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类型及培养

2020-07-16 03:47李帮魁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支架规律

李帮魁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全班集体分享,还是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语言表达抓不住要点,表达不清晰、不准确。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只能用简短的词语或单一的不连贯的句子回答问题,详述和解释往往由教师替代包办,只要学生的表达中多少有那么一点点线索,教师马上抓住加以引申,详细叙述他认为学生应该表达的思维。这样的做法表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严重缺失。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下面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为例,探索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图说语言表达

图说语言表达就是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插图、图形、图示等视觉材料为线索和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化的语言表达,培养和提升学生学科语言表达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在学习情境及问题的呈现上,特别是在低年级,倡导运用图、文字、表格、情境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各版本小学数学教材都是以这种编排方式提高数学问题表征的可接受性、趣味性与人文性,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认知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材编排方式给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良好的契机。

例如,学生在学习10以内加减计算的过程中,抓住10以内加减计算的情境画面,引导学生用“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2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这样几句简洁的话完整表达图意。后续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中都有这样可以训练数学语言表达的插图、图示、图形。随着年级的上升,依托图片、图形、图示,用数学语言表达的难度可以逐渐地加大,可以利用插图、图示、图形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对数学概念、规律、方法、数量关系、数据分析的理解判断等等。小学一至六年级有这样大量的图说素材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教学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语言表达载体,给予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机会,不要让这样的素材和机会白白地流失。

二、例说语言表达

在学习学科概念、规律、方法、术语等内容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解释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或对运用这些概念、术语、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行学科化的语言表达。在训练学科语言表达的同时促进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的理解,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过程就是结合实例说明的学科语言表达。即例说语言表达,也叫举例说明表达,或结合具体过程或事例的表达。这种语言表达方式能有效兼顾和缓解抽象数学语言与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之间的差距和矛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低段到高段任何一个年级的各个单元,都有适合举例说明、结合具体情境或问题中的知识运用过程进行表達的训练内容。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加法概念后,怎么检验和反馈学生对加法这一抽象概念的真实理解情况,这是课堂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在这一概念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对加法概念的理解检验反馈和学科语言表达训练结合起来。在加法概念教学后,设置一个“举例说说什么是加法”的语言表达任务,可以先让说得好的学生示范表达,如“我左手拿2个苹果,右手拿3个苹果,合在一起是5个苹果,用加法算,2加3等于5”。然后将这个表达任务,安排为同桌互说的表达交流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举例说明加法意义的语言表达过程,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促进概念理解运用的数学语言表达训练。

三、支架语言表达

在学生学科语言表达能力基础发展不好、学习内容表达又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自由表达时多数学生达不到所要求的表达效果的时候,须要给学生一定的语言表达支架或语言表述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化的语言表达训练,这就是支架式的语言表达。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找排列规律”的学习中,学生找到了观察对象所隐含的排列规律后,往往不能简洁顺畅地表达,这时如果为学生提供一个填空式的表达支架:“(  )的排列规律是,以(  )为一组,依次重复出现。”学生按这个语言支架进行表达,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这个语言表达结构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支架式的语言表达由于在表达前给了学生一个可以参照或模仿的语言结构范式,学生可以依样画葫芦地表达,它大大降低了学科语言表达的难度。即使在高年级,有的学习内容的数学语言顺畅表达也少不了语言支架的支撑,例如在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学习中,对分数意义的抽象表达,不少数学教师也会在课堂中给学生一个语言表达支架引导学生有效表达。

在看到支架式语言表达的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支架式语言表达容易产生程式化、机械化的弊端。要克服这些弊端,可以变填空式的支架为以关键属性和核心要点为支架的表达。例如,在上述“找排列规律”的语言表达中,可以先让学生认识排列对象中规律出现的关键特征——一组、顺序、重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三个关键特征进行排列规律表达,只要体现了排列规律的这三个关键特征,多样化的表达都应予以认可和肯定。这样,既可以达成训练目的,又能在表达中强化学生对数学规律关键属性的理解,实际上也是在实现从有支架表达到无支架表达的过渡。

四、步序语言表达

人们在实施某项实践操作或思考解决某一问题时,其过程总有一定的步骤顺序。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既定的步骤顺序进行学科化的语言表达训练,就是步序式的语言表达。这种表达方式由于是依据操作活动或解决问题的步骤及其先后顺序进行表达,因而具有很强的条理性,能在训练表达的同时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中的方法步骤、操作活动、问题解决等内容中都可以挖掘出步序语言表达的内容与时机。

步序语言表达一般都要运用到标志事件发生、发展、结束先后顺序的语言词语进行表达。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表达,通常表述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其中的“先……,再……”就表示了计算过程中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先后顺序。在各个内容领域的问题解决教学中,无论是按“我先由……想到……,列式是……;再由……想到……,列式是……”的顺序表达其内在思维过程;还是按解题的步骤“我第一步先求……,算式是……;第二步求……,算式是……”完整表达解决问题过程,都是依照既定的步骤顺序进行学科化语言表达的体现。这样,能够把一个数学问题解决或操作技能的思维与实施起点、中间经过的过程路径、最后达成的效果状态等表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要求学生在表达前对思维过程进行梳理,厘清思维发展的起点、方向、先后顺序和最后的目的,才能顺畅地进行精准的表达,从而在这种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中促进学生有条理的逻辑思维,促进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科逻辑思维能力同步提升。

五、推理语言表达

推理语言表达,就是依据问题和事件内部隐含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用学科语言简洁、清晰地表述出来,形成一个有根据的推理过程完整的表达。简单地说,就是用学科语言完整地表达一个推理过程。小学生由于认知经验和年龄心理特征的限制,其思维和语言发展还没有完全达到规范的逻辑推理水平,但从一年级开始就有这样简单的、适合逻辑推理语言表达的内容载体。例如,计算3+2=5的过程就可以这样表达:因为3和2组成5,所以3+2=5。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推理式的语言表达过程,它不仅口算出了3加2的结果是5,而且讲清楚了3加2的结果为什么是5的根据。这样的表达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思维推理能力,提升学生学科思维水平。

推理语言表达不但要精准地讲清楚是什么,还要简洁地讲明白为什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推理语言表达,需要教师有训练学生推理语言表达的说理意识,不然再好、再显性的推理语言表达内容也不会被教师运用,不会给学生逻辑语言表达的机会。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支架规律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找规律
提供教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
巧解规律
找规律
iBed Tablet Stand平板支架
用“四步叩问法”突破共点力平衡中的支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