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辉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是重点。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要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与学生共同提升反思能力,促进学生的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思能力;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练习
数学学科作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的起点,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在数学教学中,传统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一直都是教师主导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学生“只会做老师讲过的题”的现象,这种问题的出现直接揭示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过于关注学生对固定类型题目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教学方式逐渐被改变,教师也不再片面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其中,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所谓反思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思考、改正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反思,让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学会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学会知识。
一、小学时期数学课程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一味重视知识内容的传授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对新知识进行传授、巩固,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到无趣、枯燥,未重视其他诸多方面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效。
2.为了完成教案而开展教学活动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有详尽的方案,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也是一样的,教师基于传统教学模式、方案等开展实际教学,所有课堂教学都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当中的课时任务。如此一来,一个课时连着一个课时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所撰写的教案就非常关键。但知识点对应的教案针对实际教学,通常只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安排中却未重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3.依然存在以教为中心的情况
在对学生反思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教师是非常关键的角色,其不仅要对学生能力进行有效激发,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属于组织者与领导者,领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情况依然存在。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教学方式得以全面创新,有的教师依然以教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吃力,教师也未给学生留有反思的空间和时间,会影响学生反思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影响因素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反思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者李光春在《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一文中提出,小学生具有依赖性强和可塑性强的心理特征,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将这种观念落实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这样去分析。首先,从个人因素来讲,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这是影响学生反思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直按照单一的方式去学习,不懂得反思复习,将不会的知识置之不理等,都是导致学生反思能力较差的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一方面,小学生年龄较小,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弱,所以他们很难去自主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所以教师教授给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影响学生反思能力的另一大要素,如果教师的反思能力较差,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被限制,也就禁锢了学生反思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各环节忽略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反思能力的不重視,都会导致学生反思能力较差。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1.课前预习中的反思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呈现出衔接性,这种衔接性体现为每节课的知识都是与之前相关的、或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所以理解的难度较低。教师应当首先在课前预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具体可以通过设计教案、课前小任务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反思。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节时,前一节已经学习了有关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将线条自由组合来学习相互交叉、相接或重合等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完成这一任务之后,让学生细心观察并思考线条相交时会出现什么形状,通过看书反思自己画出的图形是哪种角。通过巧妙且完整的预习环节的设置,学生不仅能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且能锻炼发散性思维,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固定的角的形状。
有趣的课前环节,要靠教师深挖教材、拓宽视野来创设,所以教师一定要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为学生提供更加有趣多变的课前预习形式。
2.课中探究中的反思
如果说课前预习是热身运动,那么课堂上的学习就是百米冲刺。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是精华部分,如果有了充分的课前预习作为铺垫,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升。教师要通过课前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以及对课堂时间的分配,确保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在解决学生的课前问题。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在课前预习环节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很容易将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混淆,这与笔者最初的教学难点设置是不同的。发现这种状况后,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这节课的教学侧重点,一节课有10-15分钟的时间在讲解区分计算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不同方式,并让学生加以练习,之后将学生的预习作业发下去,让学生反思课前自己的想法和学完这堂课后的想法,发现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清晰地辨别出长方形的长与宽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通过及时地反思与调整,学生不仅精准地学到了应该学的知识,而且明白了反思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反思应该是贯穿始末的,这不仅体现在课前课后的变化上,而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要与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全方位发展相融合,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这也是提升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将任务分配给小组各成员,通过对课题的分析,讨论得出一定的结论,由一名代表来总结发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并答疑解惑,提出反思点。
以六年级上册“分数的除法”为例,在教学时,笔者将教学重点与例题融汇成了一张教案,其中题目的设计由易到难,包含了探究环节和对比部分,笔者特意将前面学过的分数乘法加在题中,最后一道探究题目是这样设计的:“你认为分数的乘法和分数的除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哪里容易算错呢?请和你的同伴交流并得出结论。”在讨论环节,笔者看到有些组的学生乘法和除法出现了混淆,这时同组的学生及时纠正了他。在最后的交流展示环节,大家纷纷表示学习了除法,突然发现乘法也变得简单了起来。整节课教师的发言很少,大部分时间在观察指导学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分数的乘除法,而且提升了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
3.课后练习中的反思
小学数学学科由于其逻辑性较强,所以适量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会犯三次相同的错误,大量的练习并未收获成效,这正是有量却失了质。我们常说数学练习要精,要准,要對准学生易错的环节去练习,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反思。在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最突出表现为对自己做错的题目的反思。笔者选择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空白本,将其命名为“改错本”,学生每次拿到作业之后,第一个任务是将自己的错题摘抄到错题本上,然后在自己的错题本上标明原因,再写出改正后的答案,这就是学生对自己的反思,只有让学生想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做错,下一次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课后练习中的反思不只强调学生,更要强调教师,即教师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及时反馈。每次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笔者都会放一张白纸在旁边,以便记录学生做错题的情况,总结出易错题和难题。针对他们的作业完成情况,笔者都会反思在教学中有哪些方面没有涉及或强调过少,深究每一个问题的根源,在之后的复习训练中会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再一次的针对性训练。
只有教师的反思才能引起学生的反思,如果教师自身都不注重反思,那么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只能是空谈。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要规范自身,以身作则,同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才能满足学生反思能力提升的需求。
【参考文献】
李光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249.
王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J].科学咨询,2020(0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