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欣
摘要:广告作为史料来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汉口新闻报》是近代汉口的一份重要报刊,每日广告版面众多,包含了众多有关社会生活的信息,能够反映汉口居民日常生活的趋势。本文试图从《汉口新闻报》的广告入手,分析在1915-1938年的时代变迁之下,汉口居民在衣、食、住、行领域的变迁。
关键词:《汉口新闻报》;汉口;居民消费
一、衣——服装方面
民国时服装发生了深远变化。从材质上看,普通百姓一般使用棉布,既有粗布,也用洋布,主要为白色的龙头细布和蓝色的阴丹士林布。比如广告中所介绍的“学生、军士操衣请用国货金城布,本厂所出金城牌细斜纹布,质好耐用而价廉,行销已久,学生操衣及军士制服极为合宜,爱国诸君垂赐顾焉”。(《汉口新闻报》1930年5月13日)
中等社会阶级则以穿洋布衣服为时尚,洋布色彩鲜艳、不易褪色,其性价比较高,洋布中又以美国洋布居多,民国汉口颇为流行的保晒淋布,其广告语便是:保晒淋布,色彩常新,妇女儿童采用了保晒淋布,衣服颜色可以永保常新。(《汉口新闻报》1936年1月22日)
当时男士的时髦装扮是西式短装或中式马褂,足蹬革履(皮鞋),头戴礼帽,梳法国拿破仑式的一字头,蓄德国威廉八字胡,戴金丝眼镜,佩进口挂表,手拿文明棍(时人称为“空心洋伞柄”),口说洋泾浜英语。而女士的时髦打扮则是短发或堕马髻,上着高领窄袖短衣,下穿西式黑裙,脚蹬皮鞋。
二、食——饮食方面
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使得汉口饮食中吸收了各地饮食特点。汉口有众多小吃,蔡林记热干面、四季美汤包、老通城豆皮、小桃园煨汤、谈炎记水饺、谦记牛肉豆丝等都是大众化的特色食品,其中尤以汉口冠生园食品公司规模最大。
其春节时渲染“吃年夜饭,请用冠生园粤菜”(《汉口新闻报》1936年1月19日),夏季时推出到汉的大批“桔子、香蕉、桑子、杏仁、杨梅果子露”(《汉口新闻报》1938年6月17日),生产“刨冰、啤酒、咖啡、牛奶、圣代”等各式冷饮(《汉口新闻报》1938年6月17日),并还宣称“摩登小姐说,天气热了,我们爱吃冰,要到江汉路冠生园饮食部去”(《汉口新闻报》1935年5月24日)。
上层社会饮食豪奢,请吃西菜大菜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应酬,当时汉口有名的“番菜馆”有万国春、普海春、一江春、海天春等,许多干菜也打出广告,如绍兴干菜就称:“真正绍兴干菜笋,唯有天产厂出品,不怕货比货,只怕不识货。(《汉口新闻报》1935年8月4日)汉口上层人士也用些精制的味精酱油,如长期占据广告版主要位置的“味之素”调料,就对调料的作用极尽渲染和夸大。
三、住—房屋建筑
民初时,汉口大部分城市居民,如小商小贩、城市平民、教职员工等,都挤在背街的房子和较偏地带的旧式矮房和板房中,居住环境恶劣,道路泥泞、通风不好,更缺乏公共设施,许多地方并未通水通电。
汉口商人则在20年代重建辛亥大火的里份时,取闹中之静,引入上海的里弄,建成各种整齐划一的里份。这些里份在三镇共有200多个,房屋3000多栋,既可购置又可租住,报纸广告上已出现许多租赁信息,屋主以出租赚钱房租,而且可以转租,形成二房东、三房东。商人兴建的西式建筑打破了秦砖汉瓦的传统建筑模式,西式建筑在室内也安装了现代化的电梯和电器。汉口当时颇为著名的建筑“楼外楼”,如同今人装修一样,西式建筑中也配置了西式家具来装点。“旧式铺陈不在行,大家都要摆洋装。甬人贩卖西家具,讲究铜床与铁床。”
四、行—居民出行
汉口城中的代步工具并不发达,居民出行基本靠步行。殷实之户则以人力车、马车、轿子、自行车代步,汉口也曾开过几路电车,有记载:“不须推毂倩阿香,自有红绢为主张。马力能增千匹马,穆王八骏也寻常”。可由于路线较短,时开时停,普通居民也无力消费,乘坐者一直有限。
在富商巨贾中,汽车也开始流行,知名汽车厂商在汉打出广告,抢占市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介绍该公司产品:“领袖之责任,去年全世界人所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之各种汽车,共计一百五十六万二千七百四十八辆,实占一九二七年度全球汽车售出总数百分之四十。(《汉口新闻报》1928年4月15日)”除了出售汽车外,报上汽车租赁的告白也随处可见。
汉口出城的交通工具主要依靠铁路和轮船。火车有平汉铁路、粤汉铁路两条线路可乘,火车时刻表会在报刊广告中定期刊出。汉口的轮渡业发达,轮船运输主要通往湖南、上海沿线,其中戴生昌快轮开往长沙、益阳、常德,汉口三北轮船有限公司由上海开来,再返回上海沿线,怡和轮船公司则为短途运输,开往宜昌、长沙等处。(《汉口新闻报》1928年4月26日)
(作者單位:长江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