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生竹 李雄鹰 赵鸿宇
工作得到组织认可、被提拔重用,是大多数党员干部努力的目标。但现实中有个别干部不想被提拔,甚至拒绝被提拔。
怕到基层、担心问责、家庭优先……这是个别干部不愿被提拔的心理动因。在受訪组织部门和专家学者看来,此类现象的出现原因复杂——或是由于干部自身缺乏担当意识,对工作挑肥拣瘦;或是由于激励容错等配套措施不足,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什么不愿被提拔
到新岗位工作可能照顾不好家庭、身体应付不了新的工作岗位……2019年7月,云南省绥江县两名党员干部因家庭、身体等原因拒绝组织提拔,被严肃处理,引发热议。其中一名干部为绥江县财政局企业统评股股长,拟将其提拔为乡镇科级副职。经过一番权衡后,该干部担心去基层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加班多,最终没有接受组织任命。
机关干部不愿意到乡镇基层,是少数干部不愿被提拔的主要原因之一。广东省韶关市一副镇长说,县里职能部门科员或股长到乡镇担任副镇长或乡镇委员,有的人会因乡镇偏远而不愿意前往。
“相比而言,如果去更清闲、更有权的部门,大部分人是愿意的。”江苏省徐州市一镇长说,要是到更艰苦的地方,或者脱离原来权力部门,少数干部会因没利可图不愿被提拔。
“负责安全生产、环保和扶贫等工作容易被处分。”一位受访基层干部说,担心调任到“火山口”岗位,容易被问责,是少数干部不肯被提拔的又一原因。在个别地方,因有些岗位经常被问责,还出现轮流提拔干部去“背锅”的现象。
此外,也有少数干部出于家庭优先于事业的考虑,不愿被提拔。苏北某地市委组织部调研发现,少数中年女性干部在子女教育、照顾老人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宁肯不要职级待遇,也想回城照顾家庭。
年轻公务员不愿被提拔的现象也存在。受互联网上流行的“佛系”思想影响,不想被提拔、不愿被提拔的心理在90后公务员群体中较为常见。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容易产生懈怠情绪。
冀南某乡镇的公务员小路是90后,2018年,她由普通乡镇职工被提拔为副科级宣传委员,一度受到同事羡慕。但成为乡镇领导后,“5+2”“白加黑”成为工作常态,小路坦言,没想到领导岗位工作压力这么大。
提拔之忧的背后
在受访组织部门和专家看来,少数干部不愿被提拔的种种顾虑,一方面折射出个别干部担当意识不足,另一方面需要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完善。
“共产党是信仰共同体,而不是利益共同体。”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说,少数党员干部出于利害得失的考虑,对待工作挑肥拣瘦、不愿被提拔,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应有的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
在江苏省委组织部某受访干部看来,包括鼓励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能上能下机制在内的三项机制集成效应和激励效应还未充分发挥,让少数党员干部面对提拔顾虑重重。比如,在容错纠错方面,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求稳怕乱、明哲保身,做不到应容尽容。
“容错机制难落地,工作中出了瑕疵,往往先追责。”广东省云浮市一基层干部说。以扶贫工作为例,一项被广东省扶贫办认可的政策,在后来审计过程中又被认为不行,一些干部因此受到问责,给一些本有意愿接受挑战的干部浇了盆冷水。
随着社会利益主体和诉求的多元化,干部任命和教育管理方式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
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
干部管理既要敢抓善管、精准施策,体现组织的力度,也要撑腰鼓劲、关爱宽容,体现组织的温度。多位受访专家说,干部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应从严管理、从严要求;干部也是发展要惠及的群体所在,应宽严相济,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首先,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江苏省委组织部一位工作人员说,党的政治建设是推动干部担当作为的政治保证。政治学习不深入会影响担当动力,政治能力不过硬会影响担当效能,政治生活不规范会影响担当氛围,建议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让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更加坚定。
北京大学教授庄德水说,机关干部不走向基层,浮在上面,就容易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引导党员干部走向基层。
其次,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典型的容错纠错案例要加强宣传,让广大基层领导干部有理可据,有例可循,不再对“火山口”岗位产生顾虑。
再次,完善激励机制。受访基层干部认为,激励到位能更好地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建议提高相关岗位工资待遇,激励人才下沉基层,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此外,考虑到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女性党员干部家庭情况,提拔任命时尽可能在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上给予倾斜照顾。
最后,将基层减负落到实处。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李建柱说,应扎实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而无后顾之忧。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嘹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