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孙 毅 西安外国语大学 王龙本
提 要: 本文预期在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LCCM)指导下,探讨直接影响旅游新闻质量和效果的蓄意隐喻的理解与翻译。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在扼要介绍LCCM理论的来源并讨论其比较优势基础上,着重考察了其对隐喻理解的创新性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构建小型旅游新闻语料库,并利用AntConc穷尽性搜索及全面客观地识别其中的蓄意隐喻。本文基于LCCM理论中英汉蓄意隐喻的对等关系分析,总结出了异化和归化策略指导下的四种翻译技巧。
长期以来,作为文化标记的隐喻翻译一直被视作翻译的“拦路虎”和最棘手的问题(Newmark, 1988: 104))。同时,隐喻翻译也一直困扰着翻译研究者,他们除需拓宽研究对象,更新翻译方法,还需根据不同话语的类型,从规范、语境、描述和认知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难题(孙毅, 2017: 85)。作为文化传播载体之一的旅游新闻,蕴含丰富的隐喻,而隐喻翻译的成败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旅游新闻翻译的可读性和准确性。
西安外国语大学(XISU)与环球网于2013年3月启动了综合多语言新闻传播项目。在此项目的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新闻中高频率的隐喻,尤其是蓄意隐喻,给译者造成了翻译困难。因此,笔者拟在扼要介绍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及其对隐喻理解的指针作用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语料库方法甄别旅游新闻中的蓄意隐喻,从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两个维度探索旅游新闻中蓄意隐喻翻译的有效策略和具体技巧。
Nida(1969: 220)提出了隐喻的不可译性,其认为隐喻通常被译为非隐喻的意义单元。随后,Dagut(1976: 32)从文化角度指出了隐喻的可译性,并言明隐喻翻译会受文化经验和语言因素的影响。Van De Broeck(1981: 77)也认同隐喻可译的观点,并提出了三种翻译技巧: a) 狭义翻译;b) 替代;c) 释义。Newmark(2011: 88-91)则提出了七种翻译技巧: a) 保留相同的意象;b) 替换意象;c) 将隐喻译为明喻;d) 将隐喻译为明喻加意义的形式;e) 将隐喻译为意义阐释;f) 删除意象;g) 保留相同的隐喻意义。
随着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的出现,认知视角被引入到了隐喻研究领域。Snell-Hernby(1988: 130-132)根据Lakoff和Johnson(1980)的隐喻定义,主张不同类型的隐喻具有不同的概念性特征。在隐喻翻译中,概念化和隐喻意象的差异源自于文化和语言的分野,因此隐喻翻译依赖于既定文本中隐喻的结构和功能,而不是Newmark所倡导的若干抽象规则。Schäffner(2004: 1260)采用了CMT的观点来考察隐喻的可译性,并声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装饰,更是人类思想和心智的集中体现。
旅游文本翻译是涉及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专业实践。作为旅游语言研究的第一人,Dann(1996)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旅游文本的特点。Orr(2004: 2-4)将旅游观光过程定义为一种找寻信息的行为。其认为旅游文本中的信息应以游客为中心并满足游客的期望。Cronin(2006: 36)同样认识到了游客对于旅游文本翻译的重要性,但同时他也认为真正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译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随着隐喻研究的纵深发展,新的视角和方法不断地被引入隐喻翻译的研究中。然而,大多数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隐喻的可译性或一般性的翻译方案上,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策略,并缺乏特定文本类型中真实语言数据的支撑,对旅游文本翻译实践的指导也十分有限。本文在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力求为旅游新闻中的蓄意隐喻理解和翻译提供全面而科学的理论支撑及可资借鉴的策略与操作技巧。
本研究从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Lexical Concepts and Cognitive Models,简称为 LCCM)的高度出发,在认知层面深入地分析不同情境以及影响因素,力求为旅游新闻中的蓄意隐喻翻译提供全面而科学的理论支撑。
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Lexical Concepts and Cognitive Models,简称为LCCM)由Evans于2006年在总结了当代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进一步将其描述为认知组构语义学(cognitive compositional semantics),他指出“意义不是语言本身的功能,而是由语言使用所引发的”(2007: 11)。Evans随后在2009年的专著中系统地阐释了该理论(见图1)。
图1.LCCM理论的总体架构(Evans, 2009: 502)
3.1.1 词汇表征
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共同构成了词汇表征。词汇概念所具备的语义值的重要性之一是为认知模型轮廓(CMP)提供存取途径。
3.1.2 词汇概念整合
词汇概念整合包括词汇概念选择和融汇(Evans,2006: 515),其中,融汇由整合和阐释两个过程组成。整合是一个契合语言内容的过程,而阐释则是在解析语言内容的基础上激活概念内容的过程。词汇概念包含语义潜势,即通过匹配过程激发特定词汇概念独有的信息特征。
匹配过程仅在两个条件成立时才能确保发生: a) 经历匹配的认知模型来自不同的认知模型轮廓;b) 通过匹配的认知模型具有连贯性(Evans, 2010: 621)。LCCM理论中的主题建构过程如图2所示
图2.LCCM理论中的意义建构(Evans, 2006: 528)
根据LCCM理论,直白语言和修辞语言意义建构之间的区别在于词汇概念激活的认知模型不同(Evans, 2010: 623)。在直白语言的意义构建过程中,认知模型是由主要认知模型轮廓(PCMP)所激活,而在修辞语言的意义构建过程中,认知模型则是由次要认知模型轮廓(SCMP)所激活。人们在意义构建过程中,首先诉诸于PCMP的激活,当PCMP产生意义冲突的时候转向SCMP。
如上所述,由于认知模型的匹配是有序的,作为修辞语言的隐喻,其概念重新匹配的过程也受有序搜索原则(the Principle of Ordered Search,POS)所限定,称为冲突消解过程。PCMP是默认搜索域。如果隐喻概念在PCMP中匹配失败且发生冲突,则需在随后的SCMP中设置新的搜索域。同时,在实现概念连贯性的实际过程中,主旨和载体的SCMP中的认知模型的正确匹配还会受到语言和语言外语境的影响。
以隐喻“虎妈”为例。在该例中,老虎是载体,妈是主旨,由此选择适当的词汇概念[老虎]和[妈]。词汇概念[妈]的认知模型轮廓如下(见图3)。
同样,词汇概念[老虎]也提供了大量认知模型的存取,这些认知模型共同构成了[老虎]的认知模型轮廓(见图4)。
图4.[老虎]的认知模型轮廓
在阐释过程中,由于[老虎]在PCMP中匹配失败且发生冲突,因此需根据概念与图式连贯性原则(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and Schematic Coherence)以及有序搜索原则(Principle of Ordered Search),在SCMP中展开更广泛的搜索。在SCMP激活后,次要认知模型之间会达成匹配。“妈”作为“抚养者”可能具有温和、溺爱或适度抚养的培养风格;而“虎”作为“捕食者”可能是强大的、有侵略性的或危险的。“严厉的儿童抚养者”与“侵略掠食者”具有概念相似性,而且两者之间的匹配也显示出很强的概念连贯性。因此,“虎妈”这个隐喻概念象征以严厉风格养育子女的母亲(如图5所示)。
图5.LCCM理论中隐喻的构建过程(Evans, 2010: 626)
Evans(2010: 602-603)指出认知隐喻研究过度关注人类认知,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单元本身对于意义理解的作用。LCCM通过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间的动态合作,展现出由语言单元和非语言概念过程组成的结构性互动,进而呈现出隐喻语言完整的意义构建过程。LCCM理论通过识别隐喻的认知本质,涵盖了隐喻理解中语言单元的重要性,为隐喻翻译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
隐喻语料应源自真实而自然的文本和话语。语料库研究法基于对大量的自然语言文本的观察和分析,能够发现一些从未被发现的语言事实(Sinclair, 1991: 39)。为了有效和彻底地识别并深入分析旅游新闻中的蓄意隐喻,笔者建立了一个旅游新闻语料库,共包含99篇旅游新闻,约计90470个英语单词。语料库中的旅游新闻均采集自2016年1月初至6月底期间的CNN、《每日邮报》、《赫芬顿邮报》等外国主流媒体。
本文拟展开的定量分析是通过语料库分析和计算机辅助工具对隐喻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为了适当且全面地研究自建语料库,本文使用“AntConc 3.4.4(Windows)”软件作为搜索引擎。
在已建的小型旅游新闻语料库中,具有隐喻意义且频繁使用的词语被设定为隐喻关键词(metaphor keywords),可以予以定量地检测(Charteris-Black, 2004: 35)。本研究使用的AntConc 3.4.4w(Windows)是2014年12月22日发布的最新版本。本研究主要借助AntConc的索引功能,将获得的搜索结果以“语境关键词(KWIC)”的形式呈现。以“picturesque”为例,通过在AntConc中输入关键词“picturesque”,搜索出9项(如图6)。在软件检索之后还需根据学者直觉进行筛查,剔除非隐喻的检索项。这样将定量与定性充分结合的隐喻甄别路径比较可信。
为了对隐喻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本文将旅游新闻语料库检索结果中的隐喻按照源域划分为13大类: 图画隐喻、食物隐喻、宝藏隐喻、战争隐喻、舞台隐喻、色彩隐喻、人类隐喻、旅行隐喻、方位隐喻、管道隐喻、建筑隐喻、商品隐喻和机器隐喻。笔者对以上13类隐喻进行了量化统计,确定2679则隐喻,各类隐喻的分布如下(见图7)。
图6.“Picturesque”的检索结果
图7.基于源域的旅游新闻语料库隐喻类型
1) 图画隐喻: 人们常把景观看作一幅美丽的图画。图画隐喻是最具代表性的隐喻范畴之一。相关关键词是“picture(图片)”、“picturesque(如画的)”等。2) 食物隐喻: 食物的气味、味道、形状,甚至烹饪用具都可用于谈论旅行。关键词有“sweet”、“honeymoon”、“sandwich”等。3) 宝藏隐喻: 旅游景点往往会因其美丽的自然景观或者厚重的文化底蕴而被视为珍宝。关键词有“treasure”、“gem”等。4) 舞 台隐喻: 旅游目的地为了突出其特色,常使用与舞台相关的表达。关键词包括“highlight”、“limelight”、“spotlight”等。5) 战 争隐喻: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激发了人们旅行的欲望,人们常以旅游为契机以暂时逃避城市的喧嚣,关键词包括“escape”、“getaway”等。6) 颜色隐喻: 颜色是人类与外界互动所激发的最美妙的知觉表征。关键词包括“dark”、“blue”等。7) 人类隐喻: 隐喻植根于人类的基本经验(Ungerer & Schmid, 2001: 126)。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往往从自己的身体开始。关键词包括“heart”、“head”等。8) 旅行隐喻: Lakoff(1993: 207)将旅行隐喻定义为一种通往目的地的、有既定路线的活动。关键词包括“way”、“turn”等。9)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与空间方向有关。关键词包括“up”、“down”等。10) 管道隐喻: Reddy(1979: 290)假设人们在概念化交际过程中,可能会倾向于设置一个框架,即管道隐喻。关键词包括“through”、“access”等。11) 建筑隐喻: 建筑常被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关键词包括“base”、“build”等。12) 商品隐喻: 人们在谈论旅游时,常会予以商品化。关键词包括“free”、“buy”、“expensive”等。13) 机器隐喻: 机器隐喻的关键词包括“operate”、“run”、“breakdown”等。14) 其他隐喻: 由于一些隐喻种类的数量较少或范畴模糊,本文将其归为其他隐喻。关键词包括“bucket list”、“epicenter”、“kaleidoscope”等。
Steen于2015年正式开创了蓄意隐喻理论(Deliberate Metaphor Theory, DMT)。Steen(2010: 57)搭建起了一个新的三维隐喻模型,其特征是“语言维度的直接性或间接性、概念维度的规约性和交际维度的蓄意性”。CMT关注的是常规化的无意识参与的隐喻自动加工,从而忽略了需要加工的蓄意隐喻(孙毅,2020: 101)。孙毅、陈朗(2017: 715)也指出,在人类概念系统中,除了存在压倒性多数的无意识隐喻,蓄意隐喻同样占有相当的比例且举足轻重。旅游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交际文本。旅游新闻中使用的隐喻旨在促进与读者的交流,这与蓄意隐喻的交际维度相符。因此,笔者将旅游新闻中的隐喻分为蓄意隐喻和非蓄意隐喻两类,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隐喻用法是否让受话者有意识地搭建跨域映射。
在Steen(2011: 84)看来,当受话者别无选择,只能将源域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域来考察靶域之时,该隐喻可以看作是蓄意的。据此原则,本语料中共辨识出414则蓄意隐喻和2265则非蓄意隐喻,分别占总体的15.5%和84.5%,如图8所示。
图8.旅游新闻中蓄意隐喻与非蓄意隐喻的分布饼状图
隐喻的识解过程是将载体的一些特征转移到主旨上,翻译则是将源语文本的意义转移至目标语文本的概念性活动。由此可见,隐喻和翻译同属认知活动。因此,认知隐喻的相关理论可以为翻译铺平道路。换言之,隐喻概念衍生自主旨和载体,通过乖讹消解在SCMP中达成认知模型的正确匹配。目标语文本中相应隐喻概念的形成涉及到目标语中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之间的动态合作。因此,在蓄意隐喻的翻译过程中,由载体词汇概念所激活的SCMP中的认知模型需要与主旨相匹配的同时,还需达成与目标语中的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的匹配(见图9)。
图9.LCCM理论视阈下的隐喻翻译示意图
隐喻翻译总是源于译者对源语文本理解和表达的有效整合。对源语文本隐喻充分理解的过程也是在目标语文本中表达隐喻的过程。根据图10的LCCM理论视域下的隐喻翻译示意图,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源语载体的LCCM,以便在隐喻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搭建主旨和载体之间的SCMP,并在目标语中通过适当的LCCM展现给读者。
目前隐喻翻译策略只是借鉴了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相关原理,并没有将其与具体的且具可操作性的翻译策略契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孙毅、李玲,2019: 16)。蓄意隐喻作为语言使用者之间一种具体的沟通方式,与隐喻的价值相关,并揭示了隐喻的交际维度,但该维度几乎被当代隐喻理论所遗忘(Steen, 2015: 68)。为了寻求全面而有效的翻译解决方案,需要从蓄意隐喻的词汇、认知和交际三个层面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旅游新闻中蓄意隐喻翻译的两个基本原则。
一方面,保留隐喻意象、不改变意义也不影响交际。在日常语言使用中,隐喻是创造力的主要来源,直接生成语言的新颖性(Lee, 2001: 75)。根据原语隐喻意义,译者需厘清在原语中是否存在具有相同隐喻含义的译语标准意象(孙毅、贺梦华,2019: 77)。记者在旅游新闻中使用蓄意隐喻旨在促进与读者的交流。如果在目标语中放弃隐喻的意象,新闻的生动性和交流性就会被削弱。隐喻的保留也不得改变其含义或影响与读者的交流。
另一方面,确保与目标语读者的良好交流。旅游新闻中涉及的蓄意隐喻翻译应高度重视与读者的交流。隐喻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内涵,体现着鲜明的文化特色。需要注意的是,源语和目标语有一些蓄意隐喻在词汇和认知水平上可能无法达成对等,导致文化或认知空缺。因此为了确保与目标语读者顺利地进行沟通,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蓄意隐喻妥善处理。
基于之前对蓄意隐喻分类的深入考察和分析,并在LCCM理论框架和旅游新闻中蓄意隐喻翻译的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笔者将析取出的旅游新闻中蓄意隐喻翻译的情形分为以下三种。
5.3.1 词汇层面和认知层面的整体对等性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共享诸多涉身体验。来自不同国度或文化背景的人能以相似的方式来感知和表达世界,因此构成了隐喻翻译的前提和基础。中英文的隐喻概念和表达方式在整体上趋同,其隐喻意象在词汇和认知层面具有相当的对等性。例如,
(1) If you’re looking for something different — and meaningful — consider a volunteer day with the Waipa Foundation, where you can get awindowinto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participate in an important Hawaiian tradition (第7篇).
示例(1)中的主旨和载体分别是机会和窗户。隐喻概念“机会是一扇窗户”属于“建筑隐喻”的类别,在这类隐喻中,建筑的整体和局部都可用作隐喻表达。此例将概念[机会]和建筑概念[窗口]所激活的SCMP之间进行匹配。窗户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可为房间提供亮度、通风而且可以拓宽人类的视野,所以常被用来描述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在汉语中,窗户也常常与机会或机遇联系起来。汉语中的词汇概念[窗户]能为“体验某事的机会”的SCMP提供相同的存取路径。因此,窗户的隐喻意象在汉英语言的词汇和认知水平上是对等的。
5.3.2 词汇层面和认知层面的局部对等性
隐喻投射普遍存在差异,因此导致了不同语言之间隐喻形成和理解的分歧。词汇层面和认知层面的部分等同意味着: a) 源语和目标语中的载体享有相同的SCMP,该SCMP通过不同的词汇概念存取,换言之,源语与目标语中的载体意象有所不同;b) 一个词或短语在一种语言中被当作隐喻意象,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并非如此。
(2) The fact that it’s consistently voted a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livable cities is justtheicingonthecake(第11篇).
在该例中有两则联系紧密的隐喻。将旅游目的地与蛋糕相比,以及将该市被评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比作在蛋糕上涂抹糖衣。这是“食物隐喻”在旅游新闻中构建概念,作为食物的蛋糕本已足够香甜可口,涂抹糖衣后更是诱人,形象地投射出“好上加好”的概念尽管蛋糕的一般性概念知识已为大多数国人所熟知,但在汉语中尚无与此完全对应的习语。中国四字成语如锦上添花、如虎添翼等虽然在认知层次上与之对等,但在词汇层次上却有所差异。
5.3.3 词汇层面和认知层面的非对等性
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隐喻总被贴上不同的文化标签。某些隐喻对某个国家或文化而言是独有的,在目标语中没有对应意象。当载体的词汇概念所提供存取的SCMP无法与目标语中的词汇概念共享并提供存取路径时,词汇和认知层次均无法达到对等。
(3) How to Get Over Your Post-travelBlues? (第13篇)
该例“色彩隐喻”将经过长途跋涉、刚返回祖国的旅行者的精神状态比作蓝调。载体“蓝调”具有两重含义: a) 通常指悲伤的东西;b) 悲伤主题的美国音乐形式。英语中载体的两个词汇概念所获得的SCMP不为中文所共享。词汇概念[蓝调]或[蓝色的]不能激活“悲伤”的SCMP,所以无法达到词汇和认知层次的对等。
Venuti于1995年提出的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至今仍在翻译界沿用。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译者尽可能不改变原作者的意图,让读者向作者靠拢(Venuit, 1995: 20)。异化接受源语的语言及文化差异,力图把目标语读者带入源语情景之中。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译者以目标语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内容。简言之,异化指导下所采用的翻译技巧是保留隐喻性意象及其含义,而归化指导下的翻译技巧则是替换隐喻意象。本文以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为指导,并结合LCCM理论,尝试拟定了以下四类蓄意隐喻翻译技巧(如表1),以便对析取出的旅游新闻中的蓄意隐喻进行有效的翻译。
表1.基于具体对等情形的翻译技巧
5.4.1 保留隐喻意象
保留隐喻意象的翻译技巧是将隐喻意象完整地从源文本移植到目标文本中,而不改变其喻义。人类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或者至少是由几种文化所共有的(Stienstra,1993: 68)。这些隐喻概念反映了普遍性的人类经验,并通过不同的语言,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进行表达或外化。用中英文表达相同隐喻意象的蓄意隐喻,在词汇和认知层面上均达到了对等。通过利用该翻译技巧,这些隐喻的生动性和交际性得以完整保留。
(4) ST:Themeltingpotthat Singapore is, you get a taste of a huge variety of cultures (第4篇).
TT: 新加坡是一个大熔炉,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多元文化。
例(6)将新加坡喻为大熔炉。[大熔炉(Melting pot)]是工业的产物,用于混合熔解各种材料,是旅游文本中的“机器隐喻”。原语中的熔炉与工业机器中的熔炉具有相同的运作机制,即汇集多元文化,并溶解弱化其边界,以达到文化间相互交融的作用。因此可以激活词汇概念[熔炉]存取的SCMP。中文中的“大熔炉”有着相同的隐喻意象,可以达到词汇和认知层面的对等。因此,在翻译中隐喻意象得以完整保留。
5.4.2 保留隐喻意象及其含义
保留隐喻意象及其含义意味着译者在翻译中需要保留源语的隐喻意象,并增加隐喻含义。“如果要强调源语文本中的文化特殊性,那么最好是再现并重塑源语隐喻,并以脚注或批注的方式添加解释”(Schäffner,2004: 1268)。使用这种翻译技巧,有些蓄意隐喻虽不能在词汇和认知层面达到对等,但隐喻的新颖性和文化唯一性却得以强调,隐喻意象得以保留。
(5) ST: Every New Year’s Eve, St.Bart’s becomes the Babylon of the Caribbean — with celebrities like Sean “Diddy” Combs, Rihanna, and Leo DiCaprio (along with his model entourage) partying in lavish hillside villas and on gargantuan yachts (第53篇).
TT: 每年元旦前夕,法属西印度群岛的圣巴茨就成了加勒比地区的巴比伦(奢华王国)。吹牛老爹、蕾哈娜、莱昂纳多及其超模女友等众多巨星名流汇聚于此,在奢华的半山别墅和庞大的豪华游艇上举办派对。
在此句中,圣巴茨是主旨,“建筑隐喻”巴比伦是载体,分别由各自的词汇概念存取,并在各自的SCMP中进行匹配,从而生成了“每逢除夕夜,圣巴茨呈巴比伦般奢华”这一隐喻概念。在中国,巴比伦一般代指灿烂的文化、先进的铸造技术和高度发达的农业。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巴比伦有着另一个意象。在《圣经》中,巴比伦被描述为金银的国度,人民迷醉于享乐。因此,在这句话中,中英文的隐喻在词汇和认知层面无法达到对等。通过在载体后面添加“奢华王国”这个含义,既保留了句子的生动性、新颖性和交际性,降低了隐喻的复杂性并减少了目标语读者需要做出的认知努力。
5.4.3 替代隐喻意象
Chitoran(1973: 69-70)指出,“各社区之间在环境、气候、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极为显著。但基本而言,人类社会是由一个共 同的生物学历史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所生活的客观现实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大致相似”。在某些情况下,源语和目标语中的蓄意隐喻只能在词汇和认知层面达到部分对等。即使共享SCMP,也会受到源语和目标语中不同喻体的不同词汇概念激活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隐喻意象。在此情况下,应替换原始的隐喻意象。
(6) ST: Vietnam’s beaches may be one of the country’s most unsung beauties (第1篇).
TT: 越南的海滩可以说是该国最不为大众所知的遗珠之一了。
载体的词汇概念[Unsung beauty(不知名的美)]存取的SCMP为汉英文化所共享,达到了认知层面的对等,但进入SCMP的词汇概念却不相同。在汉语中,词汇概念[遗珠]提供了进入与[不知名的美]相同的SCMP的存取路径。该例符合在词汇和认知层面的部分对等,因此应替换相应的隐喻形象,将“无名的美”翻译成“遗珠”。遗珠原指“丢失的珠宝”,虽遗落世间不为人知,但其美却丝毫未变,以一则“宝藏隐喻”将隐喻与另一个隐喻意象一起得以保留,且具有相同功能。
5.4.4 改述隐喻意象
“源语中的隐喻意象在目标语中并不总能得以保留,因为附着在源语隐喻上的意象在目标语中要么无从得知,要么所引发的联想有所丢失”(Van den Broeck, 1981: 77)。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人们对世界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不同的文化可能会选取不同的隐喻意象。有些隐喻意象在特定文化中是唯一的,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对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隐喻意义传达至目标语言,可以改述隐喻意象。
(7) ST: Kyoto is the birthplace of geiko (geisha) culture, and the city’s Gion district remains the epice-nter of this dwindling art form (第96篇).
TT: 京都是艺伎文化的诞生地,祗园一带仍是这一日益衰败的艺术形式的核心保护区。
该例中,“epicenter”在中文里的字面意思是“震中”。然而在汉语中“震中”是个与地震相关的抽象概念,既不能很好地表达其在地域上的方位,也不能反映出艺伎文化衰退的现状,更不能凸显吸引游客前来一睹真容的真实意图。因此,在翻译时要改述“震中”的隐喻意象,将其译成“核心保护区”。
本文从LCCM理论视角出发,重点考察了旅游新闻中蓄意隐喻的理解和汉译过程。首先,作为理论支撑,LCCM理论通过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之间的组织性动态合作,展示了隐喻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阐明了在词汇和认知双层面的隐喻翻译。其次,基于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通过语料库方法,实现了比较全面、客观的隐喻识别和提取。再者,本文根据Steen提出的方案,将语料库中所识别出的隐喻分为蓄意隐喻和非蓄意隐喻。蓄意隐喻理论通过提出隐喻的交际层面,从而为隐喻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对于隐喻翻译至关重要。最后,本文在异化和归化策略的指导下,提出了四项实用的蓄意隐喻翻译技巧,以期为从事旅游新闻翻译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实用性指导,切实帮助其解决遭遇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