的不断增加,职称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可能更多在改善教学方法和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方面下功夫。此外,职称越高的教师出外学习进修的机会可能更多,为其更新学科知识和技术素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好机会。

(三)促进菏泽市教师TPACK素养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和路径

1.转变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在思想上重视TPACK素养

由于地区差异性、职业倦怠和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43.7%的被访谈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对TPACK素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还存在不知晓的情况,更不用说厘清TPACK与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等三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关联了。当前大数据时代迅猛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不过硬将越来越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A.I.赋能下的各学科教育教学对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严格的TPACK素养要求,因此每一个学科每一门课程的每一位老师都要明确了解提高TPACK素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来讲,提高教师的TPACK素养不仅是迎合大数据时代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与具体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需要,而且也是信息化时代推动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从实践层面来看,目前如火如荼的各级教学改革均倡导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积极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整个评价体制中的核心地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愿,从而切实改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要想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必须顺应时代需要,转变旧的教学理念,主动学习和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在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信息化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TPACK素养。

2.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教师培训,特别是具体课例研讨

示范课视频研讨是通过多模态输入方式等形式提高教师对TPACK素质感性认识的有效方式之一,它能以更加生动和通俗易懂的形式引导教师对TPACK整体框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研究表明,对基于TPACK素质培养视频的群组研讨对于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作用。群组研讨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包括典型示范课现场或视频观摩、观摩后的小组分析和讨论以及课后对教学群体意见反馈的质性和量性的数据分析。

与此同时,培训者的培训能力也对教师TPACK素养的纵深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教师对TPACK相关问题的疑问应该是培训者制定培训目标和内容的依据。培训者要准确认识到这一点并为教师提供典型的TPACK示范课视频,在观看过程中采取边看边讨论的形式并根据疑问和兴趣比较集中的问题。

3.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动态监控教师TPACK素养发展

作为正在蓬勃发展中的TPACK理论与实践研究,其本身就对教师的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通过互联网等大数据技术搭建的信息交流平台正是将其要求运用于实践的真正体现。搭建TPACK素养信息交流平台,包括组建QQ群、微信群、个人博客网页和博客群等,不仅可以在打破区域性和时间性等限制的基础上有效地增加教师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加深对TPACK相关概念的认识,还可以帮助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亲身实践大数据平台的各种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受益良深。

4.学校管理部门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

学校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校园信息化建设对教师TPACK素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学校应该通过相关规章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教师TPACK素养提升的支持力度。

第一,根据本校教师TPACK素养水平现状,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长期和短期规划以及相关实施策略,并将各种信息化技术教学比赛列入学校发展的主要项目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以资鼓励,以此突出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为教师TPACK素养发展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如电脑、投影仪、多媒体教室、录课设备、打印机、校园网、课件制作软件、电子资源和素等设置专项资金;第三,组织有关教师TPACK素养的教改课题申报,支持并鼓励教师外出参加相关研讨会,增加交流学习的机会;第四,将教师TPACK素养纳入教师教学效果考核的范围之内以此鼓励教师。

四、结语

当前如火如荼的大数据时代教学改革,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TPACK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衡量指标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对菏泽市教师TPACK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初步探讨教师TPACK的群体差异性、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以及实现其新旧动能转换的实现路径,以期助力教师TPACK素养发展,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