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

2020-07-16 00:19尹庆丰
物理教师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物理思政

尹庆丰

(1. 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常州 213164; 2.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江苏 常州 213176)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人生导师,要教导学生与人为善、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高贵的品质.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可以看出,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都是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个核心,而对于非思政课程教师来说,实现这个根本目标的具体举措,就是“课程思政”.

1 “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现状

“课程思政”,是指在专门的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包括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大思政格局中出发的一场教育改革的实践.它不是简单的增加几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激发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可以看作是一种广义的课程观,其目标是德育,其载体是课程,从立德树人的根本出发,充分发挥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其他课程的德育功能,构建全员、全程以及全课程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原有单一的课程式思想政治教育向立体化的德育模式转化,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目前,“课程思政”主要是在大学展开,许多高校教师都参与到以“课程思政”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改革中来,也涌现出了大量诸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数学等课程中的思政研究成果.

然而,就笔者看来,不管是从我国高中的办学规模来看,还是从高中学生的心理认知而言,在高中阶段展开“课程思政”,亦具有不容忽视的优势.对比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两门课程,从受益面上说,上高中物理的人数几乎是上大学物理的人数的2倍;从时间段上说,如果高考选考物理,就是要持续学3年,而大学物理只学1年;从体制上说,高中物理教师是坐班制,随时可以和学生交流,而大学物理教师往往只有上课和答疑才有机会与学生见面.而且,“思政”应该是一个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持续过程,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实施“课程思政”,可以作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基础层次,应该是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 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主要路径探讨

庄子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被应用于生活、生产、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

高中物理是高中理科(自然科学)基础科目之一,虽然与政治历史类课程不同,物理知识本身没有阶级性,是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往往让人误以为这门课程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但事实上,它对帮助高中学生了解客观世界、学习探索世界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形成科学的态度与责任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索“课程思政”之路是可行且可靠的,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实践,总结出两条主要路径,两者相辅相成,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思政”触点.

2.1 教材二次开发——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2.1.1 引入前沿科技,培育爱国情怀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的第6章,讲述了万有引力与航天.在本章课堂教学新课引入时,教师可以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也可以结合时事新闻,具体介绍某一次发射过程.

图1 长遥三火箭

例如.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如图1,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2220 s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192 km、远地点6.8×104km的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一篇短短的报道,包含了“近地点、远地点、预定轨道”等多个物理概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这次发射任务的成功,是未来我国实现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重要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教师可以从“遥三”这个名字为切入点,从长征五号遥一运载火箭2016年首次发射升空、到2017年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再到现在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航天事业.

课堂引入我国前沿科技应用的实例讲解,可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其中的挫折,更能让学生认识到,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1.2 讲述科学家的故事,提升社会责任感

在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3册(2019),第13章,讲述了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章首图是我国于2016年9月25日在贵州落成启用的世界最大的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如图2所示.

由这张图片,教师可以深入讲述一下被人们誉为“天眼之父”的南仁东的故事.南仁东,如图3所示,是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他坚持自主创新,潜心天文研究,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圣克鲁斯加州大学华裔天文学家林潮评价他:“朴素宽厚,淡泊名利,待人诚恳,胸怀全局,鞠躬尽瘁”.

图2 FAST

图3 南仁东(1945—2017)

我国物理学史上有很多像南仁东这样的科学家,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钱学森、吴健雄、赵忠贤等,是什么让他们执着于他们的科学研究?正是社会责任感.所以,在相应的知识点讲述相应中国物理学家的奋斗史,这些充满正能量的生动素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为人类谋幸福的奉献精神.

2.1.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3,第7章第2节,分子的热运动.教师讲完新课,可以吟上一首南宋文学家陆游的《村居书喜》: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诗中的“花气袭人知骤暖”就很好地体现了分子热运动.花气,指的是花朵产生的芳香油分子;花气之所以袭人,是因为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而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因此,当人们闻到天冷时不易闻到的“花气”,就知道天气变暖了,即“知骤暖”.

将传统文化与高中物理课堂相结合,让分子热运动不再局限于布朗运动,既形象又文艺,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墨经》中有这样的纪录:“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记载“虎珀不取腐芥”……这些都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1.4 依托物理探究实验,培养工匠精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科,科学探究是实验课堂的重要内容,经历科学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第13章第4节,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看似简单的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其实每一部分对干涉条纹都有影响,有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图4 双缝干涉仪简图

(1) 光源:可以选择激光光源,也可以重现经典,像托马斯·杨那样,选用通过单缝的光(小灯泡);两者的利弊.

(2) 滤光片:白光干涉图样、条纹间距;不同颜色的入射光对条纹间距的影响.

(3) 双缝间距:双缝间距离改变对干涉条纹的影响;缝的粗细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

要把上述问题搞清楚,“猜”是没有用的,只能一次改变一个条件,不断地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再把所有实验结果汇总,从而得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即最有利于测量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测量,求出入射光波长.这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故障”,教师要鼓励他们分析查找原因.如:像屏上的光很弱,主要是光源、单缝、双缝、测量头与遮光筒不共轴线所致;干涉条纹的清晰与否与单缝和双缝是否平行很有关系.

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学生们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更需要每一位学生的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专注耐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特质.纵观上述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贯穿着对这些特质的重塑和强化.可见,高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佳依托.

2.2 混合式教学——积极拓展思政时空

高中物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基础,但是要将之与知识传授无缝对接,还需要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传统思政教育的束缚,使学生摆脱纯粹受教者的身份.

针对目前“课程思政”的现状,笔者构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5所示,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被动+主动”全方位全时空多角度的高中物理“课程思政”体系.

图5 高中物理“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

2.2.1 “线上+线下”全方位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现代高中生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可以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与知识点相关的最新科技动态、古代诗词歌赋、科学家故事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收集;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将优秀的、适合的素材引入分享;在课后大家可以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线上交流.

如今线上的开放资源相当丰富,学生可以有很多的选择,但是没有经过筛选,不能保证其可靠性.将线上线下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拓宽视野,提升学生搜集资料、查找文献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传播正能量.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思政APP都做的很好,比如学习强国,知识面丰富,形式多样,可以作为资源库之一.

2.2.2 “课内+课外”全时空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平均每周3个课时,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的思政教育而言还是显得时间太少,因此要将课内、课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例如:课堂上讲到钱学森,那么可以在晚自习的时候播放《钱学森》的电影,还可以鼓励学生去看《钱学森传》等著作,通过不同的媒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科学家.

进一步,可以拓展为“校内+校外”.例如,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最佳的切入点就是物理实验,尤其是探究实验.可是,相比于理论课的学时,实验课的学时就更少了.那么,教师可以利用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家乡.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具有常州地方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基地.其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就是一位从机修钳工成长为数控设备维修专家的“中国质量工匠”,这样的近距离接触比几张图片、几段文字更能震撼学生的灵魂.

2.2.3 “被动+主动”多角度

“课程思政”由教师引导,但不是教师大包大揽,更不是教师说学生听,这样的“课程思政”是枯燥乏味的、是没有生命力的.笔者认为,学生既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者,也应该是主动的传播者.而且,从认知心理学而言,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产生的学习效果差距非常大,如图6所示.

图6 不同学习方式产生的学习效果

由上图可见,通过讲授的方式,学生只能接受5%;而通过应用的方式,学生的知识吸收率可以达到90%以上.因此,在“课程思政”中,也应该采用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例如:除前面所述“花香袭人知骤暖”外,还有很多与花香有关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来个“诗词大会”;科学家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分组分段改编成话剧,自编自导自演;现代科技成果可以通过学生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娓娓道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体会关于态度、情感及价值观层面的思考和成长.

通过上述全方位全时空多角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在高中物理课程知识的载体中,自然地传递给学生,从而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达到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的效果.

3 结语

“课程思政”是“播种”,要求教师不仅仅传授技能与知识,还应该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根植在学生的心里.因此,教师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不断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使自身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课程思政”的示范素材.

在此基础上,结合对高中物理教材的二次开发,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积极拓展思政时空,从而将思政之“盐”融于课程之“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中物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中物理实验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