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玲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廉洁从教是党和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为人师表、铸魂育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少数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规范,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甚至索贿受贿、歧视对待学生,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容易形成错误示范,造成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加强教师廉洁教育有助于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培养“四有”好老师,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将廉洁教育融入中小学教师培训显得尤为必要。而廉洁教育课程作为廉洁教育的关键载体和主要途径,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中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建设。
笔者以某省级培训单位2019 年承办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为调查对象,共对45 个“国培计划”项目和196 个“省培计划”项目培训班进行调研分析,并结合教育行政管理者访谈、中小学教师廉洁教育培训需求问卷等方式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梳理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廉洁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虽无法做到知其全貌,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廉洁教育是师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对241 个“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项目培训班的课程安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开设师德教育相关课程的班级占比16.6%,其中开设廉洁教育相关课程的班级仅占比3.3%。《中小学廉洁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师德建设中要有廉洁教育的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做廉洁的榜样。”[1]教师在职进修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加强教师廉洁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培训工作中,由于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工学矛盾突出,在职进修集中培训往往学制较短(笔者调研的241 个培训班中,学制为3-10 天的占比73.4%),培训内容更侧重教师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知识更新和技能培养,而对廉洁教育有所忽视。
廉洁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渗透式的人性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分类别分层次教育原则。[2]调研发现,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廉洁教育主要面向少数具有行政领导职务的校长、管理人员,面向大多数普通教师很少开展廉洁教育。课程内容过分强调普适性,而忽视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教师的个性化特点和需求。目前,针对中小学的行政领导干部、一般管理人员、学科教师等不同岗位类别,以及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等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廉洁教育侧重点也不明显,导致廉洁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单薄,层次性不强,针对性不足,廉洁教育内容总体上与中小学教师个体的需求匹配度不高。
由于廉洁教育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受到的重视不足,开展廉洁教育的形式也不够丰富。从组织形式上讲,教师培训中的廉洁教育主要通过专题讲座、参观学习进行,没有形成丰富多样、多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廉洁教育专题讲座,理论知识讲解多,结合实际案例少;单向灌输性教学多,学员参与互动交流少。以参观党性教育基地、廉洁警示教育基地为主的参观学习活动,重参观轻学习,存在“走马观花”现象,有流于形式之嫌。廉洁教育总体上形式较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真正取得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培训课程质量评估体系,为改进培训教学质量提供了决策依据,但对于廉洁教育课程质量的考核评价尚无统一的标准可执行。对廉洁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以学员满意度为主,缺乏参训后对教师实际影响及影响程度的评价。加之廉洁教育是指向价值观层面的教育,培训效果难以量化,评估指标难以确定。考核和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客观上制约了廉洁教育的实际效果。
构建科学合理、系统高效的廉洁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布局是关键。将课程内容按照专题模块进行布局,有利于在每一个专题模块下持续开发系列课程,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目标与定位,可将中小学教师廉洁教育课程分为政策理论解析、法规制度解读、示范警示教育、廉洁风险防范四个专题模块。
政策理论解析模块包括反腐倡廉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文件精神、反腐败的治理与成效等,旨在引导教师在政治层面、价值观层面对腐败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从而牢固树立起正确的廉洁观念,坚定廉洁从教的笃定信念。
法规制度解读模块主要围绕职业道德规范、师德师风建设、预防和惩治腐败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开发设计,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旨在引导教师知法守法、遵规守纪,牢固树立职业道德高线,不越法律规矩底线。
示范警示教育模块分为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案例警示教育两类。正面典型示范课主要学习历史人物的勤廉故事、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等,促使中小学教师见贤思齐、学廉倡廉;反面警示教育课则以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忏悔录、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为题材,发挥警示震慑作用,促进培训对象汲取教训、心怀敬畏、警钟长鸣,增强拒腐防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廉洁风险防范模块旨在帮助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不同学科背景的中小学教师深入分析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中面临的廉洁风险,并探讨防范和应对的策略方法。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的是分层分类培训模式,理论依据是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培训需求和教育实践经验的差异。[3]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所处的岗位性质不同、专业发展水平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培训需求不同等客观上决定了廉洁教育培训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不可千篇一律。按照“分层分类、按需施教”原则,坚持“一班一策”设置课程内容,有助于提高廉洁教育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1.分层设置课程内容。教龄、职级、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一个教师所处的层次水平。目前,“国培计划”按教师层次水平将中小学教师培训分为新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提升培训、骨干教师研修和卓越教师领航培训等四个层次。[4]笔者认为:可根据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和卓越教师三个层次设置廉洁教育课程。新入职教师刚刚步入职场,社会阅历浅、容易受外界影响,需要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重点加强正面示范教育,引导他们学廉崇廉,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观念,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廉洁修身、廉洁从教的意识。青年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社会阅历,专业发展处于上升阶段,要着重从扩展知识视野、提升实践能力方面进行廉洁教育,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进行反腐倡廉政策理论和实践的讲解,促进青年教师加强自我认知,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个人与集体等利益关系,以正确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骨干和卓越教师具备较高学识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社会地位高,拥有更多资源分配的权力,也面临更大的权力寻租风险,因此要侧重从廉洁风险防范方面进行廉洁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识别、防范、抵御廉洁风险。
2.分类设置课程内容。岗位类别不同,职能职责不同,面临的廉洁风险也不尽相同。根据不同岗位设置廉洁教育课程内容,有助于每一位教师深入了解所处岗位的行为规范和廉洁风险,从而正确鉴别不廉行为、腐败现象,提高抵御意识,从而达到预防廉洁风险的目的。根据岗位性质,可将中小学教师培训对象分为领导干部、一般管理人员、学科教师。针对中小学领导干部(主要是校长)重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洁风险防范、警示教育等。以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风险防范教育,引导领导干部认清所处岗位的责任和廉洁风险,提高勤政廉政意识,正确行使组织赋予的“人权、财权、物权”;以案例警示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针对一般管理人员主要进行岗位责任和依法管理、服务方面的教育。采用法规制度培训、业务培训、风险教育等提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依法履职的能力。重点查找岗位对应的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预防“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如对教务岗位行政教师,进行物资招标采购方面的制度培训和有关违规违纪案例解读等,预防在教材、教辅、教具等采购管理过程中发生腐败问题。针对普通学科教师主要进行职业道德规范、学术道德、廉洁从教等方面的教育,有效预防和应对教师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家长宴请、有偿补课、科研作假舞弊等廉洁风险。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后,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廉洁教育的效果。在一项针对20951 名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廉洁教育培训需求问卷调查中,“您希望参加何种形式的廉洁教育培训?(多选题)”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专题讲座、参观廉洁教育基地、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观看正面典型宣传片(宣传材料)和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的人数均超过40%,选择参加廉洁文化活动、网络学习的也超过了30%(见图1)。这表明,中小学教师总体上乐于接受形式多样的廉洁教育培训。因此,大力创新课程实施方式,优化现有课程实施方式的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图1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廉洁教育培训形式需求调查结果统计图
1.提升专题讲座效果。专题讲座是廉洁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培训对象接受度较高的形式之一(占比46.60%),但普遍存在“重理论轻案例、重灌输轻互动”问题,要加以解决。一是提高课堂讲授质量。针对讲授式专题,可采取集体备课、教学督导等方式,利用组织力量和集体智慧帮助授课人强化问题导向性和实践指向性,提高讲授艺术,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二是增加研讨交流环节。在理论政策、法规制度、廉洁风险防范等专题教学中,加入研讨式教学方法,采用大组研讨、小组研讨、结构化研讨、学员论坛等方式,引导学员抒发感想、分享经验、提出见解,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2.推广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具有生动具体、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优点。在示范警示教育和廉洁风险防范模块课程中推广使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剖析、案例研讨、案例反思等方式,有利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实践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推广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素材作支撑,因此要深入挖掘中小学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优秀成果、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等正面典型案例以及教师违纪违法被组织处理的反面典型案例,探索建设省级廉洁教育案例库,推动案例资源共建共享。
3.深化现场教学。调查发现,最受欢迎的廉洁教育形式为“参观廉洁教育基地”(占比53.29%)。因此,建设一批中小学教师廉洁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具有现实价值。应当支持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自建或者共建廉洁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的革命先烈纪念馆、勤廉人物文化馆、家风家训馆、师德师风建设展馆、警示教育基地等资源,打造一批开放式的廉洁教育现场教学基地。支持高校、各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校内廉洁教育主题馆,开发现场教学课程。同时,要注重改变参观学习流于形式的现状,增强现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教学效果。如采用“参观讲解+学员讨论+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引导现场教学走深走实,能触动灵魂,感化人心。
课程评价是培训质量评估的关键因素,是不断改进、完善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一环。廉洁教育的课程评价主要包括课程实施前期的课程质量控制和课程实施中期、后期的课程质量评估。
1.课程质量控制。科学合理的机制能够有效保证课程质量。如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可探索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每门廉洁教育专题课在上讲台之前,由本教研部门(项目组)或者由校院专家组集体研究、讨论其讲课内容,帮助提高备课质量。建立新专题试讲制度,严把课堂准入关,所有专题课一律通过新课试讲评审。
2.课程质量评估。建立专家评估、学员评估、教学督导等多元化课程质量评估机制,对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实施结果进行评估。一是组织党政领导干部、高校思政类专家、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等不同类型专家到现场听课、评课,提出指导意见。二是针对不同教学方式,设计差别化的评估指标,依托学校互联网信息平台、学员管理平台组织学员参与教学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和学员意见建议,改进完善课程内容。三是常态化组织开展教学督导,重点对新专题或者需要调整更新的课程进行督导,帮助教师打磨提升课程。四是加强教师训后跟踪指导,建立学员档案,对学员进行训后效果的跟踪和回访,增强廉洁教育的实效性。
廉洁教育课程的安排与实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中小学教师培训客观规律。一方面要认识到加强廉洁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小学教师培训多数班次时长有限,课程安排以业务技能、知识训练为主,师德教育课程占比有限的客观事实。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要实现两者关系的平衡,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大胆创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将廉洁教育课程有机融入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中。
1.明确廉洁教育学时要求。将廉洁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职级的中小学教师设置接受廉洁教育的年度最低学时数要求,以此推动中小学教师全员接受廉洁教育。鼓励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率先将廉洁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课,采取灵活、多样、适度的形式,在各类培训班次实行全覆盖,从而带动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开展廉洁教育。
2.开设廉洁教育晨读课程。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或其他精选的廉洁教育读本作为必读书目,在正式开课前的半小时由班主任组织学员进行晨读,作为教学计划的必修内容,同时作为学员参训考核的内容之一。
3.推广廉洁教育影视教学。调查显示,培训对象对观看正面典型宣传片、警示教育片等影视教学形式接受度较高。在培训时长有限的情况下,可利用培训期间晚上时间,组织观看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纪录片、师德师风展示片等正面典型宣传片,让教师在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下树牢正确的廉洁价值观。或组织学员观看廉洁警示教育纪录片,开展交流研讨,达到以案示纪、以案示警的效果。
4.探索开展融入式教学。探索将开班式、结业式与廉洁教育现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学制较短的班次,可考虑在校内或者条件合适的廉洁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召开开班式或结业式,在领导致辞和现场教学结束后,组织进行职业宣誓等活动,推动廉洁教育成为常态、无处不在。
5.打造廉洁教育“云课堂”。整合优秀的廉洁教育资源,开发线上廉洁教育课程,将线上教育作为线下集中培训的有机补充,全面推行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大幅提高廉洁教育课程在各类培训中的覆盖率。可依托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新媒体平台及学员管理平台,即时推送廉洁教育海报、漫画、新闻、评论文章和短视频等,增强廉洁教育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