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欣
摘要:随着影视业的发展,《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被不断地搬上大荧幕。电视剧《聊斋奇女子》以《聊斋志异》为底本,对传统名著进行了现代化改编,在保留原始内容的基础上,给剧情增添了新的矛盾与波折,赋予了人物更丰富的性格。同时,改编剧所呈现出来的悲剧色彩,也值得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聊斋志异;聊斋奇女子;文本;影视;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聊斋故事中有着怪诞奇幻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含蓄深远的现实意义,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士有口,道《聊斋》;士有目,读《聊斋》;而士之有手与笔者,亦莫不唯《聊斋》之文体是效” [1]的聊斋热。鲁迅先生也对此书做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聊斋志异》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2]自古以来,聊斋故事就被不断地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20世纪以来,随着影视剧产业的兴起,聊斋系列影视剧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了大荧幕上。2007年,由李国立导演的电视剧《聊斋奇女子》一播出,就引发了极大的关注。该剧由《聊斋志异》中《连城》《辛十四娘》《侠女》《宦娘》四篇故事改编而成,在保留了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又做出了一些改变,加入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现代性解读。
一、人物形象之比较
《聊斋志异》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中國小说史略》中曾说道:“《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2]可见,《聊斋志异》在塑造人物时,是以人为基础的,在电视剧《聊斋奇女子》中,也保留了这一特点,但同时,又赋予了人物更为丰富的性格特征。
(一)女性形象比较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主要表现的,就是女性形象。在原著中,不论是敢于追爱的大家闺秀连城,知恩图报的复仇者侠女,还是机智善良的狐妖辛十四娘,寻觅知音的女鬼宦娘,她们都是正面的女性形象,都是真善美的化身。她们美好的品格并没有因为人、妖、鬼之间的身份差异而产生不同,她们美丽善良,大胆追爱,坚持自我,恪守正义。在影视剧的塑造中,也是以女性形象的这些特征为基础而展开的,但是与原著相比,在着重突出女主人公美好品格的同时,增添了一些新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充满“人情味儿”。
原著中的辛十四娘喜着红帔,容色娟好,被冯生看中。面对郡君的逼婚,她不畏强权,勇敢地用“婢子虽死,不敢奉命”来表明自己的决心,去维护自己的尊严;面对放荡不羁的丈夫,她情深似海、不离不弃,丈夫结交小人,她好言相劝,丈夫被陷冤狱,她想尽办法帮丈夫脱离苦海;故事的最后,她因对人世“由酸衷而生厌苦,”最终撒手离去,得道成仙。在影视剧中,辛十四娘一出场就是一个白衣飘飘、仙气十足的形象,她一心修仙,心有大爱,无私奉献。她为穷苦的百姓赠粥施药,为人间斩妖除恶,她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影响身边的人;面对情爱她隐忍克制,面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她以德报怨,真正做到了牺牲小我,成全大义。影视剧的改编,放大了辛十四娘善良的优点,升华了她与冯生的小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一心向善,无私奉献,心有大爱的狐妖形象。
在《连城》的改编中,增加了连城死后偷偷陪伴乔生的剧情,她不停地帮助乔生却不轻易现身,虽然削弱了原著中连城为了追爱,勇于跨越生死的反抗性,但刻画了因眷恋为自己割肉治病的情郎而不忍离去的、默默付出的女鬼形象,也让人非常感动。在《侠女》的改编中,侠女不再只是“为人不言亦不笑,艳如桃李而冷如冰霜”的奇人,她也有少女娇俏的一面;她不再是无情无欲的复仇工具,她也有爱情追求;她不再是以己私仇为全部,她同时肩负起了天下斩妖除魔的重任……《聊斋奇女子》的改编,让我们在传统的女性形象塑造之外,看到了温柔与侠义并存、牺牲小我成全大义的有血有肉的女子形象,担得起一个“奇”字。
(二)其他人物形象比较
在《聊斋志异》中,对男性形象塑造的着墨点往往较少,他们多是为了衬托女主而存在。在原著中,书生们多因女主人公的美貌而一见钟情,像《宦娘》中的温如春,就先看中了宦娘,被拒绝后,又爱上了良工;《辛十四娘》中的冯生,也是被十四娘的美貌所吸引,而后不顾礼仪,追入家中,冒昧求亲;《侠女》中的顾生更是一个见色起意的人,他一方面要占有侠女,一方面又与貌美的小娈童纠缠不清……这些行为,放在当今社会,是不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影视剧做了一定的美化改编:温如春因为失忆忘掉了宦娘,才爱上了陪伴他照顾他的良工;冯生因为看到了十四娘无偿治病救人,才爱上了善良美丽的十四娘;顾生更是一改书中形象,变成了一个痴情守礼的好男人。同时,原著中男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也是比较单一的,但是影视剧却一改这种单一的人设,使男主人公的性格更加多样化。《连城》中的乔生,是一个正直善良、为爱痴狂的人,他能为连城割肉治病,他能为了见到死去的连城而舍弃生命,但在影视剧中,乔生不仅没有追随连城而去,后来还在连城与宾娘之间产生了动摇;《辛十四娘》冯生也不再是单一的痴情书生,他会在众人质疑十四娘的狐妖身份时,产生动摇,漠视十四娘伸出的援手,向人们展现他懦弱的一面。经过改编后的男主人公们,他们的性格不再能用单一的“好”或“坏”来评价,他们的身上优缺点并存,更加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有血有肉的“人”。
除此之外,在《聊斋志异》中,还有一些配角,原著中,他们只是因故事需要而被一笔带过,但在影视剧中却大放异彩。《连城》中的宾娘,原本只是和连城在黄泉路上相伴的一个小鬼,但在影视剧中,却给了她并不少于连城的戏份。影视剧中的宾娘和连城一起长大,她不同于连城的温婉贤淑,是任性却善良的,她喜欢乔生,为了博得乔生的好感做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大大增强了戏剧效果。《辛十四娘》中的楚公子,也不是天生就坏,他因为被欲望蒙蔽了双眼而误入歧途,被十四娘拯救后,他更是散尽家财,帮助穷困潦倒的人们。这些人物形象,在影视剧中被塑造的生动灵活,大大增强了戏剧的可观性。
二、情节内容之比较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想象奇幻、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阅读和欣赏。聊斋故事的这种特性,也为其故事改编提供了可行性。
(一)故事内容比较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变幻莫测,引人入胜,但受到篇幅限制,一些事情交代的并不详细。《侠女》的故事中,一开场就交代了一个少女与母亲居住在荒弃的房子里,她们生活贫苦,却知恩图报,少女受到了顾生的接济,就帮他侍奉母亲,生育后代,但她并没有和顾生结为夫妻,最后,少女提着仇人之头来向顾生道别,我们才得知少女是隐姓埋名、替父报仇的女侠。这里的女侠,带着母亲苟且偷生、忍辱负重,她舍弃了少女娇俏爱美的天性、舍弃了情爱的欢乐、舍弃了一家上下共享天伦的幸福,只以复仇为己任,让我们在敬重的同时,不免感到有些距离。改编后的侠女,名为徐慕娥,她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她天真活泼,爱笑会撒娇,整日以偷学父亲武功为乐趣,她遇见了男主,更是勇敢地追求和守护男主。后来,她的父亲被奸人陷害,她带着母亲逃到了男主老家的村庄,男主一直偷偷地照顾他们,他们因为美好的感情,生下了一个孩子。侠女经过家里的变革,开始成长,开始收敛自己的少女心,努力练武,为报仇做准备,终于大仇得报。改编后的《侠女》,交代了复仇的前因后果,使故事的展开更加合理,侠女这个人物本身的变化,也更加符合人之常情,虽然有些削弱了她身上的神奇性,但同时增添了可看性,缩短了人物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感。
在原著中,一些人物的所作所为,也是恶劣的、不符合现今价值观的,这些“糟粕”,也都被影视剧所美化。《辛十四娘》中的冯生,在原著中的形象并不太好,他因爱慕十四娘美貌而追入家中,在十四娘拒绝他后,他又不顾书生的风度,在十四娘家里吵闹;如愿娶得十四娘后,他并未和十四娘过安稳幸福的日子,他纵酒取乐、结交损友,一而再再而三的忽略十四娘的劝告,可见,他身上有着公子哥儿脾气,也存在着一定的劣根性。但经过改編后的冯生,变得彬彬有礼,他因十四娘的善良而生好感,一直努力地守护十四娘,他正直善良,对于十四娘的劝告都能用心倾听,他身上的不好品质,被一定程度上的美化了,变成了让观众更加能接受的人。
《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是以“二女共侍一夫”的模式为结局。《连城》中,宾娘追随乔生和连城还阳后,要求父亲把自己送到乔生家里,结为姻亲,乔生也接受了宾娘。但在影视剧中,因为仅剩了一张还阳符,连城和宾娘就选择了让爱郎一人还阳,她们看着乔生醒来后携手共赴黄泉。这个改编,就打破了“一夫二女”的结局模式,使故事更符合现代的审美倾向,突出二女为爱牺牲的精神,让人在为悲剧的结局遗憾的同时,又充满感动。
(二)情节设置比较
《聊斋志异》中的原著,往往篇幅较短,大多也都只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但是影视剧改编后的聊斋,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将情节设置进行了一些改变:
在《聊斋志异》中,大部分故事的叙事主题,都以写情为主。在《宦娘》一篇中,温如春遇见了琴技高超的道人学琴,自此琴技无敌。在雨夜投宿之时,他遇见了女鬼宦娘,宦娘因温如春高超的琴技而心生爱慕,但苦于自己女鬼身份,并没有和温如春定情。她偷偷守护如春,在学琴的同时,设计成就温如春和良工的姻缘。后来,她的行为被良工发现,她不想影响如春和良工的生活,选择了离开。这篇故事,以写情为主,有宦娘对温如春的爱慕之情,有宦娘对温如春的知音之情,因为有情,才能够跨越阴阳遇到知音;因为有情,才能突破人鬼的界限。
在影视剧的改编中,除了单纯的写情,还增加了其他叙事主题。改编剧中的温如春是一个戏子,他与富家小姐宦娘相爱,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反对,宦娘的父亲为了拆散他们,甚至与宦娘断绝了父女关系,在此,我们看到了婚姻中的门第观念的体现。之后,宦娘因为备受痛苦而离开了人世,温如春也因奸人迫害而失去了记忆,无法登台演出。最后,温如春因为宦娘无私的帮助和良工默默的守候而振作,他打败了奸人,使坏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又增加了因果报应、正义终会战胜邪恶的叙事主题。
中国古代的小说,大部分都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它们不同于西方的“一悲到底”,它们会设置一个团圆的结局,来冲淡悲剧的内容,《聊斋志异》也是这样。连城与乔生,历经生生死死,而后携手还阳,最终能够相依相守。但改编后的《聊斋奇女子》,彻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这种中和之美,它将悲剧性的结局,直接呈现在我们眼前:连城和宾娘将唯一的还阳机会留给了乔生,乔生虽还阳,却只能思念二女,他将女儿们命名为“连城”和“宾娘”。故事结局是悲剧性的,并没有我们原本以为的“大团圆”,但是却让我们的内心感受到了加倍的震撼与感动。
三、思想感情之比较
蒲松龄先生曾说《聊斋志异》是其“孤愤之书”,蒲立德在《聊斋志异跋》中说蒲松龄:“幼有轶才,学识渊颖……然数奇,终身不遇,以穷诸生受举子业,潦倒于荒山僻隘之中。” [3]蒲松龄一生不得志、贫困潦倒,他只能用花妖狐鬼来塑造一个自己理想的世界。在他的书中,鬼魅狐妖心地善良,勇于追求,人却充满了肮脏与恐怖;《辛十四娘》中的楚公子,虽为人,心如豺狼;十四娘身虽为狐,心却无比干净善良。这种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人心的险恶,现实世界的不堪。改编后的影视剧也是一样,它一边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真善美,一面又让我们看到奸佞恶人的可怖。文本和影视剧的这种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对立面,看到了好人身上的闪光点,这是一种对真善美的宣扬,也是一种对我们现实的人的劝诫。陈廷机也曾评价聊斋“可以感人心,示劝戒之意” [3]。
《聊斋志异》成书的年代久远,其中的一些思想,可能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能理解体悟的,难能可贵的是,影视剧的改编,对书中的这些情感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与深化。在《辛十四娘》中,冯生才华横溢,谦逊有礼,却被无才的丞相女婿抢了状元,他遭到楚公子陷害,大家明知有异,却都不敢为他声张。一个读书人,因为社会的不公,而不能被重用,不论放在古代还是如今,都是我们社会的悲哀。在原著中,十四娘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灾难;在影视剧中,又加入了有明辨是非的官员查案、正义终究打败邪恶的思想。
大胆无畏的爱情一直被《聊斋志异》不断赞扬,连城和乔生的爱情“生而可以与死,死而又能复生”,可谓是至情至爱。但是在影视剧的解读中,除了对爱情的追求,又加入了为了感情无私奉献的思想。连城和宾娘为了让情郎能够生还甘愿赴死;宦娘为了让温如春得到幸福,默默离开人世。现代人的情感解读,升华了原著中的感情,在赞扬女性大胆追爱的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了在爱情力量下,女性的牺牲与奉献精神。
四、結语
《聊斋志异》以其独特奇幻的人物情节成为影视改编的焦点,在当代不断被翻拍和热播,这也显示了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这些众多的聊斋作品中,既有优秀精良之作,也不乏粗制滥造之品。影视剧《聊斋奇女子》在对《聊斋志异》的改编上,既尊重了原著,又加入了一些符合时代性的创新,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聊斋奇女子》的改编,使传统较为单一的人物形象变得丰富立体,使文本有限的情节内容得到拓展,使思想内涵得到符合现代审美的升华,让我们看到了真的“奇女子”。同时《聊斋奇女子》的改编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影视剧的改编过程中,为了迎合大众的需要,也增添了一些低俗的内容:像三角恋情、采花大盗等,这些内容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聊斋志异》变得简单化、世俗化。
《聊斋奇女子》对《聊斋志异》的改编,为传统文学改编影视剧做出榜样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电视剧的商业性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能过度追求娱乐,应该努力实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共赢!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全集(序)[M].路大荒,赵苕狂,编辑.上海:世界书局,1936.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is constantly being remade. The TV drama The Fairies of Liaozhai was originally based on the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Traditional literary works have been adapted in a modern way. The adapted works not only retain the original content, but also add many new stories. The character building of the protagonist is also richer. At the same time,the adapted TV series presents a tragic color that arouses people's thinking.
Key Words: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The Fairies of Liaozhai;Film and TV Drama;Text;Compare
(责任编辑:陈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