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通脉汤辅治慢性心力衰竭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功能的影响

2020-07-16 11:09:20杨德钱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通脉射血左室

董 肖,刘 斌,曹 辉,杨德钱

(1.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级本硕连读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8;2.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心病科,重庆 垫江 4083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不能维持人体组织器官基础需要的病理状态,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1]。CHF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其根本原因为心排血量的下降。发病早期,心脏依靠代偿能力维持心脏功能,但发展后可发生失代偿,从而引起心力衰竭[2]。目前对失代偿期的CHF主要以改善血流动力学为治疗目的,以强心、利尿、扩血管、改善心室重构等为治疗原则,但病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研究表明,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等中药治疗CHF可缓解心衰症状[3]。本研究用益气通脉汤辅治CHF并观察对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0例,均为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重庆市垫江县中医药院心病科住院患者,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60~75岁,平均(68.23±5.32)岁;病程3~7年;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18例,心功能Ⅲ级17例。观察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57~74岁,平均(66.5±6.23)岁,病程3~7年;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16例,心功能Ⅲ级19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和心功能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心血管杂志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4];②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心力衰竭相关中医辨证[5];③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50岁或大于75岁;②存在明显其他心脏疾病引起明显血液动力学改变;③心功能IV级。④心脏彩超不能获取检查;⑤患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稳定;⑥贫血未纠正,Hb≤9g/dL。⑦血糖控制不稳定。⑧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⑨近1年内曾患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并发症。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推荐,根据病情不同给予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CEI/ARB、正性肌力药物等常规治疗,根据病情及临床症状不同调整治疗方案,坚持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口服呋塞米20mg,日1次;贝那普利2.5mg,日1次;比索洛尔1.25mg,日1次;螺内酯15mg,日1次;厄贝沙坦75mg,日1次;地高辛0.125mg,日1次。

观察组加用益气通脉汤治疗。药用党参30g,黄芪30g,五味子9g,桂枝12g,熟地黄18g,桃仁12g,麦冬12g,当归15g,川芎10g,红花12g,白芍9g,车前子18g,炙甘草6g。水煎,每日1剂,每日3次。

两组均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前后用体表置电极心电阻抗血流图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心功能指标:主要为左室射血分数和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应用免疫荧光法对全血含量进行检测,通过超声心动图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测定。

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显效: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2级,临床症状部分缓解。无效:心功能提高小于1级或心功能无改变,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外周阻力(Kpa·s/L) 外周阻力指数(L/min·m2) 速度指数(1/1000s) 加速指数(min)观察组 35对照组 35治疗前 3086.45±895.86 4001.47±698.28 41.78±14.97 59.23±9.24治疗后 1685.36±386.42*△ 1988.26±501.46*△ 45.52±17.91 73.95±10.92*△治疗前 3032.55±894.28 3462.18±658.26 41.61±14.87 59.21±8.76治疗后 2086.32±560.27* 2582.26±501.36* 43.64±18.92 62.08±7.95*组别 例 时间 心排量(L/min) 心排指数[L/(min·m2)] 每搏输出量(mL) 每搏指数(mL/m2)观察组 35治疗前 3.15±0.78 2.17±0.65 59.25±15.67 35.94±10.95治疗后 3.89±0.84*△ 2.51±0.42*△ 65.51±16.23*△ 37.04±10.93对照组 35治疗前 3.18±0.69 2.18±0.41 59.21±16.20 35.87±10.21治疗后 3.66±0.56* 2.35±0.43* 62.23±15.96* 36.45±10.85

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和NT-proBNP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和NT-proBNP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和NT-proBNP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LVEF(%) NT-proBNP(pg/mL)观察组 35治疗前 40.26±8.26 4806±695.21治疗后 57.23±7.12*△ 1652±862.31*△治疗前 40.21±7.29 4981±861.20治疗后 51.26±8.45* 2692±921.38*对照组 35

6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喘证”、“心悸”、“水肿”、“痰饮”等范畴。病因病机主要从气血阴阳和脏腑功能辨证[6]。气、血、水的病变是心衰的病理原因。气虚导致血瘀,最后引起水停,是心衰的演变规律[7]。中医调理气血阴阳,可缓解临床症状,使阴阳平衡,从而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心力衰竭多为老年患者,且患病日久,或因素体气虚,或久病气虚,或年高脏器亏虚,气虚运血无力,以致血行不畅而瘀滞,进而导致气虚血瘀。治疗应补虚泻实。益气通脉汤方中党参益气健脾,润肺生津,固脱止汗。麦冬滋阴润燥,与党参相配,气阴双补。黄芪补气。五味子益气生阴,敛阴止汗,与参麦为伍固气津之外泄,又可复气阴之损耗。熟地黄滋阴补血,当归补血养肝,可行脉道之滞。白芍既可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并可引阳药入阴。川芎辛散温通,行血脉之滞,与当归配伍畅达血脉之力。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车前子利水消肿。诸药合用,使血虚得补、血瘀得散。研究证明[8],黄芪甲苷具有抑制心肌肥厚、抑制心肌纤维化、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能量代谢等作用。黄芪水提取物对于心肌纤维化有一定的拮抗作用[9]。研究显示,当归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在非梗死区的浸润,并且下调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继而阻断促纤维化发生的环节,以减轻心肌梗死后非梗死区反应性胶原的过度沉积,达到防治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目的,从而改善心脏功能[10]。

综上所述,益气通脉汤辅治慢性心力衰竭可调节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复发率。

猜你喜欢
通脉射血左室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影像学研究进展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通脉化浊汤改善高脂血症痰瘀阻滞证候情况的研究
通脉复律汤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早搏60例
通脉益精汤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85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