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记忆史的中小学校史馆育人路径探析

2020-07-14 17:47杨莹莹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5期

杨莹莹

摘   要   中小学校史馆是学校发展历史空间和多元育人空间的双重存在。然而当前中小学校史馆的育人价值被窄化为德育价值,其多元育人价值存在边缘化、被忽视的危机。基于教育记忆史视角关注中小学校史馆的育人价值,意味着从校史馆的属人视角关注校史馆与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记忆史视角下中小学校史馆育人价值的实现应活化场馆资源,注重学生体验;明确任务导向,拓展发展资源;优化内部陈设,实现育人价值。

关键词   教育记忆史  场馆教育  中小学校史馆  育人路径

中小学校史馆通常被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和爱校教育的责任,而其作为学校鲜活记忆载体而特有的多元育人价值往往被窄化。因而需要进一步回归其本源,从教育记忆史的视角观照校史馆的多元育人价值,探索其价值回归及实践路径。

一、教育记忆史视角下的中小学校史馆

1.关注意义生成的校史馆

“教育记忆史是专门研究教育参与者对于过往的教育人物、活动、事件等的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1]。教育记忆史关照下的校史馆,不只是学校历史的记录者和呈现者,同时也是灵动的参与者。教育史学立场下的学校记忆,关照学校真实发展历史的同时,更加强调学校历史的育人价值、关注学校历史与生命的相遇。学校的历史就其本质而言是活动史,学校的记忆内容即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记忆。教育记忆史视角下的中小学校史馆更应当致力于口述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使居于场馆中的人沉浸于多样化活动中,在场馆学习的过程中生成意义。学校教育记忆之传承不是依赖于校史馆内部冷冰冰的“文物”,而是每一件物品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场馆内部文化从本质上而言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整体精神气质的展现。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约、气质以及行为模式等。中小学校史馆的存在建基于历史发展中的记录性材料,同时建立在学校发展中的人对于学校发展的独特解读。场馆活动不应止步于内部的学习活动,更应当连接到场馆外部的人的存在,关注学校发展的相关参与者对学校内涵探讨的价值。

2.作为多元育人空间的校史馆

场馆往往作为公共教育空间而存在,场馆教育则被视为“利用场馆资源引起参观者学习行为的活动”[2]。校史馆内部的教育活动属于场馆教育的范围,因其具备了相应的展品资源以及为有效学习行为发生创设的氛围和空间。然而中小学校史馆不同于社会性场馆,校史馆关注学校层面材料的保存与展示,而后者着眼于人类发展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成果;校史馆面向中小学校内的主体,社会性场馆是公益性的,面向社会上各个群体的需求。二者的差异也随之导致了育人价值发挥空间的差异。作为育人空间的中小学校史馆不只是陈列学校发展中各种资料的物理空间,更是多元育人价值的实现空间。校史馆在保存学校育人记忆的同时,以不同方式参与学校育人的过程之中。校史馆内部资源是学校发展参与者的记忆性存在,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资源。校史馆资源的发展性价值,体现为对场馆中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产生影响,并融入课程内容的过程之中。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空间,校史馆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学校的发展过程,甚至是通过历史中的作业形式和当下作业形式的对比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作为学校活动参与者的校史馆

校史馆作为多元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不只是以场馆的形态存在于学校各类建筑之中,而且以能动的姿态参与学校的日常活动过程,是学校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或典礼是学校教育记忆的重要内容,更是包含师生情感投入的环节,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育人方式。校史馆除了以文物的形式融入学校建设之中外,亦可通过学校的校歌、学校的体育比赛、文娱比赛等多样化活动中所蕴含的记忆元素融入。校史馆在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助力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通过与主体相遇使场馆本身的价值进一步丰厚。校史馆承载的不是遥远的故纸堆一般的资料,而是鲜活的活动经历,是能夠引发师生共鸣的材料,应当是活的生物体与它所在的环境紧密相连,在学校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不断焕发生命力,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实现校史馆的育人价值。比如,学校运动会上对于学校过往运动发展史的回顾与追溯需要从校史馆内部挖掘资源,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须结合校史馆内课程变革历程的资料等。

二、中小学校史馆的育人价值澄明

中小学校史馆的育人价值,不仅仅是通过提供重要的学习资源而展现,还体现在多元化活动的创设以生成体验的过程之中。

1.学生深度体验的生成之地

学生是活动的最终体验者,校史馆的育人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学生体验的关注,深化学习经历、激活生活体验以及唤醒学习记忆等方面。“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3]。学生对学校过往历史的了解不只是通过书面材料获得,而且包括对于过往活动及经验的把握。深层次体验的生成过程,即是学校发展经验与学生个体经验相遇并生成意义的过程。场馆育人功能的实现不只是通过藏品的呈现,更重要的是馆内活动的组织与安排,通过场馆文化氛围和展品所呈现的意义属性使参观者得到浸润。深度体验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多样化活动的参与过程,通过活动组织使学生深度感知学校发展历史。校史馆不应止步于对学校发展历史的简要介绍,而应将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相联系,使其产生认同感。校史馆陈列物筛选之初,首先应考虑这些物品与学校发展有何关系,与校园中的学生、教师有何关系;其次则是陈列物本身的丰富性。对于学生而言校史馆也是其个人所经历的课程与学校生活的重要展示场所,观照个体成长是校史馆的应然之义。

2.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源泉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教师进行课程创生、参与学校层面课程建设的必备能力和素养。作为一种显性的课程资源,校史馆理应进入课程建设的视野,成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来源。“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5]。教师对于课程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学生的课程理解。场馆内部丰富的资源为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创造了天然的优势,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补充。对于教师而言,校史馆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在于其所包含陈列物的多样性,而是校史馆自身所具备的多重育人价值,即陈列物背后所承载的意义。不同类型的场馆资源所具有的差异化发展价值,需要教师适时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我国当前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为教师课程创生提供了广阔空间,由此教师可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教师当前进行教育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参照,校史馆内部关于历年教学创新的材料,能够为教师的资源利用与开发提供直接参考。对校史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校史馆课程价值的彰显。

3.学校永续发展的动力系统

中小学校史馆作为学校永续发展的动力系统,应充分关注陈列物所具备的精神文化层面意义。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校史馆育人价值的根基,地方文化的融入是校史馆育人价值实现的必要抓手,而本校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校史馆内部活动展开的重要依托。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办学理念、课程制度、教学变革等多方面的系统发展过程,是着眼于学校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重要决策过程。“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不同的学校由于其区域性等因素所致,存在文化背景、历史和传统的积淀、办学条件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差异,办好一所学校不应该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或模式”[5]。尤其是当前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学校教育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型,不再关注场馆或设施的横向扩展,而更加关注其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实现。校史馆作为中小学必备场馆,从表面而言似乎只是记录学校的过往发展过程,然而其本质则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为学校发展规划提供经验和教训。校史馆是总结学校发展历史得失的重要场所,以其多元化的资源助力学校发展。

三、中小学校史馆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

致力于学校特色文化、教师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校史馆,不能局限于场馆内部活动育人,更要立足于学校发展实际探索多元化育人路径。

1.活化场馆资源,注重学生体验

中小学校史馆理应面向学生独特的学习履历,关注学生体验到的价值,让校史馆的资源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成长资源。学生是校史馆育人价值实现的重要主体,应当重视场馆资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以教育视角进行中小学校史馆内部展品设计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校史馆内部展品及活动设计应当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使其在参与中实现意义增值。首先,中小学校史馆建设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当下正在经历的学校生活,即学校活动的开展是否与学生成长紧密衔接。其次,面向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意味着超越平面的文字性课程记录,超越对于文本材料的简单描述,走向学生个体对于学校文化的深度理解和认知,关注学校生活之于学生的深层体验,并将其呈现在校史馆内。校史馆之于学生深层体验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其细节设计上,同时应当体现在其对于整体学校活动设计的关注上,将学生在本校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活动履历收藏并记录于其中。

2.明确任务导向,拓展发展资源

“发展资源是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形成与完善具有促进作用的存在”[6]。发展资源仅仅意味着事物所具有的发展可能性,而不等同于事物本身的实际发展。校史馆内部的活动,首先应准确定位活动目标与形式,并基于此思考活动的展开方式和任务导向,以多元任务促进学生的素养形成。例如,可以学校的作业变迁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索学校历史上的作业本类型、作业的主要形式,采访身边的校友了解学校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作业的不同内容和形式发展。中小学校史馆育人价值的实现,应当激活教师的课程资源观,促使教师将校史馆作为课程或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源泉,鼓励教师挖掘校史馆内部多样化陈列物的育人价值。一方面,从学校层面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唤醒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增强校史馆管理人员与学科教师在育人层面的对接,使校史馆资源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鼓励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将校史馆纳入其中,有助于教师资源观的优化及学校课程建设。面对校史馆内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并非要求教师挖掘每一项陈列物所具有的课程价值,而是指教师依据实际课程实施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发挥校史馆最大化的课程价值。以任務为导向,明确发展目标,使资源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与个体经验相遇,生成全新的经验或意义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3.优化内部陈设,实现育人价值

“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在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育人价值不言而喻”[7]。校史馆的育人功能体现在通过学校记忆对处于其中的人进行陶冶。教育记忆史视角下的校史馆,要求超越场馆的实体性存在而生成多元化与个性化记忆。校史馆内部的陈列物是学校的记忆,更是留存在个体脑海中的独特记忆。校史馆不是孤立存在的,理应为学校整体建设提供多样的资源支持和空间支持,尤其是为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育人价值的达成需要对校史馆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厘清校史馆存在的根本价值以及与学校主体发展之间的联系。内部陈设的优化,一方面体现为馆内藏品与展品的筛选。对于内容的筛选,应当基于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与基本方向,基于校史馆自身的内容定位,制定合理的尺度和标准对于进入场馆的资料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则是内部陈设的格局,即整体空间布置、物品的摆放顺序、基本参观顺序等的制定,关注空间的宜人性与亲人性。尤其是校史馆内部年代较为久远的藏品,可在简介时与当下生活相联系,体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一脉相承,使学生理解学校文化的传承之意义。定期更新展品,设置不同的主题以统合素材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大伟,周洪宇.教育记忆史: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J].现代大学教育,2018(01).

[2] 王乐,涂艳国.场馆教育引论[J].教育研究,2015,36(04).

[3] 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3(03).

[5] 谢利民.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8(02).

[6] 陈佑清.课程即发展资源——对课程本质理解的一个新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

[7] 马建堂.校史文化建设中档案的价值及开发利用[J].教学与管理,2018(15).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