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慧敏
〔摘 要〕“非遗”小剧场,座落在国家五A级景区南岳,位于历史文化街区松麓街。其主打的《望岳》“非遗”音乐会项目汇集礼乐、佛乐、道乐、民乐四个内容,将渔鼓、皮影、禅茶、道茶、太极、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是一台以宣传衡阳文化特色为一体的综艺节目,全方位地展示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也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一个广阔的展示平台,为未来“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注入新鲜活力、奠定坚实基础。《望岳》“非遗”音乐会以加强“非遗”与文旅融合完善活态传承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活态传承进行分析,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遗”;文化旅游;活态;传承
传统的民族民间歌舞礼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的珍贵文化资源,在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因而,借助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对民族民间歌舞礼乐“非遗”内容的开发和利用,无疑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新思路和新途径。随着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各个产业板块进行了良好的融合,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对《望岳》“非遗”音乐会项目的开发和运用,打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格局。那么,在此进程中,如何实现《望岳》“非遗”音乐会项目从静态传承向活态传承的转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研究问题。
一、“非遗”与文旅融合完善活态传承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世代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衡阳市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孕育了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衡山皮影、湘剧、祁剧、花鼓、衡阳丝弦、祁东渔鼓、岳北山歌等,这些项目接地气,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但这些“非遗”项目都是分散的,很多来南岳的游客都无法欣赏了解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非遗”项目中许多的食品也都无法让游客所熟悉。
《望岳》“非遗”音乐会与文旅融合完善活态传承,将传统的民族民间歌舞礼乐文化集中起来展示给游客,使游客可以随时欣赏,同时在观赏演出时可以品尝到衡阳“非遗”特色小食,从而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文化旅游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很好地宣传衡阳的人文特色,增进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宣传衡阳“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让“非遗”项目融入我们日常生活中,提高衡阳“非遗”知名度,弘扬衡阳文化特色品牌。
二、旅游是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重要形式。
《望岳》“非遗”音乐会以民间艺术、传统习俗、民族风情等为主要形式,立足于国家五A级景区南岳,位于历史文化街区松麓街,有着最重要的展示方式和存在空间,以旅游景观、舞台或现场演艺、参与性体验节目、研学课程等产品类型,供游客观赏、体验和研修。《望岳》“非遗”音乐会的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艺术表演的形式,并通過旅游及研学的途径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一)旅游是传统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渠道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通过人的流动来实现文化的外向传播与异地交流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载体。随着海外旅游者的脚步,将衡阳“非遗”的历史价值、艺术特色积极与世界文化对话与交流,无论是通过海外旅游者或是中国旅游者都能将衡阳“非遗”带向世界,将中华文化向国外传播,旅游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二)旅游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旅游业本身就是创新、创意型产业,旅游开发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也要随时代而改变和发展,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更需要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能够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能够让更多的现代人去理解、认知和接受。我们就是要通过《望岳》“非遗”音乐会,以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艺术表演的形式,去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去表现传统文化的形态和特点,演绎中华文化的精髓,这种通过旅游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方式,本身也是对传统舞台艺术、传统表演艺术以及传统文化展示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三)旅游是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特别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并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吸引各种社会资本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资本参与的文化传承发展项目,有公益性的,也有市场化的。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市场化利用,旅游化开发和利用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最重要的渠道。实际上,以旅游化利用为渠道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在以往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非遗”进景区、“非遗传承展示基地”建设、“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成功的模式,都是通过旅游化利用途径、市场化运作渠道实现的。
三、《望岳》“非遗”音乐会的特点
《望岳》“非遗”音乐会汇集礼乐、佛乐、道乐、民乐四个内容,将渔鼓、皮影、禅茶、道茶、太极、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是一台以宣传衡阳文化特色为一体的综艺节目,全方位地展示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音乐会主题与风格样式的庆典性与仪式性 因为《望岳》“非遗”音乐会是以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背景,这就决定其主题与风格不同于一般的文艺节目,而要具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庆典性与仪式性。《望岳》即是对南岳火神祝融的神圣仰望,要突出庄重、虔诚的信仰,要以史诗般的艺术笔触和仪式性的艺术画面,给人以史诗般的震撼力与小夜曲般的感染力,使人在享受娱乐与审美的同时,陶冶高尚的情操。《望岳》“非遗”音乐会彰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传统意义和文化特征,尤其突出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博大的艺术胸怀、深切的人文关怀、亮丽的时代风采,庆典性与仪式性贯穿音乐会始终。
(二)节目内容与艺术形式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节目是《望岳》“非遗”音乐会的主题,是音乐会成败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精心策划好、创作好、导演好、演出好音乐会节目,是搞好《望岳》“非遗”音乐会的首要任务。
《望岳》“非遗”音乐会的节目是丰富多彩的,品类齐全、错落有致,且变幻多端、异彩纷呈。节目避开了单一化造成的审美疲劳,而以多样化营造了欣赏兴奋,让观众自始至终沉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新鲜感和愉悦感之中。《望岳》“非遗”音乐会兼容了音乐、舞蹈、戏剧小品或片段、曲艺等诸多艺术门类。而且一个艺术门类还兼顾着多种艺术样式或风格,如音乐有渔鼓、山歌,舞蹈有皮影、音舞诗等,如此等等。
此外,《望岳》“非遗”音乐会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还有其新颖的独特性。在《望岳》“非遗”音乐会的节目上做到了原创、独特且新颖,有从衡山皮影戏中借鉴发展而来的别具一格的舞蹈《皮影·传承》,还有以南岳流传的民间俗语“八大怪”为题材创作的花鼓戏《新大打铁》,还有祭祀火神祝融的祭祀舞蹈《五岳祭》《祝融祀火》等等。《望岳》“非遗”音乐会脱离了陈旧平庸的窠臼,摆脱了模式化的俗套,更大力度地注重其原创性、创新性和独特性。
(三)欣赏定位和文化取向上的大众性和娱乐性 《望岳》“非遗”音乐会在雅俗共赏的前提下,面向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层次的广大观众,达到了通俗易懂、开心解颐、家喻户晓,因此,是一道精美的精神盛宴。在大众化、通俗化的前提下强调了娱乐性,这也是其自身艺术性质的本体要求。《望岳》“非遗”音乐会观众面广、社会影响大、社会效果突出,因此,它的娱乐性有着较高的艺术格调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坚决抵制了低俗乃至恶俗的娱乐性。
四、《望岳》“非遗”音乐会的价值
(一)文学价值 《望岳》“非遗”音乐会为民间文学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谚语、谜语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根文化”。《望岳》“非遗”音乐会中的花鼓戏《新大打铁》就是根据南岳流传已久的民俗《八大怪》而创作的,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南岳的一些民间风俗、人文风情。再如《渔鼓》,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用极其生活化的歌词来表现生活、赞美生活,再用简单的乐器加以配乐,展现出时代的美,成为衡阳的文化艺术瑰宝。
(二)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望岳》“非遗”音乐会注重对“非遗”项目历史价值的挖掘,探寻“非遗”项目的形成、发展、生存,使其历史厚重感更好地展现出来。
(三)民俗价值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来自历史深处不可磨灭的记忆。民俗文化与文化遗产的不同在于它是“活态”的,它就像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流淌了几千年,川流不息。比如“南岳八大怪”是对南岳人民风俗习惯等的描述,对于当今的南岳民俗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四)文化价值 《望岳》“非遗”音乐会呈现出的是衡阳文化悠远的背影,是丰满而立体的人文记忆,也是衡阳祖辈们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面上看是一些口传心授的技艺,但这些技艺与历史上的文化活动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价值。
(五)工艺价值 民间手艺,伴随着农耕文明、自然经济延续数千年之久,是民族文明史的一部分,是祖先们勤劳和智慧的体现。南岳竹雕是南岳传统手工艺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图案丰富多彩、纹饰流畅优美,是衡阳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望岳》“非遗”音乐会的厚重意义
(一)用画面呈现“非遗”的原生态 《望岳》“非遗”音乐会展现着少数“非遗”项目存在的形态。如祁东渔鼓,其采用长二尺四寸,圆周九寸大的无节竹筒,蒙上猪皮膜做成的“渔鼓筒”为主要演奏乐器,配合说唱的一种表演形式。衡阳渔鼓不仅地方特色鲜明,而且唱词结构严谨、文字通俗、语言活泼,人物形象生动。同时加入月琴、云板伴奏,音乐唱腔纯朴、优美,与地方语言音调紧密结合,行腔圆润,素为衡阳民间群众所喜闻乐见。
(二)感受“非遗”地域风情 《望岳》“非遗”音乐会中舞蹈《五岳祭》正是将南岳朝圣活动的万人朝拜场面压缩在了舞台上,可以更加直观且更近距离地感受到恢宏大气的祭祀场面和祭祀的神圣感。
(三)唤醒“非遗”的保护意识 首先,增强“非遗”的自觉保护意识。《望岳》“非遗”音乐会作为“非遗”项目展示的平台,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宣传有着积极意义,可以让受众认识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其次,增强“非遗”保护的危机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因为受社会结构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其本身存在形态的限制,使其生存也面临了危机。《望岳》“非遗”音乐会,可以反映许多祖辈相传的民俗技艺、世代延续的宝贵记忆,如今却面临失传、失守的尴尬境地,由此唤起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危机意识。《望岳》“非遗”音乐会为非物质文化的呈现和活态传承提供了机遇。
六、加强“非遗”与文旅融合完善活态传承体系
当前已经进入“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成为战略性发展产业,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为重点内容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非遗”项目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碰撞点和交融点也越来越多,延伸出更多发展空间。为了使“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保留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国家和地方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策略,逐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带动“非遗”项目发展、“非遗”项目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活态”体系,积极发挥了文化旅游产业平台的作用和优势,凸显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和价值,深度挖掘了传统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潜在价值。合理的产业布局,不仅使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性更加突出,同时也使“非遗”项目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实现“非遗”项目在文化旅游产业中活态传承的良性运转。
根据《望岳》“非遗”音乐会自身特色与文化产业进行融合,更能够发挥其特色,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化开发,确保二者在碰撞交流中诞生出更多璀璨的火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的产业进程中,完美地展现出自身不可取代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总而言之,文化旅游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契机。
借助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社会团体及个人对文化旅游产业中“非遗”项目的认识,为其打造更加广阔和谐的发展平台,在深入保护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发展。此外,文化旅游產业也进一步将“非遗”项目的传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活态传承机制,转变了“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思路,开创了文化旅游产业联动“非遗”项目发展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张贵志)
参考文献 :
[1]张莹.河北民间音乐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研究[J].黄河之声,2018,(4):111.
[2]李晓燕.基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6):12-15.
[3]别金花,梁保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8,(3):446-450.
[4]郭颖,赵晓宁.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相关研究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12,(3):91-99.
[5]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与方法[J].广西民族研究,2008,(2):185-190.
[6]许忠伟,林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述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9):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