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浩 刘少春
摘 要:驻村帮扶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保障。当前,驻村工作队要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并提升脱贫成效,使农村经济实现长远发展。为克服现阶段驻村帮扶工作中存在的帮扶成效两极化、支村“两委”边缘化、监督作用形式化、驻村工作异态化等问题,驻村工作队、后盾单位、主管部门、基层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必须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
1 驻村帮扶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基本方式和重要保障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切忌空喊口号,不能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目标。与以往粗放的扶贫方式不同,精准扶贫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和贫困地区[1]。
驻村帮扶是扶贫的基本方式,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保障。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普遍建立驻村工作队(组)制度,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驻村工作队的人员选派、主要任務、日常管理、考核激励、组织保障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贫困村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但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仅靠本地的党政组织和干部队伍很难顺利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
在贫困村一线,选派驻村工作队进行驻村帮扶是精准扶贫的有效举措。驻村工作队成员通常来自上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驻村帮扶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扶贫政策、落实精准扶贫、加强组织建设、指导监督工作等,基本涉及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万人驻村帮扶。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确保国家扶贫政策和各项惠农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帮助解决农村存在的现实困难,对脱贫攻坚取得进展以及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形势分析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要求,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2018—2022年既要让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又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广大农村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初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初步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础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是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交汇的特殊时期。驻村工作队作为中国农村变革时期的重要力量,应当而且能够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既要把握当下,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又要立足长远,谋划农村经济发展,致力乡村振兴。
3 现阶段驻村帮扶中存在的问题
3.1 帮扶成效两极化
由于各驻村工作队后盾单位财政实力和工作职权存在差别,致使扶贫资源分配不均衡,对贫困村的帮扶力度也参差不齐。
总体来讲,不同层次的驻村帮扶后盾单位扶贫投入差异较大。例如市级、县级后盾单位因资金、职权的限制帮扶力度较小,帮扶效果不明显;省级后盾单位一般有财政配套的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较大,在争取外部资金、发展产业项目方面也具有优势。同一层级不同单位在资金、职权、资源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有些后盾单位资源相对丰富,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资金等,驻村工作队也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扶贫资源,更好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驻村帮扶效果显著,成为精准扶贫中的“明星”村和其他驻村工作队学习的典范。而有些后盾单位投入的资金较少,驻村工作队能够协调整合的扶贫资源也较少,帮扶效果相对较差。帮扶能力和投入的差异导致帮扶效果呈现“两极化”趋势。
3.2 支村“两委”边缘化
一是驻村工作队进驻贫困村后,凭借组织、资金、能力等各方面优势,积极改善基础条件,修公路、水渠,建文化广场、村卫生室,发展村集体产业等,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努力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村民中树立了威信。驻村工作队的入驻,对村“两委”固有的权威和地位产生了一定的挑战。
二是由于村支书和村主任自身能力、资源及工作态度的局限,对待各种棘手问题有时存在应付推脱或敷衍了事现象,导致一些村民“有事就找工作队”,倾向于绕过村“两委”直接找驻村工作队,这虽然能有效帮助村民解决各种问题,但也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村里正常工作开展。
三是当地基层政府鉴于村干部年龄、学历、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开展工作时更信赖和依靠驻村工作队,例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过程中,往往依赖驻村工作队制定、实施发展规划和精准扶贫计划。在决策村里重大事项或解决矛盾纠纷时,通常会先与驻村工作队商量,甚至将决策权和领导权交给工作队,这都在无形中增强了驻村工作队的影响力,客观上导致村“两委”在农村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
3.3 监督作用形式化
驻村工作队应指导、协助、监督村“两委”组织落实扶贫政策,监管扶贫项目实施和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但在实践中,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驻村工作队对村“两委”的监督往往流于程序和形式。
一是村干部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比驻村干部更了解村民的生活状态、贫困情况,且与村民有血缘、亲缘等关系,掌握全村主要信息资源以及精准识别的主动权。
二是在脱贫攻坚中,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有着共同的工作目标,都面临着实现村出列、户脱贫以及应对各类检查考核等巨大工作压力,应当相互信赖、相互支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分歧和质疑,团结一致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驻村帮扶时,工作队还要依靠村干部来协调村组之间、农户之间的利益诉求。
三是在驻村帮扶中,工作队对村“两委”主要是指导、引导而不是领导,无法像乡镇党委政府那样采取组织措施、行政命令、财政手段等管理和制约村干部。同时,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的监督和制约是双向的。在驻村帮扶的日常管理、考核以及经费使用、工作开展等方面,村“两委”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鉴于以上原因,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工作中通常是协作多于制约,工作队的监督作用也大多体现在程序上,形式重于内容。
3.4 驻村工作异态化
驻村工作队的成员大都来自城市,习惯了机关企事业单位按部就班、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有的人从来没有农村实践经验。驻村帮扶意味着在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舍弃原来的朋友圈,改变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
一是农村生活条件较差。驻村生活相对艰苦,生活单调,工作时间和工作节奏与以往大不相同。
二是交通不便利。贫困村交通不便利,走访慰问、入户调研等都需要爬坡上岭,很多偏远山村道路崎岖。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共有770多人牺牲在扶贫岗位上,其中交通事故占了较大比例。
三是协调工作困难。驻村干部受各级组织部门、扶贫部门、驻村部门、纪检部门、当地乡镇党委和原派出单位的共同管理,导致驻村干部需要面对的主管部门过多,关系难以协调[3]。驻村工作队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当地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打交道,但是由于不了解办事流程和相关规定,工作协调难度较大。
四是群众满意度较低。大多数驻村干部都是扎扎实实扑下身子在村里干,真心实意帮扶贫困群众,但仍有部分群众对帮扶工作不满意。少数贫困户甚至认为政府和工作队要包办他们的一切,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如果无法得到满足,就对扶贫工作不满意。
五是难以顾及家庭。选择驻村工作就意味着平时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不能分担家务,不能照顾父母、妻子、儿女,舍小家为大家。
4 有效发挥驻村帮扶作用的对策
4.1 驻村工作队
4.1.1 加强自身学习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和脱贫攻坚政策,系统学习农村党建、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村法治等相关知识,并虚心向村干部和村民学习,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以更好地开展工作。
4.1.2 准确定位身份
驻村工作队要按照“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建议不决议”的工作方式和原则开展工作。工作队成员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优秀干部,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热情高、有闯劲,但要想真正干好驻村帮扶工作,必须牢记习近平提出的“青年干部四忌”。
一忌急于求成。不要一到贫困村,就要迅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彻底扭转村里贫困落后的面貌。而赢先进行调查研究,再科学论证,才能稳步实施。
二忌自以为是。不要自以为学历高、能力强,就瞧不起村干部和群众,而要学习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
三忌朝令夕改。做任何决策之前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谋划、精准施策,不能想一出是一出、走到哪里算哪里。在贫困村工作一段时间后,总会听到各种议论,有赞颂的,也有怀疑、否定的,这时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态,要在客观分析事情的基础上,坚持对的,改正错的,不能人云亦云[5]。
四忌眼高手低。驻村工作队成员往往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较少,而村里很多工作看似很简单,要做好并不容易,要充分考虑农村实际情况,才能促进农村发展。
4.1.3 理顺工作关系
一是在争取后盾单位支持方面,要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充分考虑贫困村的现实需求,也要顾及单位的客观承受能力,要认真算好经济账,衡量投入产出效益,争取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是要紧紧依靠村“两委”開展工作,注重协调配合。既主动担当,又不包办代替,尊重和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村民的主体作用。尤其是要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协调处理与村党支部、村委会主要负责人的关系。有些时候,村支书和村主任在具体事务中会产生一些分歧,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一定要做到不偏不倚,既维护村支书的权威,又照顾村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当好村“两委”主要成员之间的润滑剂和黏合剂[6]。
三要处理好与村民的关系。驻村干部的驻村工作要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帮助村民解决问题,让村民真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4]。同时要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克服“等、靠、要”思想,形成有劳有得、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
4.2 后盾单位
后盾单位要从各方面提供保障,让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无后顾之忧。
一是生活上关心。真情关爱驻村干部,为他们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年组织他们进行1次健康体检,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巡诊,全力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经常了解和过问他们的驻村工作、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实际困难,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7]。
二是工作上支持。积极整合资源、资金,出谋划策,支持驻村工作队合力攻坚,把一线扶贫干部从单打独斗变为齐心协力,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三是政治上关照。对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驻村干部,及时大胆培养使用,让一线扶贫干部有劲头、有干头、有盼头。
4.3 主管部门和基层党委政府
各级党委组织部、驻村办、扶贫办等主管部门既要加强管理,也要从各方面关心爱护驻村干部,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明确保障。在相关文件中明确驻村工作经费以及交通、通信、伙食等工作、生活保障标准,定期了解驻村工作存在的具体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确保驻村干部安心工作。
二是加强培训。目前的业务培训主要是落实扶贫政策、开展精准扶贫、发展农村经济和加强农村党建等方面的。鉴于驻村工作队员大都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在业务培训上还应该适当增加农村社会治理、群众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尽量体现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以实用性、可操作性为主,帮助他们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乡镇党委、政府也要经常主动关心驻村工作队在村工作、生活情况,指导他们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支持落实扶贫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主动协调好工作队与村“两委”的关系,化解矛盾、增进团结,保障驻村帮扶工作顺利开展[8]。
4.4 村“两委”
村“两委”干部应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从根本上认识到村“两委”在扶贫工作和村级事务中的重要位置与关键作用,消除大小事务“以工作队为中心”的错误认识,克服事不关己、敷衍了事的思想,发挥自身熟悉农村情况、善于处理基层矛盾等优势,与工作队一起认真落实扶贫政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努力解决贫困村的长远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余锋.驻村工作队“异化”对精准扶贫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8(4):53-57.
[3]兰定松.精准扶贫工作中驻村干部执行力提升的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9(12):58-60,90.
[4]王维,向德平.从“嵌入”到“融入”: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1-50.
[5]甘文华.南京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机制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1):106-112.
[6]区小兰,何玲玲.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路径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A县为例[J].中国 西部,2019(1):45-54.
[7]汪三贵,馮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8-14.
[8]周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新思路——以山西省为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