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恋,谭竞宜,王 鑫,黄正根,阎 衡,王 娟,翟志芳※
(1.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重庆 400038;2.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重庆 400038)
患者,男,30岁,右手食指指尖粉红色结节6年余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右手食指指尖出现一绿豆大小红色结节,并逐渐增大至花生米大小,未予治疗。2019年9月10日,患者就诊于当地某医院,行结节处超声检查提示:右手食指尖皮下实质性低回声结节,超声所见倾向良性,建议活检。门诊拟诊:血管瘤?腱鞘巨细胞瘤?行皮肤病理检查提示:考虑皮肤黏液瘤。患者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遂至我科会诊。患者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良好,否认外伤等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体温36.2℃;脉搏9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4/96 mmHg,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手食指指尖花生米大小结节,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无鳞屑,无渗血、渗液,无明显压痛(图1)。入院后手术切除结节并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轻度增生肥厚,表皮突伸长增宽。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周围散在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真皮下方可见一蓝染团块,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未见明显异型,细胞间大量粘液样物质沉积(图2、3)。阿新蓝染色阳性(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阳性(图5),CD68、Actin、CD34、EMA均阴性。病理诊断:神经鞘黏液瘤。
图1 神经鞘粘液瘤患者右手食指尖皮损,手食指指尖花生米大小暗红色结节,光滑无鳞屑
图2 神经鞘黏液瘤患者右手食指尖皮损组织病理像:真皮及皮下组织内见边界清楚的肿瘤,周围有包膜,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间质内有较多粘液沉积(HE染色×40)
图3 神经鞘黏液瘤患者右手食指指尖组织病理像:肿瘤主要由梭形肿瘤细胞构成,间质内有较多黏液沉积(HE染色×100)
图4 神经鞘黏液瘤患者右手食指尖皮损阿新蓝染色阳性(×40)
图5 神经鞘黏液瘤患者指尖皮损免疫组化S100阳性(SP法×100)
神经鞘黏液瘤(Nerve Sheath Myxoma)为少见的良性间叶组织肿瘤。它最初是由外国学者Harkin和Reed定义为小结节状、黏液样、细胞疏松的起源于施旺细胞的神经源性的良性肿瘤[1、2]。国内范钦和等[3]也曾报道了15例神经鞘黏液瘤病例,其中有13例S100阳性,也支持其组织学为神经起源。神经鞘黏液瘤最常发生于四肢,主要是手/手指、膝、胫前、踝部及足部,男性多见,常表现为局部的肿块形成,一般无自觉症状。
神经鞘黏液瘤组织学表现有特征性,肿瘤边界清楚,多结节状或分叶状,无包膜,主要位于真皮和皮下。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又分为黏液型(也叫经典型或者细胞减少型)、细胞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4、5]。经典型肿瘤细胞呈丛状、小叶状分布,有丰富的黏液基质,细胞疏松常呈同心旋涡状排列,黏液基质多而细胞少,免疫组化表达S100、EMA等;细胞型肿瘤细胞常呈小叶状分布,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构成,细胞密度较高而黏液较少,细胞常表达NSE、Leu-7,不同程度表达S100;混合型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免疫组化结果介于黏液型和细胞型之间。本病例有大量黏液样物质沉积,因此符合经典型神经鞘黏液瘤。
本病多发生于四肢,尤其发生于肢端的病例,临床上容易误诊为腱鞘巨细胞瘤、腱鞘纤维瘤等。腱鞘巨细胞瘤是临床常见的肢端良性肿瘤,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结节,皮疹常多发。但病理上,腱鞘巨细胞瘤为分叶状结构,界限清楚,有纤维性的假囊环绕,肿瘤细胞丰富,可见胞质嗜伊红、胞核呈疱状的单核细胞,还有黄瘤细胞、噬铁细胞、破骨样多核巨细胞以及炎症细胞。部分单核细胞或破骨细胞CD68阳性,肌动蛋白可灶状阳性。腱鞘纤维瘤临床亦多见,皮疹常单发,好发于四肢的肌腱或腱鞘组织[6],无痛感和本病较难区分,但是病理上其肿瘤呈小叶状,有包膜,边界清楚,有很多由正常内皮细胞形成的裂隙样血管腔也可区分。此外,本病还需要与单发的神经纤维瘤以及皮肤黏液瘤进行鉴别。神经纤维瘤常含有神经原纤维的背景,而皮肤黏液瘤细胞成分少,几乎无血管,间质中有大量的黏蛋白,S100呈阴性可以鉴别[3]。本例患者皮损位于指端,相对少见,在诊断过程中被误诊为血管瘤、腱鞘巨细胞瘤,且在初次病理检查过程中误诊为皮肤黏液瘤,提示相关人员对该病应做好鉴别诊断。
本病呈良性过程,局部完整切除治疗即可。本例患者皮损位于指端,皮损切除后局部植皮,目前在随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