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昱
摘 要:音乐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个国家的歌曲就是这个国家真实生活的写照,反映出这个国家特定时代的文化背景。本文以《唱歌学汉语》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教材中歌曲歌词本身的文化内涵及教材中其他板块出现的文化知识,探讨其文化价值。
关键词:中文歌曲;歌词;文化内涵;教材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2
音乐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个国家的歌曲就是这个国家真实生活的写照,反映出这个国家特定时代的文化知识。中文歌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歌词中,我们可以找到众多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包括:中国的民俗人情、历史地理风貌、文化价值观、音乐和器乐文化、社会生活情况、中国人的思想情感、时代创作背景,以及对中国音乐的影响等各方面的文化信息。《唱歌学汉语》中文化内容的呈现表现在方方面面。
一、教材简介
《唱歌学汉语》由暨南大学谢惠迎编著,该教材是编者在从事十二年唱歌学汉语课程教学中摸索并积累下来的作品。教材共选取39首歌曲,有11首是编者自编曲,其他均来源于经典作品。其中有传统的民族歌曲,也有现代流行歌曲,还有较难学的蒙学歌曲。为便于学习者理解歌词,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全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歌曲编成初级、中级、高级课程。分为汉语入门歌、中国民俗与文化歌曲、中国民歌、中国经典流行歌曲、中国古诗词歌曲、中国蒙学歌曲六个单元。
(2)每篇课文均有中文歌词和英文歌词,中文歌词标注拼音,便于学习者跟读、学唱歌曲,同时,课后附有五线谱,便于中文教师教授和学生学唱、表演。
(3)附录配备有生词、注释等讲解,向学习者介绍了中国音乐常识,使学习者扩展与歌曲内容有关的文化知识。
二、《唱歌学汉语》歌曲本身的文化涵义
⑴姑娘绣荷包,送给心上人。(《初一到十五》)
⑵龙舟节,端午节,大家齐来观竞赛,人人家里备粽子。(《端午歌》)
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荷包”亦称作香囊或香袋,是女子用丝线和布料编织而成的,可随身佩带装钱或零星物品,也可作装饰物。如果女子相中了哪家的男子,就将荷包作为定情信物赠予对方,借此表达自己的心意。绣荷包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之一,被称为“女红”艺术的经典之作。“观竞赛”与“备粽子”均是端午节的惯例活动,最有广州特色的要数划龙舟和吃荔枝。此外,还有许多民间习俗,如斟艾酒、饮朱砂雄黄酒、挂高蒲艾草等。龙舟节,即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婵娟”代指月亮,在诗词中常作为寄托思念的意象来使用。月亮未圆之时,尚有缺口,所以象征着离别,而当满月之时,又象征着团聚。
《唱歌学汉语》中有几首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歌曲,这些歌曲出自江苏、四川、湖北、内蒙古、新疆、云南等不同地域,是各个地域的民歌代表,生动地展现出各少数民族的异彩纷呈、多姿多彩。欣赏学唱它们,可以领略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体验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
《茉莉花》这首小调通过赞美茉莉花,生动含蓄地表现了青年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如“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此歌曲于江南一带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充满了江南水乡的典型风韵,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同时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江苏扬州民歌《茉莉花》源于生活,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溶注着浓郁的民族性情;反映出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因此深受全国人们的喜爱。
《牧歌》是一首流传久远的蒙古族长调代表歌曲,原是一位牧民即兴而作。
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跑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洒在草原上”,勾勒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能体会到牧民宽广的心胸,有感而发的内心表白,以及流露出他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和眷恋。这首歌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感情。
《金风吹来的时候》有西南地区的民族风格,歌词“金风吹来吹来的时候/我歌唱家乡的金秋/月桂花洒落/香透了竹楼/糯米酒荡漾香透了窗口”,把秋天收获的美景展现在了大家面前,表现了傣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抑制不住的赞美之情。一座座精巧别致的竹楼格外妖娆,意境甜蜜唯美,仿佛进入了美丽的傣族山寨。
《太阳出来喜洋洋》富有四川人民热情豪迈的性格,和浓郁的四川乡土气息。
开头“太阳出来罗儿/喜洋洋罗/郎罗/挑起扁担郎郎扯/光扯/上山岗吆罗罗”,表明劳作者在看到温暖的阳光后,舒坦興奋的幸福感;之后的歌词“手里拿把罗儿/开山斧罗/郎罗/不怕虎豹郎郎扯/光扯/和豺狼吆罗罗/悬岩陡坎罗儿/不稀罕罗/郎罗/唱起歌儿郎郎扯/光扯/忙砍柴吆罗罗/走了一山罗儿/又一山罗/郎罗”,主要是辛勤耕耘的劳动场面和欢声笑语的景象,表达那种憨厚、朴实、勤劳的精神风貌和渴望丰收的心情。为了突出这种喜悦的心情,还有意将大量表示热闹的衬词“啰儿”“郎郎扯”“光扯”等掺入进歌词中,用来模拟锣鼓等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演绎时更好的营造了欢乐的气氛。
湖北歌曲《龙船调》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年轻妹子外出途经渡口、上船、请艄公摆渡过河的场景片段,如“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哟喂/妹娃去拜年哪呵喂/艄公你把舵搬哪妹娃我上了船/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将阿妹推过河哟呵喂”。其中“白:妹妹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答:我就来推你嘛!”采用民歌里面常用的对话形式,重章复沓,形式整齐。反映出土家族少女向往美好爱情的内心世界,和难以掩藏的的那种纯朴、自然、清甜的艺术形象。
三、《唱歌学汉语》教材中其他板块出现的文化元素
《唱歌学汉语》中提到歌曲文化知识的部分主要分布在两个板块,一个是每单元歌曲开头的简单导入,另一个是书中最后的附录二,中国文化词汇表。
由于各个单元歌曲体裁类型不同,导入的文化内容也特点分明。我们先来看每单元歌曲开头的简单导入板块。比如,第二单元是中国民俗与文化歌曲,从第九课到第十四课六首歌曲中前四首都是与节日相关的,因此单元刚开始就介绍了节日文化的一些常识,中国法定休假的四个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是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民歌单元表明民歌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介绍了民歌的三个艺术特点:⒈ 诗与乐高度结合,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⒉ 抒发人的内心世界,结构短小、语言凝练、素材经济,思想感情表达较为深刻;⒊ 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中国经典流行歌曲单元表明经典流行歌曲也是每个国家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优秀的经典流行歌曲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俗性、大众性,和传播性是其显著特点。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后,再来看书中最后的附录二,中国文化词汇表。文化词汇表中选取了全书歌曲中出现的十个专有名词,其中一半均为节日名,三个地名,剩下两个分别是茶文化和姓氏。节日名词主要从节日时间,名称由来,内涵意义,重要性,习俗活动,美好希冀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地名除了前面的几个方面,还描述了地理位置和旅游价值等。
举几个例子说明,附录中的第一个词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的农历新年,因为正值冬末春初之时,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春节”。接下来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晚上是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中国人崇尚诸事圆满,吃元宵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还有春光明媚、空气洁净的时节,清明。每到这一天,人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怀念自己的祖先,也会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蓝天、绿树、小草和鲜花。
对于三个地名的描述:康定位于四川省西部,是一个藏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市,是西南地区的旅游胜地之一;跑马山位于康定城东南,因山顶有高山湖泊五色海,所以又叫五色海子山。跑马山山腰台地,从清代时起每年举行赛马会;吐鲁番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个美丽的城市,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美丽的明珠,可谓民俗古城。
负有盛名的中国茶,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分别说明了茶是中国老百姓生活和文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最后的姓氏小知识,“李”和“张”是中国两个較为常见的姓氏。“李家”“张家”泛指任意两户人家。
四、结语
歌曲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所谓文化欣赏价值是指歌曲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体现积极的思想感情及价值观的传达。汉语学习中的问题和障碍,其主要原因并不只是因为语言本身的差异,根源是由于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误解和冲突。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碰撞与交融,是一种理解与包容的共鸣,所以本文从文化层面分析了歌词的文化艺术和影响力,力图发挥歌词的教育功能,编者对教材中歌曲文化的重视也证明了这点非常必要,值得对此部分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泉.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2(3).
[2]刘斯南.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文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刘殉.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展望一再谈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4(1).
[4]马捃.“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5]谢惠迎.唱歌学汉语[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6. 6.
[6]叶丽珍.歌词语言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7]张栋.唱歌学汉语类国际汉语教材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8.
[8]周小兵.国际汉语教材四十年发展概述[J].国际汉语教育,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