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聊斋志异》人文生态观的现实意义

2020-07-14 21:43彭海燕
蒲松龄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自然生态女性观蒲松龄

彭海燕

摘要:《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文章笔触细腻优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结构布局巧妙严谨,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堪称是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这部著作体现了蒲松龄的人文情怀、眷恋自然万物的生态价值观和对现实社会阴暗面的揭露与批判,这些理念即使在当代社会也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价值观;自然生态;女性观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中的众多篇章和人物形象,都体现了蒲松龄的人文情怀、眷恋自然万物的生态价值观和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与批判。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曾经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这样评价道:“留仙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 [1]182这是纪晓岚在通读《聊斋志异》之后的有感而发,可见纪晓岚对蒲松龄的肯定与认可,众多文人墨客对蒲松龄的作品也多有褒誉。但蒲松龄的人生,却并不像他的作品那般精彩。

一、落拓书生蒲松龄

蒲松龄生于山东淄川,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伶俐,学识渊博,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就以“县、府、道三第一” [2]10取中秀才。但是,在随后五十多年的科举道路上却屡次落榜,直到七十一岁才援例为岁贡生,极不得志,靠教书艰难维生,一生贫困潦倒。也许是这样高开低走的人生经历,让蒲松龄深刻地体会到了科举制度的不公与封建社会的黑暗,虽然他科场蹭蹬,满腹辛酸无处诉说,这却为《聊斋志异》的创作提供了基础和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说,《聊斋志异》就是蒲松龄人生经历的“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孤愤宣言,是他“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 [3]641的遗憾写照,更是他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希望。

二、非凡之作《聊斋志异》

“终生不遇的穷愁书生、万古流芳的小说巨匠蒲松龄,生前寥落身后荣,千秋业付后人猜。历史是公正的” [4]18。在蒲松龄屡考屡败之后,写作成为他心灵的寄托,他是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热情,含蓄地寄托于他笔下的主人公,在幻想中满足文人士子们的理想和愿望,从而实现文人士子的理想抱负和个体生命的价值。可以说,《聊斋志异》倾注了蒲松龄一生的心血与才华,他把现实世界中的情感体验与理想信念融入到虚构的故事当中,借以寄托他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自我价值的确认。

《聊斋志异》中有众多的优秀作品,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态,也暴露了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与社会风气。蒲松龄自幼喜爱搜集民间的奇闻异事,又对民间文学颇为钟意,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含有许多充满了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和鬼怪精灵。蒲松龄巧妙地运用这些虚幻的角色迂回曲折地讽刺和批判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将民间传说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了升华,而最后又回归到了生活与人性的本质。在蒲松龄受聘担任孙蕙幕僚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看到了南方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这让他开阔了眼界,而幕僚的身份又使得他能够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是各色官僚吏绅和下层歌伎,这也为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各色女性形象积累了素材。

三、《聊斋志异》的人文精神

蒲松龄出身诗书世家,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他半生潦倒,因为科举的屡次落败而困于场屋、孤愤难平,但是他即使自身耽于功名,却没有在孤独愤懑中忧伤终老,终其一生,他都不乏对文学创作的赤诚与痴情,也不失佛家儒道那般的敏悟与慈怀。他通过《聊斋志异》敏锐地体味着妖与人的喜怒哀乐、透视着人性面具后的真实表情和所思所动。所以,《聊斋志异》从表面看鬼魅狐妖比比皆是,但实际上却是在处处写人。也就是说,蒲松龄所关注的是社会现实与社会问题。他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段,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通过自己对明末清初社会中种种现实矛盾的关注,着力表达了一种对于人的前途关注与命运的终极关怀和深层思考。在蒲松龄的人文精神表达中,真善美是核心,而理想的人格世界是梦想,但是现实中人性精神的深层欲望却是笔下真实的文字体现。在长年的创作与实践当中,蒲松龄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无论是人也好,生灵也罢,他们都有光华的一面和陰暗的一角。所以蒲松龄通过《聊斋志异》的创作,借助作品将人文精神和生态观念进行理性的反思和哲理的思考,以此看清万物的起源和人性的缺点。

四、《聊斋志异》的自然生态美学与现实意义

生态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人类所关注的生存核心问题。借由生态问题升华到生态美学,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原始向往和感性追求。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结合,它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析美学的真谛,将生命与科学完美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美学理论形态。

超越一切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是生态美学所主张的,其目的就是让人与自然归于一体,主张人类保护生态的整体性,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聊斋志异》这部文学名著中,生态美学是众多审美价值中的一瞥。可以说,在以描写人生与社会为主的《聊斋志异》中,生态观的体现与描述就像黑暗中一朵靓丽的奇花,让读者眼前一亮,宛如畅快淋漓地呼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一般悠然舒畅。但是在细细品味之后又会陷入沉思,思考和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正是蒲松龄以其丰富而敏锐的感悟力与奇异的想象力所要追求和表达的——人与世界之间弥足珍贵的亲和体验,他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所理解的生态观。

(一)对自然生态的倾听与描述

《聊斋志异》中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多,其中不乏优美细致的景色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气定神闲的心态,它们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虽然仕途失意,但却并未放弃对于自然所存在的追求与感悟。《婴宁》是《聊斋志异》中较为经典的一篇,“乱山合杳、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① 。这一段描写,虽然清幽静僻,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并不阴森恐怖,反而是让人想深深地呼吸一口深谷郁林中幽凉清爽的空气,体会一下清凉之气碰触皮肤的感觉,轻嗅一下深谷野花的芬芳。这样的描写能让物欲横流世界中的人们放松紧绷的神经,完全沉浸于作品之中避免世俗的纷扰,洗涤心灵。爱默生就曾说过:“人藉以安身立命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5]19由此可见,精神的世界才是永恒存在的,蒲松龄的作品正是以这样一个角度来强调了精神对于人生存在的重要意义。《婴宁》中所表达的自然美好,正是要把自然生态中的这种精神带给人们,好似天籁般纯真自由的花草树木、万物生灵,它们都在召唤并启迪着人们要去追求本真,要在复杂混沌的世界中给自己的心灵腾出一方自由舒展的空间。《聊斋志异》中的自然并未经过人类的主观改造,是纯净自由的,静谧而又亲和,充满了生机。在《婴宁》中,作者也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共享价值,蒲松龄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同一个世界中,其关系是和谐的,而不是因为人的存在,就可以将自己的意志驾驭给整个世界,去制定任何生命的发展规律,这是违背了自然发展的意愿的,所以人要诚挚地面对生命与自然,只有这样,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融。

(二)《聊斋志异》生态观对于现实的意义

在作品中,生态观极为含蓄的表达是为了唤起读者对于自然生态的意识,那就是关爱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实际上,更为深层的含义则是对于人自身的和谐,在《婴宁》《花姑子》《石清虚》《青娥》等作品中,对于生态平衡和精神内涵都有深层次的体现。小说中例如婴宁、花姑子、霍恒等人物都秉赋着天真无邪、憨言稚语的人性特点。实际上,蒲松龄正是借人的行为个性将那种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表现了出来。虽然这些人物在现实世界中娇憨烂漫、耿直执拗,但是在蒲松龄看来,他们都是珍贵的,正如他在《寿常戬谷序》中所说:“天付人以有生之真,阅数十年而烂熳如故,当亦天心所甚爱也。” [6]1072

《聊斋志异》中对自然生态观的体现,表现在作品中重情义、讲信义、有恩必报的异类形象,它们就像人类忠诚、友爱的朋友和兄弟。它们的情义,它们友善的举止,早已突破了“妖精害人”的传统,与人类发展出和谐的关系,甚至成为人的一面镜子、一种鞭策。所以阅读和品味《聊斋志异》的作品,它不但能荡涤与净化我们的心灵,还能让我们的意志与理性之间更有张力,从而消解我们内心中对社会、对生活、对工作的烦躁,维持身心、个人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健康均衡关系,培育自我健康完整的人性。

蒲松龄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写这些“异类”,在它们身上秉赋了真善美的自然人性,使花鬼狐妖变得善良温柔、贤淑可人,以青林黑塞间的花妖狐魅作为主人公,营构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温馨世界,以此来对抗现实世界的昏暗与污浊,也鞭挞不如石、不如物、不如鳖的心性凉薄、负义寡恩之人,并希望以此来告诫世人,借以挽救久已颓废低迷的世风。因此,在《聊斋志异》中,常见这样的话:“石犹如此,何况于人!”(《石清虚》),“物犹如此,而况人乎?”(《橘树》)“鳖不过人远哉?”(《八大王》)“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义犬》) “褚生者,未以身报师,先以魂报友,其志其行,可贯日月,岂以其鬼故奇之与!”(《褚生》)。蒲松龄还在《蛇人》篇末的“异史氏曰”中大发感慨:“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辄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亦羞此蛇也已。”蒲松龄认为:在世俗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人不顾数十年的交情和恩义,落井下石,更有甚者,刀兵相见、药石相投,反目成仇,较二青这条蛇差得远了。因此发出与孔孟“人之异于禽兽”相悖的“人有惭于禽兽者矣”“人之大不如异物”等激愤之言。

《聊斋志异》故事表面上写的是花妖狐魅的世界,实际上何尝不是人类世界。蒲松龄笔下的禽兽,实际上是“人”,他没有像神魔小说作者那样刻意渲染故事形象的兽性和神性,而是“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7]157,他需要的效果就是使读者“忘为异类”,以此来对人世进行道德改造,使读者从这些披着花鬼狐妖外衣的形象身上接受道德洗礼,从而回归人的本性。

五、《聊斋志异》的女性观矛盾与现实意义

蒲松龄在南游担任孙蕙的幕宾时,接触过一些优秀的、才貌双全的社会底层女性,并对这些女性抱有深切的同情和欣赏。所以,在他的《聊斋志异》中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了浓厚的女性意识,他在那个时代就提出了女性应该大胆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鼓励女性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支持女性积极争取属于自己的文化权利等先进思想。这些观念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关注,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当时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于女性价值观的理解。但这并不表示蒲松龄对于女性的完全肯定,因为在他的作品中,还有一些认为女性应当遵守三从四德、逆来顺受的腐朽观念,让人不得不感叹蒲松龄对于女性观的理解既复杂又矛盾。

(一)《聊斋志异》中女性观的矛盾性

蒲松龄在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描写可谓是驾轻就熟,尤其是对青春靓丽、婀娜多姿的年轻女性描写更是妙笔生花。在蒲松龄生活的清代社会,中国女性没有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的权利,一切都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不少女性却能够跳出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青梅》中,女主人公作为王进士家女儿的贴身丫鬟,身份卑微,但却聪明果敢,有远见卓识。她虽然知道张生徒有四壁,家境贫穷,但却非常欣赏张生渊博的学识和侍母至孝的品性,于是青梅决定自托于张生。虽然在世俗看来,这段爱情本没有可能,但是在蒲松龄笔下,二人却赢得了夫荣妻贵的圆满结局。而《红玉》中,狐女红玉主动与冯生交往,却未能得到“嫁得如意郎君”的好结果,反而被冯生父母所厌弃。可见,在蒲松龄对女性追求爱情自由的态度上是存在矛盾性的,在他的笔下,女性的命运可以被任意改造,许多女性往往成为男性权利与私欲下的牺牲品,这也暴露了蒲松龄对于女性思想中较为狭隘的一面。在这种矛盾体系的对立之下,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对于自己道德立场的维护和对社会的批判,虽然狭隘,但是从他的笔下我们依然能感受《聊斋志异》中女性对于封建礼教的突破和男性与女性之间社会地位的冲突与不可调和。

(二)女性人文价值观对于现实的启示

《聊斋志异》中诸多的女商人形象,让读者领略了蒲松龄提倡女性应该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争取文化权利的前衛思想。例如《小二》中的女主人公小二就是一位叱咤商场的奇才,她“为人灵巧,善居积,经纪过于男子”。这些女商人的形象,打破了中国千年以来“男耕女织”的传统家庭思想,使作品中的女性具有了独立自主的主体形态,这虽然在当时是违背封建纲常的,但是在蒲松龄的笔下却熠熠生辉,显示出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而在《林四娘》中还有这样的描写,林四娘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置酒相与痛饮,女慷慨而歌,为哀曼之音,一字百转”。蒲松龄笔下的女性不仅青春妩媚,而且才艺高超,简直是中国古代才女的完美典范,虽然这些并不符合封建社会女性的标准,但是读者却对此偏爱有加。这一方面体现了蒲松龄常年漂泊在外,生活孤寂缺乏精神交流的对象,显现了他“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渴求,另外也是由蒲松龄希望女性进步的观念所决定的。他在清代就倡导女性权利应该得以认可,女性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应该享受与男性平等的文化学习交流权利与社会地位。所以,蒲松龄的女性观是值得赞扬的。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她们的个性体现了蒲松龄的希望:将浪漫情思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的思潮融为一体的意愿。他并没有将女性限制于一个狭隘的、封建的传统世俗观念中,而是将女性置于与男性一样平等的人性展示场,将女性在当时那种精神反抗的社会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聊斋志异》中,这些或泼辣大胆、或机敏过人、或聪颖睿智、或处世不凡的女性形象,对于现代社会下已经自主自立的女性来说都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8]56。

六、结语

几乎所有人都说,若是蒲松龄当初中举,那么世间最多是多了一个清官,但中国文坛却会损失一位文学巨匠。但是世间祸福转换就是如此的玄妙,蒲松龄科场失意,潦倒半生,而一部“孤愤”之作《聊斋志异》却成为了世人传颂的经典。蒲松龄在作品中所传递的理想价值与人文理念都启迪和激励着后人,他以诗性幻想构建了一个花妖狐魅的奇幻世界,让花鬼狐妖来解决现实间本来不可能解决的矛盾,给冷酷的人世增添了几分温暖。

参考文献:

[1]王先霈.封建礼教思想同小说艺术的敌对性——纪昀小说观评述[J].文学评论,1987,(02).

[2]路大荒.蒲松龄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0.

[3]蒲松龄.蒲松龄集[M].路大荒,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马瑞芳.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左少峰.爱默生的神人一体自然观与美学观[D].济南:山东大学,2012.

[6]蒲松龄.蒲松龄全集[M].盛伟,编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8]梁红.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碰撞——从《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看蒲松龄思想的矛盾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2).

(责任编辑:朱  峰)

猜你喜欢
自然生态女性观蒲松龄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