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构建述论

2020-07-17 16:21孙福胜
理论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 要: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需要从理论源头、历史演进、实践反思等维度对其进行前提性考查,构建包括主流话语、专业话语和生活话语等基本内容的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框架,要从深耕文本、面向生活、协同研究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可行性路径。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将为中国学者提升学术自信以及在激烈的国际话语权竞争中赢得话语主动权提供动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7-0061-06

作者简介:孙福胜(1986-),男,山东微山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学理论(人的发展理论)。

从话语历史变迁来看,人类正处在全球话语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习近平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由此可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还在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所涵盖的领域众多,所指向的研究范围广泛,而从中找寻可以作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元素也更具有挑战性。凡此种种,制约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范畴内,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话语体系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共同体理论及其话语体系建设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和研究。就当前“共同体理论及其话语体系”问题研究的情况来看,中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共同体的理论解读、话语解读与构建等问题层面,作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最新成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热烈讨论和强烈认同,成为中外学者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命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构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正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使命和任务。而构建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必须对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进行前提性考查,确立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探寻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

一、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前提性考查

共同体理论内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绽放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性和智慧的人文光辉。中国学者一方面对共同体理论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文本探讨和研究,同时也对共同体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为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准备。

(一)理论追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共同体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同体是个体或群体以“同一基本关系”[3]124为基础的一种联合形式。这种联合形式是个体或群体在“既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之内”[4]的联合,是有着“血缘、语言、习惯等等的共同性”[3]123-124,进行着“占有那种再生产自身和使自身对象化的活动”[3]124,以便为了维持“整个共同体的生存”[3]123。在这里规定了共同体的主体(个体或群体)、主体的共同性、主体的活动及其目的,即共同体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体的联合形式,也可以是群体的联合形式;共同体的主体是在共同的血缘关系、语言对话、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诸多共同默契因素下进行联合和活动的,所体现的是地域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行动认同等共同认同的基本理念;共同体的主体的活动具有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的共同制约性,这是共同体的主体的活动局限性所在,也是激发共同体的主体的能动性的潜在力量所在;共同体的主体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活动目的是不一样的,从保持自身生命存在的基本生活需要到发展精神需要的主动再到推动自我实现需要的自觉,共同体的主体的活动目的从低到高螺旋式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同体“本身可以以十分不同的方式实现”[3]124。马克思指出,共同体不能以“一种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了”,共同体“本身已经是被生产出来的、产生出来的、派生出来的、由劳动者本身生产出来的共同体”[5],这是两种共同体的存在方式;恩格斯指出,“迄今存在过的联合体,不论是自然地形成的,或者是人为地造成的”[6],这是两种联合体的存在方式。由此可知,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共同体或联合体,根据个体或群体所处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关系范围的条件,主要分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和“人为造成的共同体”两种经典共同体形态。“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主要包括“部落的共同体”“天然的共同体”“原始的共同体”等共同体形态,“人为造成的共同体”主要包括“冒充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货币的共同体”“资本的共同体”“抽象的共同体”“真实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等共同体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经典共同体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类社会形态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时代状况下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深刻剖析,在马克思恩格斯共同领导和参与的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大潮中,提出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壮丽远景以及实现这一远景必需的条件,为经典共同体理论的未来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共同体理论的魅力所在。

(二)历程概览:共同体理论的“视域”与“成果”

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从中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研究的阶段来看,主要分为两大阶段:一是20世纪90代以来对共同体理论的文本耕耘,奠定理论基础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十八大之前),这一阶段中国学者在“马克思‘共同体的概念,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来源与发展阶段、价值、不同形态、系统等问题研究” [7]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共同体理论的话语构建,理论创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这一阶段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方面坚持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基本存在形态具体表现形式的内涵、演进逻辑与价值意蕴等问题进行挖掘与阐释;一方面加强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当代创新和发展研究,聚焦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间的关系,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和价值。”[8]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域”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理论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共同体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资料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学者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问题的艰苦探索,打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片新天地,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共同体理论的文本研究开始,着手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共同体理论的概念、形态、特征以及时代发展下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共同体理论的发展问题以及广泛地学习借鉴和批判吸收外国学者关于共同体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如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的《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德国学者费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美国学者卡罗尔·C古尔德的《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等。同时,通过举办各类关于共同体理论的学术研讨会,开展共同体理论的跨学科研究,积极传播中国学者共同体理论研究的“中国话语”,扩大了中国学者在全球的影响力。就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研究成果而言,习近平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共同体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并结合中国发展实际状况,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论。中国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如秦龙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邵发军的《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研究》,刘海江的《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研究》,王小章的《从“自由或共同体”到“自由的共同体”: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刘永明的《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人民性——一种艺术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马俊峰的《马克思社会共同体与公民身份认同研究》,程彪的《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发展》等。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论文集》,是对中外学者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系统总结,在中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学者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级”的共同体理论重大课题研究任务,推动“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等共同体理论相关研究。共同体理论重大课题研究有力提升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自信,推动了共同体理论研究更加专业化、更有针对性。尽管共同体理论研究已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门“显学”,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等重大问题,依旧是中国学者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和尽快推进的重大时代课题。

(三)实践反思:共同体理论研究的“书斋”与“战场”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研究主题,他们矢志不渝、始终如一地为之艰苦探索,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书斋”走向“战场”,体现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实践性”和“人民性”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学术品性,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亦如此。中国学者研究共同体理论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性。一方面,在“书斋”中,中国学者甘坐冷板凳,几十年如一日,聚精会神研读经典著作,沉静思考、细致探索字里行间的意蕴,提出新的思想、理论,做到“求实求新”;另一方面,在“战场”上,中国学者俯下身、沉下心,坚持在现实中发现“疑难困惑”,坚持在一线找寻“真知灼见”,做到“为国为民”。在研究导向上,中国学者坚持“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其一,为人民“著书立说”。共同体理论研究的核心主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学者所从事的共同体理论研究就是围绕着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的,这是中国学者共同体理论研究的“初心”。其二,做人民的“学生”。中国学者自觉主动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研究中积极向人民群众请教,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努力保持研究的“实在性”,消除“虚幻性”,这是中国学者共同体理论研究的“使命”。在研究意识上,中国学者坚持“生活意识”和“问题意识”相统一。其一,强化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共同体理论不关注人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人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必然会冷落共同体理论。共同体理论研究要有更大更新作为,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乐于“自言自语”,必须直面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进行共同体理论解析。其二,强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共同体理论研究要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不能“独上高楼”甘于“只缘身在最高层”,必须直面现实问题,对现实问题进行共同体理论解析。在研究方法上,中国学者坚持“跨学科”和“大视野”的研究方法。其一,加强与其他各学科的沟通与合作、协同与推进。虽然共同体理论是哲学理论的一个分支,但要实现跨越性的发展,决不能仅停留在哲学层面上,必须吸收借鉴其他各学科的有关研究成果,推进跨学科研究、协同研究。其二,扩展研究视野,拓宽研究渠道。中国学者不仅要积极承担共同体理论研究相关课题,为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不断扩大共同体理论的社会影响力,而且要积极参与共同体理论的国际研讨会,走向世界讲台,发出中国声音,不断汲取有益成果,引领共同体理论新成长。总之,中国学者所开展的共同体理论研究旨在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二、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基础性框架分析

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是科学规范表达共同体理论研究的一种政策性、学理性和通俗性兼备的语言系统。根据中国学者的研究动态,可以分为政策性话语的主流话语、学理性话语的专业话语和通俗性话语的生活话语。三类话语紧密相联、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主流话语: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共同体政策性话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共同体理论及其话语,需要积极为主流话语提供话语支撑。共同体理论政策性话语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践、传播中国声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在当代中国,共同体理论政策性话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共同体理论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密切结合,如“马克思主义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主流话语;二是共同体理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维护发展的密切结合,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民健康”“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化”等主流话语。政策性话语不仅要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而且要充分发挥政策性话语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示范引领作用,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专业话语:经典共同体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学理性话语

在当代中国,共同体理论学理性话语主要是坚持继续深挖经典共同体理论与坚持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两轮驱动”同向发展的策略。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共同体理论蕴含着多方面内容,仍需要全方位深度挖掘和阐释,特別是对“共同体与人的发展”的经典共同体理论话语的构建和阐释。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话语则专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理论话语,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理论的专门化和系统化阐释,如“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共同体理论”,奠定了共同体理论深厚根基和传承共同体理论历史文脉;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共同体理论话语,如对“脱贫致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行的学理阐释而形成的专业话语,这是推动共同体理论与现实问题和社会实践交融的一条有效路径,为直面和解答现实问题提供了共同体理论的方法论;三是放眼全球和关怀人类命运发展的共同体理论话语,如对“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世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安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行的学理阐释而形成的专业话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理论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共同体理论话语以及全球化和关于人类命运关怀的共同体理论话语等共同形成了共同体理论的学理性话语,为进一步推动共同体理论学理性话语体系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生活话语:老百姓共同体生活的通俗性话语

共同体理论是关注人的理论,特别是关注老百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必然要具有一种通俗易懂且为老百姓所乐于接受的共同体理论通俗性话语。在当代中国,共同体理论通俗性话语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解答老百姓的思想认识困惑,如“共同体与人的未来”“共同体与共同富裕”“共同体与人的平等”“共同体与人的自由”等生活话语,主要对老百姓关于人生、财富、公正、幸福等问题的思想困惑给予理论上的释疑解惑,帮助老百姓解开“思想疙瘩”,走出“蛊惑迷误”;二是增强老百姓的发展自觉意识,如 “社区共同体”“学校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共同体与人的法治意识”“共同体与人的美好生活”“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共同体与人的守望相助”等生活话语,提高了老百姓解放和发展自身能力的自信,作为社会成员要提升自身素质,强化规则意识,爱护环境,和睦相处等等。共同体理论通俗性话语,是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主要发挥着“释俗”作用,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共同体话语资源”。当前推广和普及共同体理论通俗性话语,需要积极走进老百姓生活的村庄和社区,聆听“百姓声音”,搜集“百姓故事”,提炼“百姓话语”,还需要进一步协同各级学术机构,共同推动共同体理论通俗性话语的传播和发展。

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行性路径探索

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构建是一项综合工程,要以切实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为研究起点和努力目标,为人的发展提供价值性和引领性成果,敢于直面现实问题和民众生存发展困惑,要立足当代中国发展新实践,系统整合提炼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研究成果,采取深耕文本、面向生活、协同研究等基本路径来构建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

(一)养成“深耕文本”习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话语”精髓

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以共同体理论为理论根基,它需要共同体理论研究工作者的自律和勤奋,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中汲取经典共同体理论的营养和力量。第一,深耕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这是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源头和根脉。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等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中关于共同体的论述,形成马克思主义经典共同体理论,为后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理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来源和研究依据。第二,深耕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代表的著作,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共同体理论,努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如习近平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论著,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最新阐发和最新成果。通过认真研读和深入思索这些著作,努力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新成果和新内涵的全面深刻理解。经典是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的,且因时代变迁而更加闪耀光芒。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经典共同体理论,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奠定了最科学最坚实的理论根基和话语根基,仍需要现时代学者深耕纳新,如有学者提出要“全面把握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9],有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进行“多维考量”[10],有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11]进行了研究,有学者从价值、基础和方法等方面探究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逻辑”[12],等等,这些都是对经典共同体理论的深耕和开拓。

(二)坚持“面向生活”路向,促进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走向民众日常生活

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构建要确保共同体理论研究及其话语必须走向生活。唯有走向生活的理论,才有生命力。共同体理论决不能成为“孤芳自赏”的理论,而要成为“接地气”的理论,唯有得到社会民众的“青睐”“好评”“点赞”,才能实现共同体理论的“永葆青春”。第一,走向生活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及其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工作者根据“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实际需要,对人类命运状况的深刻思索,以及对人与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现实问题的深度考察,所提出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人和社会的发展实践以及“时代问题”恰恰是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得以诞生和生长的“孵化器”和“助推器”。第二,走向生活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价值追求”。“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终极价值目标,这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不懈奋斗。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来源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理论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动起来,使得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成为“有源之水”和“有根之木”,细水长流、根深叶茂。

(三)树立“协同研究”意识,主动承担构建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职责使命

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中国学者必须直面的重大现实问题。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构建起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第一,树立共同体理论学科建设的“协同研究”意识。把共同体理论学科建设作为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抓手。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不仅有着鲜明的哲学学科特性,而且是一个有着较强跨学科性的话语体系,包括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学科在内,交互融通,共同指向“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加强共同体理论学科建设,增强共同体理论学科和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归属感”。第二,树立共同体理论教材建设的“协同研究”意识。构建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需要有一大批优质的共同体理论教材,用来教授共同体理论基本知识,给人们描绘一幅“共同体画像”、建立一个“共同体系统观”,形成共同体理论话语“本真印象”,大力推动共同体理论及其话语体系教材进课堂、入头脑、见行动。第三,树立共同体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的“协同研究”意识。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主体是对共同体理论研究富于“情有独钟”“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等远大志向和实干奋斗的学者,要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的共同体理论研究人才,强化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与其他各学科学者协同谋划,在“精诚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构建。

在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已经更加成熟、更加稳健、更加自信,在新时代将更有新作为和新发展。当今世界国际话语权竞争十分激烈,话语权作为意识形态思想领导权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共同体理论话语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的阐释方式和传播方式,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工作者自觉主动构建共同体理论及其话语体系,为中国话语走向世界增添新素材,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赢得主动。当前,中国学术界本着既读懂“中国话语”的历史,又把握“中国话语”的现实,还谱写“中国话语”的未来的求实创新精神,秉持批判包容开放创新的学术理念,积极发出共同体理论中国学者的思想先声,积极展示共同体理论中国学者的学术自信,齐心协力构建逐步成熟和定型、走向世界和引领未来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47.

[7] 孙福胜.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问题研究综述[EB/OL]. http://marxcssncn/mkszy/yc/201707/t201707 28_3593975shtml.

[8] 秦龙,孙福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者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的进展[EB/OL]. http://wwwcssncn/mkszy/yc/201812/t20181220_4796573shtml.

[9] 胡为雄.全面把握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1)∶42-50+107.

[10]秦龙,肖唤元.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多维考量[J].学术论坛,2018,41(2)∶63-69.

[11]马俊峰,马乔恩.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J].学术论坛,2018,41(2)∶70-74.

[12]侯衍社,侯耀文.价值、基础和方法: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逻辑[J].求索,2019(5)∶46-54.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