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贞
摘 要 以厦门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本文探讨了在应用转型下“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共建师资队伍、实施项目驱动等方面给出具体且行之有效的做法,阐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校企融合 人才培养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密切联系企业实际的专业,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必然会造成学生能力的缺失。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增加了企业用人时的选择难度和培训成本,无形中浪费了资源。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必须跟上产业的发展,为产业服务,积极开展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模式探索与研究志在必行。
在学校产业学院的积极推动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积极贯彻校训中的“力行”两字精神,开展了一系列“校企融合”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本文以厦门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校企融合”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给其他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
1改革任务和主要改革举措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必须面向企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两方面应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探索和建立“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前期,进行了大量的企业调研,深入企业的生产线,与企业一线骨干工程技术人员了解企业对学生的知识储备需求情况。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邀请合作企业的专家组成“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课程设置、课程改革等。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立足厦门,服务福建,辐射全国的原则,紧紧贴合厦门千亿级产业链——信息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智能设备,制订出三个专业方向“信息处理”、 “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应用技术”三个方向,三个方向下的4门限选课的设置也是由企业参与选定。综上所述,整个培养方案,从制订的形式以及制订的内容都由合作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制订的全过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尽快融入企业,并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优先被合作企业录取,实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全参与。
1.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及考核手段,深化校企联合培养
在专业方向限选课的教学上,采取校内教师和企业一线骨干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承担同一门课的方式。同一门课的前半部分理论课有校内教师承担,后期的实操环节有企业一线骨干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并且实操大部分都为在工作中凝练出来的项目式教学,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改为项目式结题。以嵌入式应用技术方向为例,“嵌入式用户界面开发设计”的QT课程,在基本窗口类、标签类、按钮类、对话框等基本控件的介绍都有校内教师承担,课程结尾采用3个项目——捕鱼达人、贪吃蛇、Myword软件处理,有企业一线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完成,学生分组,2-3人一组,独立完成课题資料的查阅、代码的调试、论文的撰写全过程,实现通过项目综合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在三个专业方向,也都凝练出方向性很强的课程设计,例如信息处理方向,结合该方向课程中所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音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凝练出《ffmpeg实战开发视频编辑器》的综合性课程设计。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在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校内有可以提早接触企业的实际项目,深化校企联合培养。
1.3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提供工程实践经历
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定期选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要求每个教师每个暑假进企业不少于1个月。每位教师都需带领学生实习,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发展趋势。对于企业骨干工程技术人员的兼职教师选聘上,不止看重高学历,主要选聘有经验丰富的技能型人才,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指导等工作。通过内培外引的方法,构建“双师型”保障系统。
1.4创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稳定、对口、有一定规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学生到基地进行认知实习和“2+1+1”企业实训,企业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双方合作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目前为止,有3个项目课题就是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发,项目课题是企业根据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所提出。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将更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企业课程引入到教学中,也将部分实操性较强的课程(电子实训、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安排到企业进行授课。
2问题及建议
经过积极的探索,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不足:
2.1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积极的探索,我们在实践中做了些具体工作,但有些工作相对比较独立和分散,缺乏必要的前后联系,甚至有时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因此,培养过程须层层递进,尝试将课内、课外和假期等时间统筹考虑,校内和校外实践合理安排,保证卓越工程人冰培养四年内连续不断线。
2.2缺乏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
对校外课外实践环节的考核不够严格和科学,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身心素质、创新能力等内在方面的培养,未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未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
3总结
校企融合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当前的工作只是初步的探索,今后还须在实践中摸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核评价办法,并完善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董向欢,张炜斌,郑庚.分析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风,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