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 丽 梁添玉
胸痛有心源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是多种危急重症常见伴发症状、征兆。急诊胸痛患者在就诊时需明确病因才能够进行针对性急救[1]。虽然医院为急诊胸痛患者提供诸多就诊便利,然而患者仍因各种原因在院内滞留,患者及家属都急躁不安[2]。急诊胸痛患者大多病情进展快,其中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疾病致死率高,院内延误容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救治效果,因此缩短患者的院内延误时间、加快急救时间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对急诊胸痛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对提高抢救效果及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8年1月至6月100例急诊胸痛患者为对照组,将2018年7月至12月100例胸痛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年龄60~80岁;②无认知障碍;③家属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②沟通障碍;③中途转院。其中对照组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60~80岁,平均(66.39±5.7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0分钟~70小时,平均(15.37±5.26)小时;症状:心悸65例,盗汗22例,恶心/呕吐8例,昏迷5例;胸痛类型:心源性胸痛65例,非心源性胸痛35例。观察组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60~78岁,平均(66.87±5.0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5分钟~73小时,平均(15.86±5.92)小时;症状:心悸67例,盗汗20例,恶心/呕吐7例,昏迷6例;胸痛类型:心源性胸痛69例,非心源性胸痛31例。两组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症状、胸痛类型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①分诊:根据患者主诉进行简单分诊,安置于抢救室,开通绿色通道,迅速通知值班医师;指导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②抢救: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药。及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心肌酶、凝血功能等检查。需进行手术的患者,准备手术器械药品,常规备皮,进行药敏试验。护送患者至手术室,常规行心电监护,给予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配合完成抢救。
1.2.2 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①成立胸痛专科护理小组,由3名专科护士及1名导诊护士构成,导诊护士负责预检及分诊胸痛患者,另外3名护士负责抢救护理。对胸痛专科护理小组进行专业培训,明确分工。对导诊护士进行预检专项培训,便于识别、分流各类胸痛病例。对专科护士采用情景模拟法进行培训,强化业务能力。②患者入院后,导诊护士在5分钟内对患者进行预检评估,迅速进行病情评估,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收集患者基础信息,包括年龄、胸痛发作时间、疼痛部位、进展情况、病史等。记录患者主诉、来院方式、状态等。③导诊护士为患者家属开通绿色通道,带领家属完成挂号、缴费。④协助检查: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优先进行各项检查,包括心电图、血常规、心动图、胸X光片、CT、心肌酶标志物等,以明确胸痛原因。若为肺栓塞疑似病例,迅速引导患者进行主动脉CT、肺动脉CT等相关检查。将患者分流为危重患者、重患者、一般急诊患者。⑤急救:根据病情进行急救,将危重患者送至抢救室抢救,1名护士立即给氧,连接心电监护。1名护士建立2条静脉通路,迅速配合医师抢救。重症患者进行监护,遵医嘱给予治疗性护理。一般急诊患者安置在留观区,进行监护。⑥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开展相应的护理,对心源性胸痛患者,及时给予抗血小板、硝酸酯类等药物。对于需进行介入手术、溶栓治疗等患者,准备药物、器械,协助医师进行介入治疗。对于急诊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药物降压、镇静镇痛等对症处理,做好转血管外科准备。对于肺栓塞的患者,给予止痛、吸氧,并做好介入、手术、溶栓等配合护理。对于病情不明确者进行留观。⑦心理护理:在患者清醒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安慰、鼓励患者,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对病情不明、焦躁的患者,及时安抚患者的情绪,将生理状况及时告知患者,消除患者焦虑。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院内延误情况、抢救效果、心理情绪。心理情绪:抢救后待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清晰后,通常为抢救后5天内进行测评,使用住院焦虑抑郁问卷(HADS)进行评估,包括焦虑、抑郁两个分量表,每个量表有7个条目,得分0~21分,8分以上表明存在焦虑、抑郁,且得分越高越严重。抢救失败患者默认得分21分。
2.1 两组院内延误比较 观察组入院至就诊时间、抢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开始心电监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院内延误情况比较(分钟)
2.2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抢救失败率、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例(%)]
2.3 两组心理情绪比较 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理情绪比较(分)
据报道[3],急诊胸痛患者中心源性胸痛占34.1%,肺源性占14.9%,病因不明占18.3%。急诊胸痛患者大多病情恶化迅速,需医护人员及时做出反应,对患者进行抢救,改善其预后。不同的胸痛原因救治方法不同,这就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分流及抢救,提高抢救效果。
传统急诊绿色通道模式有分诊不到位、护理流程不清、辅助检查不及时、采样时间长、会诊和转运不及时等不足,从而导致患者滞留院内,不能及时获得救治[4]。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患者院内延误时间,促进顺利就诊,提高急救效果。余瑛[5]等人研究显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减少急诊胸痛患者的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不良事件率。刘艳萍[6]等人报道显示,优化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管理项目能够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完成时间、心肌损伤标志物报告时间等,整体提高救治质量。优化急诊护理通过强化护士业务能力、明确各护士分工、协助检查、家属引导等多项措施,加快了护士预检分诊,明确护理分工,使患者更快得到救治。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入院至就诊时间、抢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开始心电监护时间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抢救失败率、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与上述报道结果类似。表明,优化急诊护理能够缩短患者院内延误时间,加快抢救时间及开始治疗时间、心电监护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并能够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分析原因,应为优化急诊护理通过培训强化护士的业务能力,通过明确分工使护士密切配合,减少了重复护理环节,也减少了患者不必要或重复流程;通过引导家属,减少家属排队次数,缩短排队时间;通过一系列优化措施,加快了患者入院至就诊时间,更早地获得抢救和治疗,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高效率的护理及心理干预也有效缓解了患者的急躁情绪,改善了焦虑、抑郁心理。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护理能够缩短胸痛患者院内延误时间,加快抢救时间、治疗时间、心电监护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