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晓文是海外华文作家中专心致志写新移民“从漂泊流浪到落地生根”生活历程的女作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她凭着对文学近乎苦行僧般不抛弃、不放弃的修炼,终于结出了新移民文学的硕果:发表了《旋转的硬币》《苏格兰短裙和三叶草》《卡萨布兰卡百合》等数十篇短篇小说,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梦断得克萨斯》《夜正年轻》和《移民岁月》,以及中篇小说《遣送》《重瓣女人花》《金尘》等,多次斩获各种华文文学奖项。本文从其最初的短篇小说到一举成名的两部长篇小说人手,论述了曾晓文在海外“新移民文学”創作中的特异性,及其作品的囹圄意象、叙事风格等。
[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曾晓文;小说;囹圄意象;叙事风格
[作者简介]钱虹(1954-),女,文学博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绍兴312000),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200092)。
认识自诩为“文学“慢船”的女作家曾晓文,是在数年前。2010年7月下旬,我应邀赴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出席“首届加拿大华裔/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加拿大约克大学语言文学和语言学系、加拿大中国笔会和中国暨南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40余位研究加拿大华文文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多伦多的华文作家出席研讨会。会议期间,与已接任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的曾晓文有了一些交流,只是因会期紧张,没有机会再与她进一步深谈。真正认识曾晓文,是在读了她发来的一部电子版散文集文稿之后。她当时为这部散文集暂名为“永远的女人”(后来收入花城出版社“‘七色光海外华文散文丛书”,出版时名为《属树叶的女人》)。我当时读了觉得不错,便推荐给了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位有过合作的编辑,请她帮忙看看能否列入出版计划。她回复说争取过了,但未获首肯。后来她又帮忙联系了一家民营出版社,那家出版社倒是答应出版,条件是给样书但不付稿酬。我发邮件告诉了晓文,问她是否同意出版,她答应了,并很自信地说:万一日后我写书出了名,就不会不付我稿酬了。果然,仅过了几年,晓文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天赋,不断在华文文坛上斩获各种奖项,她果真“写书出了名”。
一、惊鸿一瞥
其实,曾晓文的文学创作起步并不算太晚。她在2005年重建新浪网个人文学作品网站时,曾将自己的文学作品分为中国篇、美国篇和加拿大篇三个部分。据此也可对应将其创作大致分为“中国时期”(1991-1994)、“美国时期”(1995-2003)及“加拿大时期”(2003一至今)。和严歌苓、张翎等海外华文作家一样,曾晓文也是在国内时就已经开始在《散文》《青年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短小作品,这只是她的“练笔”阶段。真正使她在海外华文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则是1994年她出国之后。她先是在美国生活了9年,期间发表了短篇小说《网人》,获得了台湾“中央”日报文学奖,这对她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精神鼓励。“当时我既没有工作,又不懂英文,自信心处于幽暗的低谷,便把文学当作逃离精神低谷时所攀援的青藤。”此后,她在北美经历了充满辛酸苦辣的“戏剧人生”:身份从“陪读夫人”到新移民;空间上从美国到加拿大二度移民,终于完成了“从漂泊流浪到落地生根”的人生转变。她在散文《瓦罐里的往事》里说:“写作于我,如一方清潭,让大自然的雨水流下,然后饮清潭之水,在精神上自给自足。”
曾晓文传承了具有文学天赋而又命运多舛的父亲的基因和血脉。“晓文”,即是十年动乱中身陷“牛棚”的父亲写在请看守传递出来的纸条上给她起的名字,“晓文,通晓文学”,父亲以此寄托文学梦想。然而,因受到父亲冤屈的“历史问题”影响,她的童年与少女时期是悲伤的,“我被邻居唾弃,被同学欺侮,一个人躲在小屋里读他的藏书,以文学的烛光抵抗了生命中的黑暗。”然而,她最终没有愧对这些虽不得已却又实实在在的文字馈赠:1984年她成为黑龙江省高考语文状元,考人心仪已久的南开大学,之后又获取了南开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或许也正是坎坷命运的打压和白幼阅读文学的滋养,才造就了日后的作家曾晓文。
如果说,童年与少年时期的曾晓文,是“文学的烛光抵抗了生命中的黑暗”,那么,她在1994年赴美之后所经历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跌宕起伏的“戏剧人生”,则使她用文学之笔成为了北美新移民的忠实代言人。迄今为止,她是海外华文作家中专心致志写新移民“从漂泊流浪到落地生根”生活历程的女作家。她不像其他一些海外华文女作家,写了一段新大陆移民生活后又回过头来从旧大陆题材中寻找灵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曾晓文在海内外发表了《网人》《旋转的硬币》《苏格兰短裙和三叶草》《卡萨布兰卡百合》等数十篇短篇小说,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梦断得克萨斯》(再版时更名为《白日飘行》)、《夜正年轻》和《移民岁月》,以及中篇小说《遣送》《重瓣女人花》《金尘》,还与孙博合作写了20集电视文学剧本《中国创造》(后拍成33集电视连续剧《错放你的手》)《中国芯传奇》等等,这些作品基本上皆取材于北美新移民的现实生活,展现了他们“关于爱慕、隔膜、耻辱、悔恨、伤痛、原宥、漂移、守候、孤独、自省……当然更多的,是关于人道和人性”。她将对北美留学生和新移民的切身体验、细心观察和深入思考融人笔端,写出了他们在新大陆的梦想、拼搏、奋斗、生存以及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她在代言新移民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人生历程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文学才华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展示与升华。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专业作家或职业写手相比,曾晓文至今也只是个“业余作家”,目前她的本职工作是加拿大西人建筑公司的IT技术总监。所以,她说:“很多人希望来生,我只希望一天有48小时。我朝九晚五上班,在昏昏欲睡的夜晚,或在周末,放弃休闲和娱乐,‘挣扎着写作。”~20多年来,她就凭着对文学的痴迷和热爱,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坚持,“我只能在异国划一方小小的清潭为樊篱,让心中的音乐幻为清潭中的波纹,不时等待熟悉的惊鸿来作意味深长的一瞥”。20多年来对文学近乎苦行僧般不抛弃、不放弃的修炼,终于结出了新移民文学的硕果:从短篇小说《网人》1996年获台湾“中央”日报文学奖始,短篇小说《旋转的硬币))2004年获台湾第二十六届联合报系文学奖。此后,她的小说及其他作品在故土也收获了诸多荣誉:散文《布拉格的爱与神秘》2008年获首届世界华人游记大赛奖;散文《海明威的海》2011年获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短篇小说《苏格兰短裙和三叶草》2009年进人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排行榜”;20集电视剧本《中国创造》(与孙博合著)2011年分别获第二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和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北京市广电局年度优秀剧本奖;短篇小说集《苏格兰短裙和三叶草——曾晓文中短篇小说精选集》2013年获科发图书奖;散文《背灵魂回家》2014年获首届全球华文散文大赛最高奖;中篇小说《金尘》2017年进入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短篇小说集《重瓣女人花》获2018年海外华文著述奖……作为“业余作家”的曾晓文,终于获得了海内外文坛“惊鸿”一瞥的肯定与关注。
二、美国梦碎
曾晓文笔下的留学生和新移民的故事,是从1996年3月在台湾《“中央”日报》上发表的《网人》开始的。这篇小说写的是来自中国的留美学生柳明与王影虽共租一套居室,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又相隔如天涯,各自用网名在网络上近距离地谈了一场浪漫的“玫瑰恋”,待到得知双方竟是平日里水火不容形同陌路的室友时便杳如黄鹤了。作者后来在获奖感言中表明此篇小说的创作意图:“写《网人》是因为我自己迷惘,现代高科技是否真的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容易了?人们在电子网路上欣然敞开心扉,但在生活中,……人们却把自己裹得更紧”;“在我的主人公身上有两对矛盾,一是幻想与现实,一是依存与隔膜。……这两个去国离乡的人,与分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中国人保持精神交往,却恰恰不能对近在咫尺的人传输友爱,……他们的漠然变成了自身的茧。”写作牛刀小试,便有了收获,结出了“把文学当作逃离精神低谷时所攀援的青藤”的果实。
曾晓文最初是以“陪读夫人”的身份飘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初抵新大陆,不仅面临另一种陌生的语言环境的“文化休克”,而且如何生存成为人生的第一要义。赴美后,她要从头学习英语,打工挣钱贴补家用,又在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修读电信与网络管理硕士学位,期间发生婚变,为了能生存,她干过不少并非情愿、又苦又累的体力活儿,如在美国唐人街的餐馆里打工,也跟人合开过自助餐厅,甚至遭人暗算,深陷囹圄数月等等,正是有了这样真切难忘甚至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生活乃至生命体验,她在成为新移民文学代言人时投入了自己的身影与心血。从1996年发表《网人》到2017年发表《特洛伊木马·2015》,二十年来,她的小说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反映中国留学生的“文化休克”的种种不适、磨难到描写新移民的“文化碰撞与融人”的生活与心理历程。前者以《注视》《爱人与盐柱》《面试》及《梦断得克萨斯》等为代表,后者则以《移民岁月》《苏格兰短裙和三叶草》《重瓣女人花》等为重点。有意思的是,这两个阶段,恰好以作者2003年由美国再度移民加拿大为界。
曾晓文的“美国篇”即在美国生活的9年中,发表的作品虽然只有几个短篇小说,如《注视》《爱人与盐柱》《面试》《黑桦》《流水夜》《全家福》,加上1996年在《侨报》上发表的散文《生命中的桥——读美国小说<廊桥遗梦>》等在内,总共七八篇作品,却写出了上世纪80-90年代赴美的大陆留学生(包括公派出国进修者)和新移民(包括偷渡客)在美国“洋插队”的生活遭遇、命运波折及其“美国梦”的破灭。《面试》中30多岁的留学生老韩,拖家带口,妻子虽然也毕业于国内的大学,但在美国却申请不到奖学金,全指靠他那点微薄的奖学金度日,然而即将毕业的他,打印了百多份简历,复印了上千页发表过的论文,“他不但在美国的五十个州撒网,最后都撒到加拿大了”,却求职无门,收不到一份面试通知。不谙世事的留学生小杨在愚人节那天给他开了个恶作剧的玩笑,不料竟导致老韩在子虚乌有的“面试”之后精神失常。《爱人与盐柱》讲的是一对恩爱夫妻方成与琴赴美后,敵不过生存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婚姻悲剧。妻子琴为了一张绿卡,离开丈夫跟了唐人街餐馆万老板,还与他生下了儿子阿隆。虽然后来她带着儿子重归方成身边,留在国内的女儿也来美团聚,一家四口,表面上其乐融融,但她与丈夫之间的感情裂痕却再也无法弥合,终于在丈夫要她做出是否送走阿隆的选择之后,琴带着女儿、儿子一并出走而不知踪影。《流水夜》中在餐馆打工的偷渡客阿闵想尽快和老婆团聚,可找蛇头买假护照把老婆办来美国需要四万美金,“他到哪里去搞四万美金?去偷,去抢,去杀人,去放火?”这些他都不敢做,唯一的捷径是赌博,可是迷上了赌博的他在“旋石”赌场里一夜就把几年来辛苦打工的全部存款和三千元借款输了个精光;而他的同乡阿平,在赌场输得身无分文之后,竟操起切牛排的餐刀疯狂地割自己的食指,阿闵去阻拦,“他狂乱地舞着刀,在阿闵的脖子上划出了一道血印。”
在曾晓文这几篇“美国篇”小说中,作者给留学生和新移民(包括偷渡客)安排的结局似乎只有两种,一种是陷入疯魔,如老韩,如阿平;另一种就是“美国梦”破灭后回国,如同输得精光的阿闵想起小时候在故乡的海里游泳被海浪冲走了裤衩,母亲对他说的话:“你就这么光溜溜地回来了?”更典型的就是《注视》中那位曾在国内性情温柔、“人见人爱”的女医生隽如,被选派到美国进修,却失去了拿手术刀的机会,整天窝在地下室里清洗试管,“她的手指被漂白水泡得变了颜色和形状”。即使是这样一份清洁工干的活儿,也还是她上任当天搬走了前任的椅子才得到的:她的前任曾是莫斯科歌剧院的著名女高音,人高体胖,干一会儿就得坐到椅子上喘口气,被炒了鱿鱼,而隽如搬走前任的椅子只是“要让老板知道我根本不需要椅子”。这份粗活儿改变的不仅是隽如的外表,她对前来美国探亲的丈夫伟森说:“你没注意到我现在根本不打扮吗?从前我要把披肩发烫了再拉直,就要那种效果。每天晚上要考虑第二天穿什么衬衣,搭配什么裙子,因为有那么多人注意我。现在无所谓了,没有人留意我,我失掉了环绕我的那么一种氛围,一种磁场了。”从众星捧月的中心位置,降到了异国他乡的人生边缘,隽如巨大的心理落差正反映了“美国梦”的逐渐破灭,也割断了她丈夫伟森打算滞留美国的浪漫幻想,她说;“我要每天都这样过,我会疯掉的。”她斩钉截铁地对丈夫说:“所以我要回去”,因为“我需要注视”。这里,隽如需要的“注视”不仅仅是又可以拿起手术刀,得到病人的感谢信和感激的眼神,更重要的,是能够恢复医者的尊严,获得人的价值与存在感,不需要再为刷瓶子而低三下四取悦老板,整天弯腰曲背为五斗米折腰。在后来的《梦断得克萨斯》中,在美多年的留学生孟纯和少华夫妇最后也选择学成回国发展,正如少华所说:“我在国外留守这几年,已经守得不耐烦了。”在属于曾晓文“美国篇”的这几篇小说中,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正如出狱后的嘉雯所说:“我们每个人都被美国的红尘改变了,不管我们愿不愿意。”
三、囹国意象
如果说,曾晓文写“洋插队”的痛楚,写“美国梦”的破灭,还只是停留在展示一般“海外伤痕文学”阶段的话,2004年底,长篇自传体小说《梦断得克萨斯》的完成,则表明了她在跌人人生低谷之后,从逆境中爬起来,重新走人生活正轨的人生再出发的转折。曾晓文与众多海外华文作家迥异的是,她在美国经历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戏剧人生”,这既是她人生的独特阅历,也是她与众不同的创作源泉。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戏剧化的人生或许是他(她)的精神财富。正如她后来在《梦断得克萨斯》中通过人物之口所说,“监狱不是坟墓,它不会埋葬我的理想和骄傲;它只是炼狱,会使我在焚烧之后重生。在美国这八年来,我经历过很多:文化休克、语言障碍、学业挑战、离婚、失业、生意失败,我都走过来了。”此后,她把她笔下的第一类故事命名为“重整旗鼓的故事”,讲述的正是主人公“人生戏剧淋漓尽致的演出,人物被命运的子弹射中后,捂着伤口爬起来重新上路,永不言弃。”
《梦断得克萨斯》讲述了女主人公舒嘉雯赴美后的一段令人唏嘘的坎坷经历,一个典型的“美国梦”破碎成渣的传奇故事。舒嘉雯毕业于国内的一所名校,具有令人羡慕的文学硕士学位。她怀着美好的梦想跟随丈夫赴美伴读,可是飘洋过海来到美国,首先面临的是语言关,语言不通,别说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就连与人交流也很困难。为了生存,必须学会英语。她去社区语言学校报名,南希老师对她英语水平的评价是“她还在寻找单词”。作者写道:“她寻找的何止是单词?她还要寻找自己。从北京到雪色佳,二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把她由一个口才出色的文学硕士变成了一个几乎失掉语言能力的人;把她由一家电脑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变成了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在无情的生存压力下,她放下身段去中餐馆打工挣钱。然而,倍受打击的不仅是她的自尊心,还有她与丈夫原本相亲相爱的婚姻生活。工作无着,感情受挫,直到她遇到身份低微却格外体贴的打工仔阿瑞。虽然在旁人眼里他们的身份、学历和地位完全不同,但这两个看似各自走着人生的平行线的人,竟然相交并相爱了。有人说这是移民生活导致身份的错位,身份的错位又导致了情感的错位,其实,寻找真爱和谋求生存无非是人的本能,就像嘉雯初抵美国时寻找单词一样,真爱是可以跨越身份、地位、教育甚至是文化和种族的。不管怎么说,嘉雯结束了与丈夫之间索然无味的寡淡婚姻。为了自强自立,也为了与阿瑞的一份真爱,离婚后的她离开纽约来到了炎热的得克萨斯州,四处求职,但毫无结果。她“寄简历,打电话,参加人才招聘会,联络就业顾问,该试的办法都试过了。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她几乎失掉了耐心。”后来好不容易在维卡市开了一家大型自助餐厅“华美”,还请来了市长查尔斯和商业协会会长爱丽丝等作为开业剪彩嘉宾。不料祸从天降,遭人暗算的嘉雯和阿瑞竟在“华美”开业典礼结束的当晚,被移民局以“有意雇用、窝藏非法移民”的罪名逮捕关人监狱,与那些丧心病狂的杀人犯、贩毒者、卖淫女、酒鬼、人渣等为伍,“监狱在半个小时之内就毫不怜惜地剥去了她的美丽”。更要命的是,她还被女狱警莉萨戏弄,仅穿着薄如蝉翼的纸衣裤被关进了亮若白昼的“自杀监视室”,“当莉萨在她背后重重地关上了铁门,她就被彻底锁进了人间地狱。她几乎赤身裸体地被抛在了这间像餐馆的冷库一样寒风刺骨的牢房里,颤抖着,被羞耻感折磨着。”数月后,经过嘉雯本人和各方的种种努力,她在监狱中被囚禁了98天之后得以“清清白白地走出监狱”,但她却因这莫须有的罪名和匪夷所思的囚禁,失去了她在美国八年所积攒的全部财富和精神家园。最后她选择再度移民,北去加拿大,“捂着伤口爬起来重新上路”了。
《梦断得克萨斯》中大量运用了类似电影回闪、蒙太奇式的手法,通过女主人公嘉雯的回忆、内心独白以及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详尽地讲述了新移民的“美国梦”还有人的尊严、社会正义、法律公正和人人平等,是如何被九十八天的美国监狱的囚禁无情地碾成齑粉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身体与物质上的,更是心理与灵魂上的。监狱是有形有棱的,进去了还可以出来;但它在新移民心里留下的“心狱”,虽无形无影却又难以逾越。“监狱”或“心狱”也成为此后曾晓文不少小说中的基本题材与意象,如《卡萨布兰卡百合》中蒙妮卡和俐俐在狱中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超越种族的同性恋情;《苏格兰短裙和三叶草》中的“我”与肖恩既互生情愫、彼此爱慕又有不愿敞开心扉的“心狱”隔绝;而中篇小说《遣送》中的移民局警察本杰明与因签证过期而成为阶下囚的夏菡之间的“遣送案”纠葛,就更是“监狱+心狱”的双重写照与象征了。
我以为,《梦断得克萨斯》既是曾晓文长篇小说的开端,也是迄今为止她写得最动情、最投入、最有真实感的一部作品。在作品中,那些身臨其境地展现的美国监狱、法庭的真实场景,以及监狱狱警、移民局官员、法庭的检察官、律师等代表美国国家机器的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无一不震撼人的心灵;那种正常人近乎绝望的监狱体验,是一般的“海外伤痕文学”所难以企及和超越的,因为这是一部新移民用泪水与生命谱写的心灵之歌。
四、诗情咏叹
然而,人生有时并非如戏,生活更像是一条河。从第二部长篇小说《夜还年轻》开始,曾晓文已在努力改变写“她”(如舒嘉雯)的全知全能型的“海外伤痕文学”传奇故事,而采用以“我”(海伦娜·舒)的半知限制视角来讲述她从美国移民加拿大后的新体验和新故事。虽然我们仍然可以把“我”看成是二度移民来到加拿大打拼的嘉雯(有意思的是,恰好女主人公也姓舒),并且《夜还年轻》出版时与更名为《白日飘行》的《梦断得克萨斯》一起被称作“美加两部曲”,这也并非是某种巧合。在《夜还年轻》中,女主人公海伦娜·舒移民加拿大后的生活经历与体验,恰好也为《梦断得克萨斯》中的人物结局做出了交代:由于苦于常年分居,海伦娜·舒与留在美国的阿瑞的爱情关系结束了,她在多伦多开始了新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结识了荷兰裔移民格兰特,她和他找到了“后半生”彼此携手并行的爱情。然而,这只是小说中的线索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小说已不是单纯地将嘉雯式“逆境成长”及其寻找情感归宿的故事作为叙事重心,而是透过这一人物的眼睛和人脉关系,构筑了一张人物关系网络,将环绕她周围形形色色的各式人等皆纳人“网”中:如加拿大都市财团副总裁格兰特·贝克及其前妻多萝西一家的家庭生活;多伦多中文报纸《华人新闻》资深记者林茜溪与未婚夫,携款潜逃加国的原东北龙鳞银行行长何臻以及林茜溪与旧情人,由雕塑家改行做建筑设计的激流之间的感情纠葛;海伦娜·舒的大学同学,多伦多房地产代理人黎航及其前妻,多伦多“五大洋移民服务中心”总经理于凌芝之间的家庭纠纷;黎航的姨妈芹姨及其二婚丈夫陈麟哲医生与她从大陆带来的女儿维拉之间的代沟与冲突;海伦娜·舒与“没有爱的能力”的克莱·冈特分道扬镳后的孤独与愤怒等等;还有加人“扶助受虐妇女慈善协会”的快人快语的心理医生卡门;曾经“梦想杀人西方电影界”却嫁了两次都并不如意的人老珠黄的过气影星美丹;曾因同性恋倾向被赶出家门、靠打工和贷款及奖学金读完法学院而成为律师的米基,在勇敢参加“自豪日大游行”(多伦多的北美“同志”真人秀)后被律师事务所解雇,又成为贝瑞城律师自愿者协会会员……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人物之间或真心或假意、或亲近或疏远的关系,支撑起了《夜还年轻》的网状结构,它再也不是原来《梦断得克萨斯》那种仅靠主要人物的传奇经历来推动情节发展的线性结构了。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容量都有了极大的拓展与增强。
更值得注意的是《夜还年轻》中诗情浓郁的文学性。曾晓文出身于中文系,受过良好的汉语言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训练与滋养。相较于《梦断得克萨斯》那种紧张、沮丧的故事情节与氛围,《夜还年轻》犹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显得舒缓而柔婉,充满诗情与咏叹,最明显的表现是叙事语言。其中不仅每一章的开头都引用中外诗人的一段名诗佳作,细数下来有丘特切夫的《灰蓝色的影子溶和了》、泰戈尔的《飞鸟集》、萨拉·蒂斯代尔《如果死亡是善良的》、普希金的《夜》、纪伯伦的《沙与沫》、艾米莉·勃朗特的《夜晚在周围暗下来》、唐亚平的《黑夜》、海子的《情诗一束/山楂树》《黑夜的献诗》……这些名诗佳作,与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相互映衬,优美精炼而又显得诗意盎然。除此之外,文中还多诗化散句与富含哲理韵味的警句交替出现,诸如:“故乡,其实是一个坐标”;“独立,是女人留给自己的退路”;“归和留,都是生存选择,和高尚与卑贱无关”;“忧郁,常常不是因为生存困境,而是因为精神困惑”;“人生如戏,上一幕与下一幕可以天差地别,但展开下一幕却是无比艰难的”等等,将本来冗长哕嗦的叙述语言,化作了含蓄精炼的诗化短句。还有,作者善将抽象繁复的意象化为丰富生动的诗行,如逝去的黎航在写给恋人茜溪信中表露心迹,“你知道吗?人心其实是两个房间,一个装着快乐,一个装着痛苦,两个房间的墙壁是不可推翻的,因此快乐便独自快乐,痛苦便独自痛苦。这些年来,我把你同时放在心的两个房间里,你,让我欢喜让我忧。”这哪是写情书,分明是在吟诵一首深情脉脉的咏叹调了。
此后,曾晓文又写了长篇小说《移民岁月》及多篇中短篇小说,大都保持了这种诗情和咏叹的韵味。只是在近作《金尘》中,这种诗情与咏叹的意蕴有所弱化。这究竟是否是作者小说风格的有意转换,还是另有创作意图,还是留待时间和读者去做检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