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2020-07-17 02:45张艳涛孔凡星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道路中国共产党文明

张艳涛 孔凡星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中国、聚焦中国、研究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也是14亿中国人民的最大共识和共同理想。自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境地,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占据世界生产总值的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保持在30%左右,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人类文明视野下,全面认识中国道路和中国奇迹,关键是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科学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世界历史力量转移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正在创造一种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文明,并随着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而日益彰显文明意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统一,更是学习借鉴资本主义文明與开辟社会主义新文明的统一。因此,中国要走的路,它决不是要“成为他者”,而是具有“坚定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对资本主义文明学习、借鉴、吸收之后进行创新、发展、超越的,最终是要开辟出一种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文明。如果只是一味地以资本主义文明为模板和蓝图,而不对之进行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和反思,则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实质上意味着一种人类新文明形态的开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 面对有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歪曲为“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完全错误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对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别开生面;既不是僵化教条‘照着讲,也不是另起炉灶‘另外讲,更不是改旗易帜‘反着讲,而是继承发展‘结合讲‘接着讲‘创新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立足中国大地,践行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借鉴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创新和发展着社会主义新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力量,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和文明力量,意味着一种新的制度文明之路的开辟。“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2](p161) 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1]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一张烫金的名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体上是要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如何实现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从西方文明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换,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文明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诉求与理论逻辑。5000多年历史积淀、170余年奋起抗争、99年初心不改、71年新中国探索、42年改革开放,共同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文明自觉到文明自信再到文明自强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是我们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更是我们理顺政府与市场、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等关系,破除经济社会发展阻碍和利益藩篱,推动社会主义文明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改革既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中国一次“伟大的变革”,它使中国逐渐赶上时代、进而引领时代。我们党必须坚定不移地将改革进行到底。如果1978年我们党没有果断地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没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地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困难重重,就可能遭遇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可见,不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停滞不前,社会主义文明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就会陷入困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开放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开放”是“强国之道”。中国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利用西方的资本来建设社会主义,但同时还会限制和超越资本,中国人要做资本的主人而不是资本的奴隶。中国的开放发展之路必须摆脱西方资本文明的范式,秉持社会主义文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发展目标。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回应了各方面对中国开放的关切,打消了一些人对“中国开放步伐是否放缓”的疑虑,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过去40多年中国发展和“富起来”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强起来”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为此我们要顺应历史和时代大势、保持战略定力,适应并引领好经济全球化,努力消解其负面影响,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中国奇迹”,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深化改革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可见,不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丧失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就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社会主义文明也不会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平崛起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创新成果。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其发展和崛起绝不是要走西方弱肉强食的霸主道路,而是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文明之路。在西方大国崛起的道路上,军事侵略、殖民掠夺、剝削压迫、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如影随形,总体上看,暴力和战争是其主旋律。与西方漫长的穷兵黩武式的崛起道路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文明之路。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及其全球扩张,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现现代化,走到了时代前列,确立了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成为了支配者;大多数落后国家则变成了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被支配者,长期处于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社会动荡不安的困境之中。资本主义制度最大的弊端在于,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利润最大化为动机,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则是工人贫困的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之路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摒弃了“国强必霸”的霸权主义逻辑,而且破解了“依附论”的困局。“中国和平发展成功的各项原因背后都有中华文明智慧的光芒,都是我们文明基因与现代精神的结合。”[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推进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共赢发展,中国发展给世界和各国人民带来的是和平与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包容发展具有开拓性和文明性。“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1] “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2](p29) 实际上,世界上每个民族、每种文明,如果能认识它自身的潜力与条件,就都能走上它自己独特的路,而每一条路又无碍于和其他条路之间有学习、有参照、有对话。例如,“社会主义”之于“市场经济”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中国特色”之于“社会主义”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历史和文化使然;“中国道路”不是“中国例外论”或“中国特殊论”,而是中国对世界的文明贡献。我们必须从制度与文明双重维度正确认识并科学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性与文明性。纵览人类文明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和理论体系,深刻揭示和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彻底解构了‘西方中心论构建的话语体系”。[4]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p11) 新时代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就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维度看,“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由“大国”迈向“强国”成为现实任务;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维度看,“新时代”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历史终结论”和“社会主义失败论”不攻自破;从人类文明发展的维度看,“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解决“人类问题”和“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福山也在反思:“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中国道路不仅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呈现出蓬勃生机和光明前景,而且走出了西方“国强必霸”的发展模式窠臼,摆脱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路径依赖”,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也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经典社会主义,也不等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而是具有自身特色。在理论上与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超越资本主义“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续写中华文明新篇章,关键是要创造一种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新文明形态。这就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人与他人的主体间关系上、人与自我意识关系上进行革命性变革,建设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和谐中国、健康中国、富强中国,在五大文明协调统一中为世界贡献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近代以降,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境遇下,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大地传播,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新兴资产阶级等阶级“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结果都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均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7]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最黑暗的历史时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使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中国复兴起来,从而迈上了强起来的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推动着社会主义文明向前发展。马克思曾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8](p203) 正是在分析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着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向前发展。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同弟弟邓垦谈话时指出:“发展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9](p136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是面向“问题”的,它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凸显了面向“中国问题”的思维取向。总的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围绕破解中国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展开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四个重大现实问题不是从书本和伟人言论中产生的,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 “人民期待”的准确把握,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且在解决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这些重大现实问题体现着时代精神,表达着时代声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给以着重解答的,不解答这些重大现实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无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之路就无法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在人类文明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充分吸纳基础上有原则有高度的实践。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强调中国特色,首先是为了纠正对“苏联模式”的照搬,同时也意味着不照搬任何外国现代化模式,而是立足中国国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或别的方面,无论是美国模式、日本模式还是瑞典模式或别的模式,都不能照搬,而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只有在充分吸收其它文明的有益成果,并扬弃其历史局限的基础上,才有助于社会主义文明的长远发展,有助于发展成为有自己特色并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类文明新样态。如果说过去我们比较注重从“一般到特殊”的路向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那么今天,我们还应注重从“特殊到一般”的路向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涵的人类文明意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确保了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立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基本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同样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奠定必须的物质基础,否则,社会主义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进而导致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0](p166) 与资本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的核心理念不同,马克思主义更强调“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集体主义和整体利益,要求把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置于发展首位。只有把集体利益摆在首位,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才能凝聚社会共识、确立共同理想和共同奋斗目标,也才能有效避免因社会利益分立而导致的社会分裂、社会冲突和社会动荡,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文明实质上是一种物化文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服务于资本增殖的需要,而不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人通过物来表现和实现,人和人的社会关系通过物与物的交换关系来表现和实现,它揭示的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马克思深刻分析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特征,指出其一般本质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11](p107) 这里实际上说的就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社会主义文明立足于资本文明而又超越资本文明,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既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灵活与高效,又保证了社会主义的宗旨与目标,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民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指引着社会主义文明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曾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12](p654) 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前进方向和前进道路。马克思主义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来看,社会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当代中国长时间保持经济增长的较高速度,成就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向混合型经济结构体系的变革,全面并深入地解放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力”。[13]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了混合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潜能和优势,释放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之,在人类文明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和文明崛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正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一定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具有内在关联。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道路的开辟、坚持、发展和创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践行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奋力开拓社会主义新文明。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通过开辟中国道路和创造中国奇迹,中国共产党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中国人民正昂首阔步走在复兴之路上。

首先,中国共产党具有清醒的道路意识和较强的选择道路与开辟道路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 道路决定命运,方向决定前途。围绕“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的破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经过反复比较与不断实践,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走出了一条稳中求进、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实践已经表明,这条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强国之路”,我们要坚定地走下去。理解中国道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只有在全球视野中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超越意义和人类美好生活的选择意义。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不同发展阶段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发展难题,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积极汲取国内外有效做法,最终都成功地化危为机,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而,我们要具有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中国共产党人在“判断标准”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及时纠正了错误的检验标准,有效避免了社会主义事业误入歧途。其基本观点简要概括就是:针对“两个凡是”,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扭曲的社会主义观,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标准;针对抽象的“姓社姓资”争论,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针对“物化生存”和“GDP至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最高标准。“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

其次,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方式,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的领导水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中国的发展带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注重感性实践经验的特点。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积累了不少发展经验。今天,中国共产党站在制度文明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的历史起点上,即把经验提升为科学,对当代中国发展做出了科学的 “顶层设计”,以“顶层设计”的科学理论来治国理政,引领当代中国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主要围绕权力的来源、权力的行使方式、权力的行使方向和权力的行使效果来科学执政、民主執政、依法执政。第一,从权力的来源看,主要是自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凭能力得到民意认同而获得权力和权威。在当代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权威主要来自于民主、公共性、公正和执政能力。第二,从权力的行使方式看,主要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自觉增强法治意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是公共权力的受托人,因此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应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第三,从权力行使的方向看,主要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方向来行使权力。当代中国的政治活动涉及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其本质应是主权在民、执政为民、发展惠民。第四,从权力行使的效果看,主要是围绕“三个有利于”来展开。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不是为了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是为了少数“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是要看一切工作“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4](p372)

再次,中国共产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世界和中国所处的时代方位和时代特点做出科学判断,保持不断学习的优良作风,不懈探索社会主义文明的光明前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优良作风,以应对来自主观能力和客观需求两个方面的挑战。从世情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高精尖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局部冲突和热战时有发生,这一切都在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应对能力。与此同时,中国进入强起来的发展阶段,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压力越来越大。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刻、聚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从国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并且今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进入新时代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现代化,我国发展遭遇到的新问题比之前更多、更复杂、更严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更加全面,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从党情看,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进行了重大创新,党推动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党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2](p401)

最后,中国共产党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品格,切实保证社会主义文明的性质宗旨。能力原则蕴涵着现代政治文明,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与核心。能力原则首先要求由人治(权大于法、情大于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附大于自立)走向法治(注重法理权威、制度程序、能力业绩和自主自立);其次要求由权力政治走向权利政治(由官本走向民本,由注重权力因素走向注重非权力因素:凭能力和业绩赢得人民的认同和支持,能力原则支持民主);第三是要求由特权政治走向公权政治(反对以权谋私,领导干部应具有驾驭公共权力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能力);第四是要求由管制政治走向治理政治(由凭权力管制人走向注重提高领导干部与民众平等对话、协调合作的能力)。与资本主义文明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具有显著优势和比较优势,但是“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意味着一种好的制度必须掌握在具有相应能力的人手中并加以合理运用”。[15] 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净化、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把注重能力建设作为我们党培养干部队伍的核心任务,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切实保证社会主义文明以人民为中心的性质宗旨。

总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发展改变的不只是世界体系的“物质力量结构”,还会带来“世界精神结构”的变革和创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中国制度将越来越成熟,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和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彰显,中国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国道路对世界的影响也必将越来越大。这就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中华文明自信的底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

[2]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张维为.和平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特点[J].求是,2019,(5).

[4] 袁银传,马晓玲.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J].湖湘论坛,2012,(2).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高擎真理的火把——记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N].光明日报,2011-12-02.

[7]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02.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冷溶,汪作玲主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郭湛.多样互补:混合型经济结构的潜能和优势[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0,(1).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韩庆祥.以“制度优势”“治理效能”应对“新时代”“大变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1).

责任编辑:徐慧枫

猜你喜欢
道路中国共产党文明
道听途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