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属于偏理性学科。高中地理采用问题法教学可以充分发挥问题教学的导向性,通过引导和逐步设问的方式引入地理课堂的内容,帮助学生对地理内容进行质疑、思考和评判,提升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因此研究高中地理问题法教学的实施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教学法;实施策略
一、 前言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问题法教学,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沟通、交流平台,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二、 提前做好备课,设置导教问题
高中地理问题法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置必须要注重课堂的备课,在备课阶段充分考虑高中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水平,在问题设置方面注重难易安排,避免问题难度过高学生学习和理解困难,也需要注意问题难度过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导教问题的设置必须要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设置,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学习的情景当中。
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程为例,在备课阶段教师设置导教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规律,做好导教问题的选择,从学生学习背景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并没有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也无法将大气运动与冷热不均联系起来,因此问题设置不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进行导入;从学生日常生活来看,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中的现象学生是比较常见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风,农业生产中的大棚等都是具体的实例。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设置《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读问题时,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进行问题选择,如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风是如何形成的?”风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以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尝试用已有知识进行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融入课堂内容学习当中。总之,课程导学必须要注重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知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问题的解决快速融入课程内容当中,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做好问题冲突,引导学生质疑
高中地理问题法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问题的设置应注重问题的引导性,应积极利用问题产生知识之间的冲突,推动学生继续地向前学习,每一个问题设置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在问题选择方面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地理课堂内容学习当中,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课程为例,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主要表现为风海流,就是在风的影响下,海洋的表层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地大规模流动,这种风海流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简单,而且也可以通过已经学习过的大气环流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很快就掌握其中的规律,补偿流也容易理解,可以根据学习过程的大气环流来理解风海流和补偿流。此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提问学生,“直布罗陀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尽管这里冬、夏的风向不同,但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的流向却是从西向东流,所以轮船从大西洋驶往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总能是顺水航行”,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产生新旧知识的冲突,进而引入密度流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到密度流的海水运动的规律的过程,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密度流的认识。总之,课程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而来,注重问题由浅入深的原则,问题要有引导性,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思想融入其中,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进行推理,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内容的理解。
四、 加强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攻坚克难,这也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难点,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能力进行引导,其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教师应注重问题法实施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交流与实践,通过交流发挥同伴效应,在群体中形成头脑风暴,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常见的天气系统》为例,天气系统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了解冷气团和暖气团的特征、对天气的影响和过境前、中、后的天气变化即可,但从实际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尽管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表格教学、实例讲解等多种方法,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教师在这一章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教学问题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交流意识,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冷气团和暖气团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按照气团特征、对天气的影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是晴朗还是其他进行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并完善出表格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以问题引导的方式了解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學习的实际情况,提升学生对地理内容的理解和感知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融入地理知识学习当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小组学习的知识点要精挑细选,一般以总结类、概括类知识为主,对于过于抽象的知识点应采用小组学习和教师辅助的方式进行,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
五、 做好问题评判,给予学生方向
高中地理问题法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给予学生问题回答情况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的情况和学习成果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引导。问题评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中地理问题法教学实施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问题的评判工作。
以《山地的形成》课程教学为例,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根据图示等内容进行判断,学习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判,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如涉及褶皱山知识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列举一些图片,让学生来判断哪些属于背斜,哪些属于向斜时,学生回答的问题容易出现背斜就是山岭,向斜就是山谷的惯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这种思想进行评判,既要肯定在一般规律下背斜山岭、向斜山谷是正常的地形形态,但是在具体实践和例题中还是需要根据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和地貌景观来综合判断,因为背斜一般形成山岭,但由于顶部受到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反而变成山谷,而向斜因为受到槽部挤压,不易侵蚀,两侧被侵蚀最后反而成为山岭,通过评判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地质构造和褶皱山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评判对学生课堂学习非常重要,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陷入惯性思维的认识,认为自己判断的是正确的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评判,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找准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薄弱点,做好合理引导。
六、 注重巩固提高,布置层次作业
高中地理问题法教学实施过程中,问题法的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中教学,而是要在课堂前、课堂后进行融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这也是问题法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地理课堂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视频资料和预习内容,通常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帮助学生快速将基础知识点进行串联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而且在课前预习资料中,教师也可以预留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主动探寻,让有能力的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课堂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后作业供学生巩固和联系,作业的布置需要坚持层次性的发展目标,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知识程度、心智水平而设置,不能脱离教材的大纲要求,要符合学生巩固提高的需要。如每一个章节学习以后都有一个问题的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根据问题探究进行分析,以《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的问题探究为例,在问题设置方面应鼓励学生从本节课的内容入手进行综合分析,既要考虑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内容,也要考虑冷热不均产生的问题和市区气温高产生的局部小气候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究,整合学生知识内容,提升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而不是单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七、 总结
高中地理问题法在教学中的实施,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在备课阶段设置导教问题,立足学生角度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思考,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通过评判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提升學生的学习信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问题法的价值和教学优势,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武强.高中地理劳动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实践——以无锡赏石园讲解员职业角色体验为例[J].地理教学,2019(20):57-58+14.
[2]邓海林.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91-192.
[3]李辰丝.基于问题情境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究与思考——以“水循环”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9(30):115-116.
[4]陈礼,余红宇.基于课堂观察的高中地理课例研究与分析——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为例[J].地理教学,2019(18):30-32.
[5]周乐双.基于真实情境的地理教学实践与反思——以人教版“常见天气系统”一节为例[J].地理教学,2019(18):39-41.
[6]胡茂永.彰显核心素养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简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7):14-17.
作者简介:
黄秀枝,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