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2020-07-17 02:48万思杝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改革

[摘 要]金融工程学是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文章以金融工程课程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分析了金融工程实践课程体系的现状,发现主要存在课程之间、课程内部的交互关系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应用型高校提出建立交互式课程体系,加强先修后续课程之间的链接,优化金融工程课程内部结构安排,进一步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应用型大学是在教育大众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其主要任务是向社会和企业输送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的。可见,实践教学在应用型高校中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各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环节,以致实训教学的效果未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结果难以做出准确地评估[1]。金融工程以创新性、交叉性和实用性为核心特征,在金融类专业课程中具备相当的代表性,做好金融工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对于进一步深化金融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工程实践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调查了国内高等院校金融工程实践课程体系的现状,问卷共发放155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具体分析如下。

厦门某高校设置有金融工程专业,其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必修课程包括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数理金融和投资学。在金融实践方面,该校建立了含有专业实验室和数据计算中心的教学实验中心;实验课程包括大学生自发设立的创新实验项目、部分由教师科研课题转化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上海某高校的金融工程专业,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学位课程和专业课程。在实训教学方面设置独立金融科学实验室,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金融数据分析、金融市场模拟、实验经济、创新产品开发。浙江某高校没有单独设置金融工程专业,在金融专业中开始金融工程课程。其设置的先修课程包括金融学、计量经济学、随机过程、证券投资学等;后续相关课程包括期货品种与投资、固定收益证券分析与模型和金融案例分析。在实训实践方面金融工程课程未设专门实验室。

重庆某民办高校A单独设立金融工程专业,其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金融工程先修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证券投资学、计量经济学等;金融工程学科前沿讲座和金融工程案例应用两门课是后续相关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设置有5个专业实验室。重庆民办高校B设置有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教学体系,分为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素质养成三个模块。安徽某应用型高校的金融工程专业是独立设置,其专业课程包括金融数学基础、金融学、金融工程学、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等。在实践教学方面建立了金融工程实验室,与相关课程配套完成实训实验项目。广东某学院独立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分为金融产品的设计、金融风险管理以及量化交易投资三个专业方向。在实践教学方面,设置有1个学科金融实验室,与主干课程配套完成实训实验,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建设现状来看,当前国内高等院校普遍存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的弱点。相较而言,国内重点院校金融工程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更加完善,先修课程对知识面和基础能力要求更为扎实,后续配套课程大多为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准备,但主要以研究型为主;应用型院校的金融工程体系则更为侧重于应用性,相关课程的难度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所削弱,但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同质性,缺乏特色。

二、金融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先修课程重理论,知识承接性弱

金融工程是一门涵盖经济金融、信息技术、数理计算等的综合性学科,而目前国内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金融工程时缺乏足够的相关专业学科应用基础。前期课程包含的知识量大、理论性强,与后续课程之间的承接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理解记忆知识点,但对于知识点在后续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却不突出。例如,高等数学是包括金融工程在内的金融类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这门课时学生普遍反映难度高、计算量大。先修基础课程重理论而应用型不足,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只能死记硬背,势必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基础课程的應用型不突出导致后续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难以深入,为了推进教学进度往往只能减少数学工具使用频率,以致前后课程的承接性降低。

(二)后续课程薄弱,以研究型为主

金融工程同步和后续开设的相关课程少,且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弱。国内重点高校一般设置有与金融工程相关的专业后续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以研究型理论为主,开设主要目的是为金融工程研究生作准备,应用性不突出。而多数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所设置的金融工程后续专业课程则较少。另外,课程之间的交叉性弱,部分课程之间又存在重复。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科专业越加倾向于专和精,然而学科过度的专业化,容易引起各个学科之间存在分割和封闭的问题,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门学科的学习应先作为整体把握,再去有针对性地专研精炼。金融工程作为一门实用性强的综合课程,目前其实践课程体系中相关专业课程之间衔接薄弱,前后交互性不强,知识点之间独立分割,缺乏整合和梳理,学生难以形成整体的框架体系。与此同时,不同的课程之间又存在过度重复交叉的现象,会导致学生重复学习疲惫。

(三)独立实验课少,金融工程理论与实际脱节

目前,与金融工程相配套的课程比较少,而独立设置的金融工程实验课更少。绝大部分学校开设的金融工程课程是理论和实训相混合的,如重庆地方院校A的金融工程课程共48学时,其中36学时是理论讲解,12学时是实训实践。这种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方面削弱了理论知识点的学时,容易造成学习时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准确;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实验课时,不能很好地融合金融问题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导致实验实训内容设计不合理不全面,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最终课程理论与实际脱节。问卷调查显示,金融工程课程以理论讲授配合实训操作被认为是较合适课程安排方式,在总人次中占比65.12%。由此可见,金融工程课程的实训环节非常重要,是掌握课程知识获得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现实尚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课程设置中真正采用实训环节占比仅仅34%,与理想的课程体系差异较大。

(四)师资问题,缺乏复合型人才

金融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数理知识、计算机软件、金融分析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这就对相关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高要求,专业教师应同时具备数学、计算机、经济金融三方面基礎知识。事实上,大部分金融工程教师主要精力投放于金融专业教育,很少系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课程,要把相关学科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加以讲解,将金融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连接存在较大难度。可知,金融工程课程缺乏具有实际业务经验的师资力量,授课模式缺乏多样性,实验实训的效果难以充分发挥。

三、建设金融工程交互式实践课程体系的思考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目前应用型高校开设金融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理论与实训教学相分离的问题,表现为课程之间交互弱、课程内部的理论与实践环节交互弱,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差距,这与其应用型宗旨所相悖。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建立交互式实践课程体系,交互式是指不同学期课程在时间上、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存在一脉相承的联系,始终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设实践课程体系,先修课程、同步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知识点避免过度重复的同时交互承接,突出实践应用型。

(一)加强先修课程的配套性

学习是需要积累的,尤其是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对工具性较强的课程设置单独应用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数学类课程为例,高等数学、概率论等都是包括金融工程在内的后续诸多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掌握数学工具,对于理解金融工程中的模型定价、套利策略、产品设计等经济含义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可就前期理论性强、工具性强的课程适当安排实践应用方面的学时或者单独开设实践应用课程[2]。例如,在高等数学这一章节后可根据需要安排相应的微积分应用课程,以具体案例或项目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微积分在金融工程、投资学等专业课程中的实际运用,从而加强应用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前后承接,建立交互式课程体系,使得课程之间既具有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每门课程都是专业人才培养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环,实现课程之间的良性对接。

(二)注重后续课程的应用性

应用型高校重在“应用”二字,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应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就目前金融工程的实践课程体系来看,金融工程后续的相关课程较少,即使有也以理论为主,缺乏应用性。鉴于此,当前金融工程后续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亟需完善,如建立金融工程实训课程体系,将课程理论知识中的每个模块进行实践实训,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在特定场景下用金融工程的思维方式解决金融财务问题。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建立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充分实现产教研融合一体化[3]。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可通过项目、产品设计等方式来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在金融企业模拟实训操作中,同学们分为银行组和企业组进行实战操作,通过真实的项目开发、衍生产品的投融资等,体验银行和企业作决策和资金规划的过程,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应用型高校的实训中心可采用三种模式建设:一是采用产业校园模式,即学校与社会企业在统一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下开展教学与生产经营活动,产学研结合;二是技术应用公司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教师共同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获取企业效益;三是工作基地模式,工作基地是按照公司的运作流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三)优化课程体系的实践和理论结构

金融工程课程具有文科和理科相融合的特点,既需要模型的构建推导,又需要对经济模型的含义进行理解,并最终对经济问题进行解释和解决。因此,金融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和实训两个部分缺一不可,两者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应用型高校的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而设置,适当调整课程难度,优化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训结构安排,重应用、重实践,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程、主导课堂,完善课程体系结构[3]。以金融工程为例,课程可按照三部分来设计,即理论课程(知识点)+实训课程(运用能力)+双师型讲座(前沿热点)。在金融工程课程结构安排中,不仅可结合时代背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还可以灵活使用多重教学方式。例如将互联网金融产品纳入教学中,探讨新时代下金融工程的交易机制、产品设计等的变化;参与第二课堂,利用学科专业竞赛以赛促学,建立实时本地教学案例库,切实提高实践能力[4]。

(四)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金融日渐呈现出技术化、工程化、实证化以及“自然科学化”的特点,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对金融工程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方向[5]。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宗旨是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专业人才。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大部分地方经济单位和企业更为看重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在短的时间内以低的成本进入工作状态的人才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应该重新定位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成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重,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产生的深远影响,无人银行、大数据风险评级、区块链支付等各种场景应用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金融学教师培养不仅应注重专业性,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从学校师资队伍的制度建设到外出培训,通过教师自学、与同行互相听课、换课交流等多种方式,构建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体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跨学科教师[6]。

四、结语

金融学科应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应用型高校中,金融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就业问题。从实践教学中获得专业技能、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是目前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目标[7]。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应该结合地方特色,适应区域发展目标,从软件硬件设施、课程体系设计和师资力量的培养方面着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实验实训改革措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文章以金融工程为例,分析金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交互式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体系之间的链接,以期培养出具备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言午.地方性应用型高校金融实验实训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J].纳税,2017(35).

[2]马千里,李倩.金融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

[3]王桂梅.高校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建设[J].科技创新,2017(29).

[4]李文辉,孙红果.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1).

[5]唐恩林,华小全.科技金融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6]郭君默.金融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育研究,2016(4).

[7]彭维才,陈淼超.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巢湖学院学报,2014(16).

[作者简介]万思杝(1990-),女,重庆北碚人,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实践教育。

[责任编辑 时锦雯]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改革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