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文化思想变迁论析

2020-07-16 03:42刘旺旺
党政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报告特色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思想。基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文本,宏观分析可得:文化价值观层面经历了一种抽象到具象的变化;文化发展目标层面经历了一种被动到主动的变化;文化心态层面经历了一种由自觉到自信的变化。微观分析可得: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上始终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核心宗旨上始终强调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方针方略上始终强调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思想道德建设上始终强调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等。研究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变迁,提炼其内在规律,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全国代表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治报告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0)04-0045-08

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也是历史的。它随着人的实践活动而生成,也随着实践发展而变迁。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时间节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到目前为止共召开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行文方便,下文用简称),即十二大至十九大。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实际,结合时代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分析其文化思想的变迁,找出其内蕴的发展规律,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文化”一词的数据分析

中國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发展自伊始就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其性质上的偏向。他说:“现阶段上中国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1〕这里,毛泽东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明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与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单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三者间的区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既有成就,也有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在新阶段,因国际环境的变革、国内形势的变化、社会结构的转型、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也在变迁,而这其中既有发展创新的内容,也有继承坚守的内容,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思想体系。

从时间发展纵向看,不同年代的文化思想有不同的表达话语。从话语自身横向看,不同阶层的文化思想有不同的言说方式。依据唯物史观的理路,纵横交错的话语变迁与转换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领导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最高领导机关,每五年举行一次。大会的报告具有鲜明的方向性、战略性、根本性、指导性、权威性,昭示着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考,这为研究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变迁提供了最佳样本。鉴于改革开放初期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是同义词,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了两者的一致性,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2〕。因此,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召开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使用频数进行统计。

上表可得: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始终重视和强调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不可或缺性,具有较强的文化自觉意识,特别在进入21世纪后,对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愈加重视。但是,单独从词语使用频数的变化并不能完整说明文化思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变迁,因为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只有将其放在与特定的前缀词和后缀词的组合中才具有实质性意义。为了清晰展示文化思想的变迁,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与文化相连的前缀词和后缀词(各选取8个代表性词汇)进行统计。

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历史任务的不同和时代环境的变迁,思想表达借助的话语也不尽相同,但通过话语可以清晰透视思想主体的真实境遇及其所处的时代镜像。上表可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有些词汇成增长趋势,如“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有些词汇呈下降趋势,如“科学文化”“文化建设”;有些词汇呈现出凸形特征,如“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有些词汇成持平状态,如“物质文化”“文化事业”。在这些变与不变的词汇中,依然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话语表达方式和用词在悄然发生转变,即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层的发展,“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成为增强民族力量、凝结价值共识的关键词,成为国人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寻找精神支柱的核心词。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人文化心态由自觉到自信的变化。

二、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文化板块的整体分析

话语是思想的表达形式,是反映实践过程和引导实践发展的观念体系,也是一个社会思想状况和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具有强烈的表征意义。从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看,其关于文化思想的论述中既有继承性话语,也有创新性话语,既有历史性话语,也有时代性话语。在分析具体的话语变迁之前,需对历次报告中关于文化板块的总体构成进行整体分析。

(一)从整体内容看,章节题目经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文化建设与文化繁荣”,再到“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变化

章节题目体现着对版块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思想统领。因此,研究话语变迁首先是关注章节题目的变化。十二大报告以“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题,并将其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十三大报告没有以单独版块阐述精神文明建设。十四大报告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为题,分四个部分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基本方略、反面危害、发展目标。十五大报告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为题,重点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战略性和基本方略。十六大报告以“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为题,分别从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六个方面進行阐述。十七大报告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题,明确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等方面进行阐述。十八大报告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题,明确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十九大报告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题,明确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梳理可得,十二大至十四大的报告突出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五大至十七大的报告分别突出了“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大和十九大的报告突出的是“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话语核心词从“建设”到“改革”,再到“强国”与“自信”,体现了国家整体实力的显著增强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近。

(二)从整体形式看,段落结构经历了从无条目到有条目,从粗线条到细线条的变化

段落结构是对章节题目的具体化,体现着思想的内容概要。十二大至十五大的报告中虽然都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构成内容中并没有明确条目。十五大报告此部分内容虽没有条目化,但根据自然段来看是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的。十六大至十九大的报告,分别从六个、四个、四个、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十六大报告中之所以是六个条目,一是它将“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单列为一个条目,这一条目在十七大时被列入了社会建设板块,十八大、十九大延续了这一做法。二是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单独列成条目论述,而后的报告中全部是合在一条中论述。从这些条目的排序看,如十五大报告将“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放在第一条,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十六大报告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放在第一条。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报告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第一条。十九大报告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放在第一位。从这些条目的具体内容看,既有保持一致的话语,也有创新发展的话语。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十六大和十九大的报告都出现。再如在十五大至十八大的报告中分别以“民族精神”“精神支柱”“精神家园”“精神文化生活”为题进行阐述。这些用词虽然不一,但都强调精神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属于一致性的话语。十九大报告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以往的报告中是没有的,属于创新发展的话语。

三、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文化思想的继承性话语分析

从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文本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与建设方略、思想道德建设与负面现象批判三个方面具有高度的继承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首要标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一点上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十二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3〕。十四大报告提出:“各级党委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加强和改进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4〕十五大报告提出:“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5〕十六大报告提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6〕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报告在文化建设板块虽然没有明确突出党的领导,但和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报告相比,其突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及其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十九大报告则不仅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而且更加突出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7〕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均有强调,而且呈现出增强趋势。十二大报告提出:“一切文化建设当然也要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之下发展。”〔8〕这里用的是“共产主义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9〕。十四大和十五大的报告中在强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时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十六大的报告开始,明确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且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十六大报告强调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0〕。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可以看出,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首要的和显著的标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建设方略

不同时间段文化发展方略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有些思想却是一贯的。因此,十二大至十九大的报告中出现了许多共有词汇。如基本方针方面,始终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二为”方向源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社论指出:“离开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工作难道还有其他的目的么?没有,这是我们唯一的目的。”〔11〕“双百”方针首次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是在1956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12〕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两翼”,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思想话语。建设方略方面,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化事业等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关于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共有词。有些话语表达虽不一致,但意思一致。如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方面,十四大报告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13〕;十六大报告强调:“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14〕。再如文化发展要注重“社会效益”,十六大报告提出“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十七大报告开始,表述为“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15〕,十八大和十九大的报告都沿用了这一提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负面文化批判

文化发展中既有高雅的正面文化,也有低俗的负面文化,既有积极的先进文化,也有消极的腐朽文化。因此,提倡和鼓励正面文化,批判和抵制负面文化是执政党文化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十二大至十九大的报告中对正面思想道德内容的提倡和对负面文化现象的批判均有提及。十二大报告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看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翼进行重点阐释,提出了要重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同时强调要与“各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好逸恶劳、‘一切向钱看、不择手段地追求享受、孤立和打击先进分子的歪风邪气”〔16〕进行斗争。十三大报告对负面文化的阐述是“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17〕。十四大报告中强调要“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同时用“社会丑恶现象”概括了负面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十五大报告用的是“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和“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18〕这里,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增加了“家庭美德”。十六大报告两个方面都沿用了十五大报告的提法。十七大报告中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增加了“个人品德”,至此,“四德”建设一直沿用到十九大报告。而在负面文化批判方面,十七大报告提出“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19〕;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20〕;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和“抵制低俗、庸俗、媚俗”〔21〕。可以看出,在“提倡四德”和“抵制腐朽”方面,中國共产党文化思想中也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从这个视角看,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提倡什么和反对什么、鼓励什么和抵制什么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四、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文化思想的创新性话语分析

时代环境的变迁和历史任务的转换推动着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在人类文化史长河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表现形态,更没有适用任何时代的文化发展形式。从报告文本中关于文化思想阐释的具体内容看,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方式方法三个方面体现出创新性。

(一)战略定位:更加突出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作为社会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从来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与人类的政治制度设计、与人类的历史地理环境等密切关联。但是由于时代环境的不同,社会发展突出的重心也不尽相同,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日益凸显。十二大报告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22〕这里,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十四大报告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3〕这里,虽然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是话语的重心在后一句话,更多强调的是精神文明围绕经济建设,并为其提供动力和支持。十五大报告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4〕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从世纪之交开始强调文化对人民、民族、国家的重要力量,而不再单纯强调文化对经济的重要作用。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5〕这里,增加了文化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的定位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也是从民族、国家、人民三个层面阐述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6〕这里有四个变化,一是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四是强调文化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反哺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7〕这里,凸显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从整个提法的变化看,改革开放初期强调的是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作用,世纪之交强调的是文化对国家综合国力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更加突出的是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

(二)发展方向:更加突出意识形态在文化进步中的决定作用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旗帜,是时代前进和社会进步的号角。自近代以来,国人在探索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进程中,持激进主义的有之,持全盘西化的有之,持保守主义的有之,持折中两极的有之。文化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的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十二大至十四大的报告中文化建设板块虽提出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但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中国共产党开始强调意识形态在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从党的十五大开始的,而十五大是在国际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严峻考验的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因此,在党的报告中突出文化发展的意识形态性具有特别的意义。十六大报告也使用了“意识形态”概念,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8〕。十七大报告中三次使用“意识形态”概念都是在文化建设板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9〕。同时,报告中还强调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文化实践中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坚决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十八大报告中在文化问题上也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30〕。十九大报告则更加强调意识形态对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作用,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31〕。这一定位回答了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举起了大旗,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三)方式方法上:更加突出互联网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前文已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略上,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所阐述的内容是一致。而在具体文化实践中,因时代的变迁、结构的变化、媒介的扩展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又与时俱进地调整着文化发展的方式方法。十二大报告提出的文化建设涉及面主要有: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在十三大至十五大的报告中都延续了十二大报告的提法。人类文化的习得、积累、传承、传播在经历了语言、文字、印刷术三次革命后,当代正在经历第四次革命,即互联网对文化发展的革命。因此,十六大报告中增加了一条:“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必须坚持正确导向,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32〕这里有三个内容值得关注:一是强调正确的导向;二是强调互联网站;三是强调阵地建设。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廉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它不仅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催生了网络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文化景观。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分权性、集群性、参与性等特质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33〕这里直接用了“网络文化”的概念。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34〕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35〕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化发展的方式方法已由传统媒介转变为现代媒介,如何借助互联网推动文化发展成为考验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力的重要内容。“只有从法律、制度、思想、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协同推进,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氛围,才能实现网络文化的良序有道、健康有质的发展。”〔36〕

五、结论

回顾和反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变迁,强调的是从历史看现实,从现实望未来。基于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進程中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因历史方位和时代环境的变迁,其话语表达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宏观层面分析,从文化价值观层面看,经历了从“精神文明建设”到“先进文化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为一种抽象到具象的变化。从文化发展目标层面看,经历了“富有特色”到“文化强国”,再到“铸就辉煌”,体现为一种被动到主动的变化。从文化心态层面看,经历了从“抵御”到“适应”,再到“传播”的过程,体现为一种由自觉到自信的变化。从微观层面分析,在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上,始终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在核心宗旨上,始终强调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在方针方略上,始终强调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始终强调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负面文化批判上,始终强调要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

总结过往经验,提供镜鉴启迪。思想史的研究归根到底是要抽离出思想发展中的脉络,找出其本质规律和内在法则,为现实提供激励,为未来指明方向。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思想体系。这一体系至少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的有机统一。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本质要求。三是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双创”方略的辩证结合。四是要旗帜鲜明地培育和弘扬主流文化,反对和抵制负面文化。只有在微观层面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文化实践中提炼出的规律性思想在新的实践中做实、做细,才能实现宏观上的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活力的迸发,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2〕〔5〕〔24〕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33,33.

〔3〕〔8〕〔16〕〔2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1,29,33,25.

〔4〕〔13〕〔18〕〔23〕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9,239,35,238.

〔6〕〔14〕〔25〕〔28〕〔32〕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8-559,559,558,559,559.

〔7〕〔21〕〔27〕〔31〕〔3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3,41,41,42.

〔9〕〔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14.

〔10〕〔15〕〔19〕〔29〕〔33〕 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9,641,640,638,640.

〔11〕 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N〕.人民日报,1980-07-26.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3.

〔20〕〔26〕〔30〕〔34〕 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9,677,638,639.

〔36〕 刘旺旺,俞良早.网络文化发展中的边界症候及其矫治策略〔J〕.探索,2019,(5).

【责任编辑:刘彦武】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报告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报告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报告
报告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