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探析

2020-07-16 10:07杨迅周刘子琨孟晶晶
管理工程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河南省高质量

周 园 ,杨迅周,刘子琨,孟晶晶

(1.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城市与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52;2.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3.河南省地质环境勘查院 环境分院,河南 郑州 450007)

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主要有:提高效率、加大集约化程度、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四个方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创新驱动,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如何突破瓶颈制约,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快形成地区竞争新优势、引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总结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现状基础上,深入剖析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竞争力不强、主导产业过多、要素保障紧张、企业创新不足等问题,提出做好省级层面规划、促进提质发展、增强要素保障、推进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和加强考核评价与激励等不同对策。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自2008年初开始筹备,从2009年正式开始全面推进,建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余个年头,截至2018年末,全省共有省级产业集聚区181个,运行发展总体平稳。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1.6%,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7.3%[1];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74.9%,对全省增长的贡献率为89.5%;利润总额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比重为77.9%,对全省增长的贡献率为83.3%。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4094.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2241.40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的54.7%,规划面积和建成区面积分别是2009年初建时的1.56倍和2.50倍,建成区面积占比相对于2009年提高21.4%,从业人员达到了480万,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受环境影响,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从高速增长逐步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2019年,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被写入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深入实施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成为当务之急。

(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年左右的建设,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河南产业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全省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实现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在集群培育、创新创业、开放招商、理顺体制等方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但是产业集聚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了分化、低端、短板突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

据《2018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发布的数据显示[2],截至2018年底,全国百强产业园区中河南仅有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家入选,分别排名第32、51、71位,前30强中没有一家来自河南,在全国缺乏明显优势;河南省在入选百强榜的27省中综合实力排名第12位,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中部产业园区前10强中排名第8位,综合实力仍有待提升(见图1)。

图1 全国百强产业集聚区百强数量统计

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共分六个星级标准,六星级为最高,评选按年度考核指标和晋级标准分别确定相应星级。2018年,在全省181家省级产业集聚区中,共有179家参与了年度考核评价,其中,五星级产业集聚区2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48家;一星级54家;未达星级标准的产业集聚区仍有67家。综合来看,三星及以上星级总共10家,不到总数的10%;而未达到星级标准的同时也占据了总数的37%,数量仍处于高位(见图2)。

图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星级类型统计

2.主导产业多,同质化严重

纵观河南省各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发现,各集聚区主导产业少则3、4个,多则7、8个,主导产业过多,直接导致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造成区内行业众多,企业间关联度不高,特色不突出。同时上市企业、大型企业少,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耦合,基础设施配套也难以应付众多行业的不同需求,难以发挥出产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2018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实现主导产业增加值50亿元以上的仅28个。其中,只有6个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增加值在100亿元以上;30%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增加值不到10亿元(见图3)。

图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分布

全省产业集聚区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每个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少则2、3个,多则4、5个,其中不乏交叉。在181个产业集聚区中,主导产业多集中在:装备制造业、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这六个行业当中,经过梳理发现,装备制造业独占鳌头,有79个产业集聚区将其作为主导产业;以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有25个,农副产品加工34个、食品加工32个、纺织服装27个、化工行业23个,产业结构类同。各产业集聚区在招商引资时,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对原材料的需求竞争也会越发激烈,对产品市场的挤压也会不断地加剧。

3.要素保障紧张,资金人才短缺

用地难、融资难、招工难等生产要素紧张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已经成为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截至2018年底,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4094.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2241.40平方公里,仅占到规划面积的54.7%,部分产业集聚区内土地批而未供,占用了宝贵的土地指标资源。部分企业入驻前盲目占地,导致圈占土地问题突出,亟须开展土地整治,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企业在决定入驻后,报批时限长、证件办理难,用地成本高,导致工程项目不能如期开工,引进企业无法落户。同时,专业银行融资贷款门槛高,一般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足额贷款,而民间担保融资利率高、风险大,企业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资金难以保障。此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高层次管理人才偏少,熟练技术工人短缺,不能满足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4.政府主导发展,企业创新不足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多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发展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特征。从前期的产业集聚区选址、规划、主导产业选择、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再到企业入驻后的运营、管理,均由政府主导。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优势突出,但是缺少了市场的引导,在供求、价格调节和自由竞争等诸多方面则呈现出疲软状态,阻碍了集聚区的发展。

从近几年全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来看,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完全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不多,部分主导产品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多从国内外发达地区引进技术,在集聚区内加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尤以低端产业、资源消耗型加工类产业为主,当出现市场波动或伴随着消费升级时,就会直接造成企业运营困难。2018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个数占比不到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仅13.0%;80%以上的产业集聚区R&D经费支出占增加值的比重不到5%[3]。

二、国内产业集聚区成功经验与借鉴

(一)成功案例

1.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深圳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4],产业规模在2018年就已达到了2.1万亿,是以新型显示、通讯、集成电路为核心的主导产业集群和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产业联动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同时华为、大疆、华星光电、中芯国际、中兴通讯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均聚集于此。发展的典型做法包括: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出口企业、创建保税区、拓展远洋贸易和模仿创新,嵌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并不断转型升级,在集合了大批量的全球跨国公司和众多的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基础上,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生产的重要基地。如今的经济运行机制已经与国际并轨,集聚区的影响力得到了飞速提升。同时,深圳市通过打造众多国际化平台、推动集群之间的合作交流、建立高水平产学研联盟等诸多手段,助推了当地企业的腾飞。

2.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上海浦东张江药谷历经了二十多年积淀、发展,终于从全球集聚的初始阶段过渡到了创新引领的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重点医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它的典型做法包括:大量建设大量技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不断提升创新活力;政府主导、龙头企业支持,助推中小创新企业不断创新药物研发模式;支持跨国制药公司、大型制药企业不断转变、创新研发模式,从而更符合中国国情与市场的需要。同时,加强利用本地资源,改革不合理制度,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扫清障碍。

(二)经验启示

1.培育企业做大做强

以省辖市为主体,统筹实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行动,推动各产业集聚区在全省范围内具有优势的领域内设置主导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特色,进行建链、延链、补链、扩链、强链,努力提升产业层次,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各产业集聚区从主导产业中择优选择出龙头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规模,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创新工作,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在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人才引进、技术创新、企业合作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培育企业成为带动力强、引领力大的行业代表,从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中小企业发展,带动全行业良性发展。

2.引导产学研深层次合作

支持产业集聚区围绕主导产业,由龙头企业联合关联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成果公用、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合作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研发平台。鼓励技术入股、设备入股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其中,与投资者达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与劣势互补,从而实现产业发展与科技研发的深层次合作。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帮助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带动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企业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

3.强化规划引领助推发展

在巩固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的对接,实现上述规划的无缝衔接、精准套合。以规划为引领,重点强化产业功能分区,突出各集聚区特色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严格按照已经批复规划进行开发建设,严禁改变原有规划所要求的使用功能,明确禁止毫无计划地扩大建设面积;待到规划到期后,需要及时组织开展规划的修编工作,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布局,加快完善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等管网和垃圾收储运体系。

4.高效承接产业转移

围绕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制定专项承接方案、建立专门推进工作小组,分项、分业攻坚,提升主导产业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从拼优惠政策向改善产业生态转变,从区域竞争向合作共赢转变,从追求短期利益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坚持招商引资与本土企业共育,围绕主导产业,谋划产业招商和重大项目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率。注重本地企业培育,坚持把培育壮大本土企业作为推进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使之成为集聚区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产业投资的引领者和创业创新的示范者。

三、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对策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要谋求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适应新工业革命的特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做好顶层的规划设计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要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省级层面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河南省并未从省级层面去制定此类规划。应从产业链整合角度编制《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主要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的细分领域及方向,促进河南省重要产业扩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特色鲜明的专精尖产业集群,避免产业集聚区发展同质化。只有从省级层面做好规划,才能合理安排河南省区域经济的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集聚区内的基础设施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污染物集中治理等创造便利条件,推动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全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议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专家等组成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智库,开展产业集聚区的重大发展战略研究和前沿政策跟踪研究,协助各产业集聚区对相关决策进行论证、评估,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参考。

2.促进集聚区提质发展

(1)加强产业集聚区企业培育。围绕主导产业,集聚优势资源,梯度培育一批具有带动力、竞争力的百亿以上行业标杆型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和“单项冠军”“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形成龙头引领、关联配套、专业分工、协作发展、社会化服务的产业集聚格局。引导省一级层面出台各类奖励扶持政策,适当向产业集聚区中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倾斜。加强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研究制订新一轮产业集聚区扶持政策,针对不同星级产业集聚区出台差异化扶持政策,增强产业集聚区政策效能。

(2)开展产业集聚区产业共建。推进三星及以上产业集聚区与星级以下产业集聚区开展结对帮扶,共同实施产业共建,完善合作机制,开展产业共育,以期达到利益共享。支持三星及以上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展股份制合作模式,鼓励扶持共建、托管建设等诸多商业运作模式并行,形成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促进各集聚区提质发展。

3.增强要素的保障能力

(1)严格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开展产业集聚区土地专项整治行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开展产业集聚区内部低效用地普查工作,积极进行整治,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全面盘活存量。同时,实行存量盘活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相互挂钩,引导采用回购、重组、租赁等多方法进行。

(2)加强财政政策引导。扩大产业集聚区奖励资金规模和适用范围,优先安排地方政府债券项目,支持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收储和“腾笼换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特色产业园区、具有重大牵引性产业项目建设等。加大融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产业集聚区内分支机构实行差异化管理,支持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发展信贷需求。推动产业集聚区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项目收益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开展债券融资。

(3)注重平台建设,完善平台功能。提升产业配套功能,重点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基地,推进国际性科创平台、产业合作园、人才合作区、智慧园区、现代物流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的平台,为产业集聚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台支持。

4.推进智能绿色化改造

随着企业智能化程度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势在必行,全面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引导和推动工业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对满足进行改造的工业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技改投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技改投资以及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切实提高工业企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严格按照建设区域的生态环保要求,切实抓好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工作和配套措施落实。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开展绿色园区创建,通过利用投资、项目、技术、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和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将绿色化贯穿于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准入、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全面提升园区的绿色化水平。

5.加强考核评价与激励

河南省在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中采用的总体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是由经济效益、科技创新、集群发展、绿色环保四项内容、十二项指标组合而成,并按照考核结果进行星级评定,设置六个星级等级,简称为“星级评价”。此种考核办法方便于量化考核和总体管理,但是土地集约、产业效能、创新能力等有关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考核指标并未纳入其中,显然很难将所有指标全部覆盖,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状况发生,应修订《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持续开展年度产业集聚区综合评价。同时,对考核结果居于前列或末位的产业集聚区分别制定奖罚政策,激励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河南省高质量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