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咏梅
摘要:对学生来说,科学学习应该是趣味而有意义的、主动而快乐的。科学课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活动承载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尝试探寻促进学生快乐学习的途径,围绕创新科学探究活动,可从突破学习时空、创新活动设计、开发课程资源等方面去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快乐学习;探究活动
从近些年听课和自己的实践看,科学课的意义性和趣味性有待提高。有的课上得太正儿八经,变得了无生趣。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体验直接决定着其好奇心的保持及探究欲,影响着课的意义性,即科学素养各方面的落实。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会使多巴胺进入大脑的更多区域,增加愉悦感,学习效率更高,随之增加自豪感。如果科学探究活动能从儿童立场出发,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充满童趣,那孩子们一定是主动学习的、快乐学习的,在趣味中见意义。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三重境界也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笔者尝试探寻促进学生快乐学习科学的途径,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通过案例谈谈我的实践。
一、因地制宜,亲近自然快乐学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倡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学习。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教师不要把孩子束缚在教室、实验室狭小的空间里,要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学习科学。如,教学“生命世界”板块的内容,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的效果远比在教室里好;如果不能到校外,那我們就利用校园资源。
例如,新教材一年级植物单元“植物的叶”,学生只有在真正的大树前才能感受到大树生机勃勃,感受到叶是有生命的、多种多样的,感受植物的多样性。为此,我设计了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探究活动。室内活动:给孩子们植物叶的标本,使其初步认识。室外活动:带学生去校园“给叶子找妈妈”,顺便捡一些树叶——5片不一样的树叶,回教室再分享交流。“给叶子找妈妈”的活动是创新的,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心理,类似于游戏活动,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一年级孩子的探究因为游戏化、生活化的活动而生动活泼,寓学于乐。我还布置了后置作业:“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捡树叶,至少捡十种树的叶子,并制作一份叶贴画。”学生通过亲子活动感受树叶的多样性、植物的多样性,感受大自然的美。
有时候大自然的教学资源靠我们去创造。我每年都要在学校的种植园种上一片油菜,没有条件就在花坛种上。四年级下册“油菜花开了”一课的前置作业就是去校园观察油菜花,课上交流发现和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于油菜花,孩子们是有问题的,如:不认识油菜荚、认为花苞是果实等。我们用解剖油菜花的方法来解决疑惑。学习从身边、从生活、从问题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与同伴交流交往,这就是一种科学实践。佐藤学先生说:“学习是一种对话。”孩子们与油菜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学习真正发生了。春天里,一群孩子低头嗅菜花,找找油菜的种子,记着笔记,这是一幅美的画卷!
带孩子们到室外去学习,老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课前踩点,选择室外活动场地、路线,特别注意安全因素。我们学校低年级教学楼后面有一排香樟树,树北面是水泥路,南面是小路,旁边有石桌、石凳。在“观察大树”的活动中,我就带领孩子们分组指定一棵树开展活动,学习用感官、工具观察大树的各个部分,并记录下来。这让小朋友们特别高兴,每个孩子都有事情可做,身心自由地学习,乐此不疲。
二、活用教材,创新活动快乐学
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两大理念,也是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探究活动建议,但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探究活动更贴近儿童的立场,增加趣味性、探究味,让孩子们乐学。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谈谈具体的实践。
(一)创新活动材料
如六年级上册“建高塔”一课,教材上指导学生用各种瓶子搭建高塔,在搭建中领悟到三角形结构,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结构比较稳定,这操作起来效果并不好。于是我采用了胡萝卜和牙签建高塔的活动形式,再后来,采用了意大利面和超轻黏土建高塔,融工程思维于其中,更具操作性和创意。
(二)创新活动形式
如五年级上册的“反冲力”,教材上采用的是用气球的反冲力使小车前进,对于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孩子来说,有点小儿科,低估了他们的能力。教师完全可以转换视角,采用“水火箭”或者制作“直升飞机”等形式来学习感受反冲力,这相比气球的反冲力更震撼、更好玩。
(三)创新活动理念
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一课,创设了基于steam理念下的探究活动。“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在steam理念下,我融合了音乐,使课堂美妙而愉悦。课的一开始我带孩子们欣赏了管弦乐音乐会,然后带领全班组成一个乐团,用定制长度的PVC管合奏《小星星》,我担当指挥。孩子们听着自己演奏的乐曲,惊讶、兴奋、自豪,再来观察、思考这些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接着,我们研究孩子们带来的乐器,口琴、吉他、笛子等。课的后半部分,我们来创造小乐器,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就可以。教师可以给孩子们一点灵感,先看老师做的吸管排箫,听一段演奏,再看看生活中的乐器创意。“我们也来制造高低不同的声音,做一个小乐器,记得要自己演奏哦!”事实上,学生做得很好,有奶粉罐做的鼓,有皮筋吉他,有吸管排箫,有酒瓶乐器,等等,他们还两三个排练了演奏。为此,我增设了一节展示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总之,活动形式为教学目标服务,教无定法,不要受教材束缚。
三、灵活拓展,开发资源快乐学
孩子们光学习教材上的内容是不够的。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首先,要用好教材上的拓展活动。比如,六年级“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的拓展活动“制作汽水”,可以在课上进行。通常我让孩子们自带白开水,我准备好食用柠檬酸、食用小苏打、白糖。课堂以“研制配方,调制一杯可口的柠檬汽水”为主题,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让他们在生活中践行科学原理。孩子们在调制、品尝、分享活动中,获得味觉和心理上的快乐,为自己的配方可口而喜悦自豪,如果很难喝就快乐地再次调制。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得这个探究活动很受欢迎。
其次,可以利用生成的资源增加探究活动。比如,我在教科版四年级“电”单元第3课“简单电路”一课教学之后,设计了第二教时。因为学生学习了“简单电路”一课后的问题很多,如:能让3个小灯泡亮起来吗?怎样让小灯泡更亮?在原来电路中多连接一些小灯泡还会亮吗?一节电池能点亮几个小灯泡?用很多节电池点亮一盏小灯泡会爆掉吗?并联小灯泡比串联更亮吗?于是我增加了一课时,让孩子们研究自己的问题,能力强的小组可以多研究几个问题。自主探究活动大约20多分钟。最后学生开了个小小报告会,交流分享。这节增设的课让我看到尊重孩子自主性下的探究是多么富有活力。问题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个。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在交流中学会倾听、质疑和悦纳,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能力。
再次,可以增加相关创新拓展活动。比如,“物质的变化”单元还可以安排紫甘蓝实验,这是一个有趣的变色实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各种液体的酸碱度,感受到化学很奇妙。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乐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是学生学习的内在环境。神经科学告诉我们,积极的内隐记忆可以抵消负性偏向。乐学如果成为一种学习的常态,进而和探究式学习形成心智模型,那么模型将更有效。所以,老师,请发挥你的创造性,为创设乐学的学习环境而多思考。
(责任编辑:吴延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