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钊,赵振梁,莫均杰,陈锦棠,梁卓荣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广东 江门 529030)
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肺癌更是位列发病率之首。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部分患者因心肺功能、年龄等原因会丧失手术机会,这就会缩短生存期,给患者增添额外的痛苦,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1]。根据局部瘤体细胞灭活为主要手段的微创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如经皮无水乙醇注射、肺癌射频消融[2]。本研究对选取的肺部肿瘤患者采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观察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肺部肿瘤患者295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4年8月~2019年7月。男165例,女130例,年龄25~84岁,平均(68.9±2.6)岁;病灶直径0.5~6.7 cm,平均2.1 cm;其中肺癌86例,结肠癌肺转移瘤179例,乳腺癌肺转移瘤7例,肝癌肺转移19例,其他肺转移4例。
1.2方法:术前将辅助检查完善,签署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知情同意书,禁食4 h。术前增强扫描淋巴结转移肿瘤,构建静脉通路,对患者开展心电监护,为患者吸氧。为患者的股骨外侧粘贴负极板。若患者消融时间过长,应做好负极板处皮肤降温。静脉为患者镇痛麻醉,对穿刺点局部表面进行麻醉。
根据实际病变位置选取合适体位,应用Siemens Emotion 16排CT扫描病变区域,扫描过程中叮嘱患者平稳呼吸,扫描层间距控制在3 mm,螺距以0.625~1.5 mm为主。遵循术前影像学展开检查,通过CT扫描确定穿刺点并将皮肤进针点标记出来,再次对进针点进行核实,确定角度与穿刺深度。对穿刺点展开局部麻醉,麻醉药物采用1%利多卡因,绕开大血管、肋骨、肺大疱,运用Cool-tip冷循环单极射频消融针依据穿刺计划到达瘤体内。
RFA针与射频发生器连接后开始按设定程序行消融治疗。单次消融时间3~15 min。不能一次覆盖已经消融的肿瘤,依据球型叠加法展开消融治疗。术中多次CT扫描观察消融范围,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逐渐向病灶周边肺组织扩张,显示扩张的渗出带范围为瘤周0.5~1.0 cm,确保肿瘤部位形成无血管区域的环状保护带。完成病灶消融后开展穿刺针道消融,运用CT观察病灶是否出现变化,是否有并发症出现,如出血、气胸。保证患者无异常出现后,包扎局部穿刺点,送患者回病房。
术后叮嘱患者静卧2~3 h,为患者补液1 000 ml,若患者出现咳嗽发热症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依据肺癌RFA中消融组织病理病情发展,对患者的近期疗效予以分析,综合分析患者增强后肿瘤CT值及瘤体大小变化情况,于1个月、3个月、6 个月对患者展开复查。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平均病灶直径、瘤体直径;②根据结节大小选取框大小,框选结节所在组织后的内置软件自动计算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计算值均标准化为0~100。
2.1患者术前术后平均病灶直径、瘤体直径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的平均病灶直径、瘤体直径明显小于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术前术后平均病灶直径、瘤体直径比较(cm)
时间例数平均病灶直径瘤体直径术前2955.86.3术后1个月2955.56.0术后3个月2954.34.5术后6个月2952.82.6χ2值4.5874.558P值0.0210.005
2.2患者术前术后肿瘤去血管化指标比较:术后患者的VI、FI、VFI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时间例数VIFIVFI术前2952.33±0.2838.16±4.481.45±0.17术后2950.89±0.1227.63±3.260.51±0.06t值81.18932.64389.557P值0.0000.0000.000
RFA治疗主要是针对局部肿瘤展开微创治疗的手段,主要目的是局部灭活肿瘤细胞。适合手术的患者则可实施解剖学切除肺叶,加上纵隔淋巴结清扫,不适合切除肺叶者可运用亚肺叶将其切除[3]。若患者不适合手术,则可选RFA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RFA是在传统经皮穿刺肺活检基础上,在肿瘤组织内精准刺入射频电极,予以射频电流,激励电极针周围组织内极性分子呈现高速震荡,相邻分子互相展开摩擦与撞击,转化射频能为热能[4-5]。局部温度处于39℃~40℃容易导致癌组织分裂,癌组织细胞会在41℃~42℃下被杀死,造成DNA损伤,从而快速将局部的肿瘤细胞全部杀死。细胞加热温度达45℃~50℃时,细胞内部蛋白质会变性,脂质层会发生溶解,破坏细胞膜,导致组织细胞凝固坏死[6]。热量会处于80℃~100℃,还会将局部肿瘤细胞杀死,使得肿瘤周围的血管凝固成反应带,导致其无法向肿瘤供血。加上治疗后出现的炎性反应会加剧肿瘤坏死,1个月期间展开影像学复查时病灶周围会出现环状强化。RFA治疗可将非细胞肺癌S期比例降低,肺组织解剖学正常结构与肺组织散热具有一定的关联,主要经肺部大血管血液循环来散热,肺部肿瘤在治疗期间,肿瘤周围正常的肺组织有良好的隔热作用,加上肺部肿瘤供应的血流较少,使其在肺部恶性肿瘤治疗中占据一定优势[7]。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的平均病灶直径、瘤体直径明显小于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VI、FI、VFI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充分说明肺部肿瘤CT引导下RFA的效果,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为肺部肿瘤患者行CT引导下RFA,可缩小病灶直径,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