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艳,黄雅楠,赖世佳,郑维锋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3)
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之中并不少见,多数患者接受高压氧治疗后均能恢复听力。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时机对于临床疗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1]。在此,本次研究以我院近年接治的9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不同高压氧治疗时机对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所接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90例,所选对象均已确诊,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时机的不同,将其分为早期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30例以及晚期治疗组30例。上述三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上述三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凝、扩血管以及B族维生素治疗等[2]。早期治疗组以及晚期治疗组则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高压氧治疗;早期治疗组于患病后1周内实施高压氧治疗,晚期治疗组则于患病1周后实施高压氧治疗。其具体治疗方案如下:治疗压力2.2ATA,吸氧80 min,稳压70 min,加、减压20 min,治疗时间为11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3],两组研究对象均持续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对各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其具体评价标准如下:经由治疗后,如患者各频率听力阈值恢复至发病前水平,即可评价为痊愈;治疗后,患者各频率听力阈值平均达30分贝,可评价为显效;治疗后,患者各频率听力阈值提高15~30分贝,可评价为有效;治疗后,患者各频率听力阈值平均不足15分贝,可评价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当P<0.05时,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所得数据可知,早期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及晚期治疗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晚期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n=30,例(%)]
组别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常规治疗组9(30.00)12(40.00)5(16.67)4(13.33)21(70.0)①②早期治疗组20(66.67)8(26.67)1(3.33)1(3.33)19(93.3)晚期治疗组8(26.67)11(36.67)9(30)2(6.67)19(63.3)①
注:与早期治疗组比较,①P<0.05;与晚期治疗组比较,②P>0.05
突发性耳聋指的是发病突然、原因不明的听力损失,以听力下降为基本临床表现,可伴有耳鸣、头晕、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朗,疲劳、感染、心血管疾病均有可能引发该病[4]。该病于发病前并无明显征兆,仅有少数患者伴有轻度感冒、乏力等症状。该病发病十分突然,一旦发病,患者的听力会在数分钟乃至数小时降至最低点,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耳鸣、头晕等一系列症状,通常会于耳聋前后出现。部分医疗工作者推断该病的发生与局部缺氧、缺血有关。感音毛细胞浸泡于无红细胞淋巴液中,而组织液中物理溶解氧维持新陈代谢是毛细胞供氧的主要途径[5]。基于这一点而言,高压氧治疗对于突发性耳聋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
不过,早前也有报道指出,高压氧在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之中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并判断高压氧对突发性耳聋无明显疗效[6-7]。这一结论引起了不少耳科医疗工作者的广泛讨论。直至近些年,有大量临床研究指出,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不佳是由于治疗时机不当[8-10]。因而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上又得以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此,本次研究就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时机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
由结果可知,早期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及晚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晚期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实施早期高压氧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此次研究所得成果较之过往文献研究成果相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在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之中,及早接受高压氧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听力,其临床价值突出,可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