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重晖 汤燕飞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民生焦点。杭州市按照“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民主理念,围绕“能改尽改、愿改就改”目标,通过政策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破解和缓解了民意统一、资金筹措、项目审批、组织实施等方面的难题,稳步有序推进加装电梯工作。截至2019年底,杭州市累计共有809处加装电梯项目完工,9000余住户享受到加装电梯带来的便捷。
随着加装电梯工作的持续推进,加梯工作进入了“深水区”,实施难度日趋增大;此外,全市4层以上无电梯住宅中,主城区具备加梯条件的约有1.4万个单元楼道,加梯工作潜在空间依然很大。
发挥社区主导作用,提升服务水平
民生工程、实事项目,如果不依靠民主,难免“事倍功半”“扰民伤财”。
杭州市通过探索实践,加梯工作已形成了“业主主体、社区主导、政府引导、各方支持”的原则。要坚定坚持这一“十六字”工作原则,坚持“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机制,以民主的制度、程序、方法、手段和力量来解决民生难题,既服从多数,又关注少数,通过深入协商,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
要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各类自治组织的服务协商作用、人大代表联络站等平台的沟通协调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由楼道自管会、社区自治联盟会、街道联合会和志愿者队伍等组成的“三会一队”基层自治体系,积极引入人民调解参与化解加梯基层矛盾纠纷,进而形成“社区牵头搭台、各方参与协调、居民共商共议”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特别是要以一个“好书记”“好班子”来带动各方面自治力量作用的发挥,社区干部既要做到“真商量”,也要“真用心”,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做工作。
要积极探索引进第三方服务模式,第三方机构主要开展政策咨询、现场勘查、初步设计、规划初审、专家图审论证、安全评估等综合服务;积极探索区域整体招标等模式,引进有技术、有经验的加装电梯施工总承包单位,保障工程建设质量,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探索建立对实施主体的检查评估机制,强化加梯事中检查、事后評估与监管,不断优化实施主体推选名录。
统筹结合、完善法规、强化监督
进一步做好统筹结合。处理好“条”与“块”、“建”与“管”的关系,既要统筹协调好加梯工作涉及各个单位、各方力量、各项措施的有机整合,也要统筹兼顾好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特别是要结合《杭州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四年行动计划(2019—2022年)》,以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为统领,整合多个职能部门的单项工程,统筹实施消防安防改善、加装电梯等项目,一揽子解决老旧小区面临的难题。对于各种原因尚未实施加梯项目的小区,也应根据现场条件预留增设电梯所面的场地、管线接口及电力容量,实现“综合改一次”目标。
完善联合审查法规支撑。《杭州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本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简化、便民、高效的原则,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办理相关手续。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市政府应当总结杭州市的创新实践,出台相关规章,推动审批程序更加合法合规,为加梯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支撑。
强化质量安全监督。在落实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守牢质量和安全这两道底线,打造让老百姓放心、满意的精品工程,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打造电梯加装“产业链”
进一步探索后续维管方式。市和区、县(市)两级加梯办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既要积极鼓励引导业主通过电梯广告收入、电梯综合保险等多种方式来解决后续维管问题;也应加快推出一批优质物业服务公司、专业维保单位、电梯保险机构的名录供业主比选,并通过实行评估考核机制,使名录不断优化。同时,及时总结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用于加装电梯全生命周期综合保险试点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制度,扩大覆盖面。
进一步推陈出新工程技术手段。积极鼓励、引导相关企业在电梯研发与设计上继续推陈出新,加大推广运用力度,为加梯工作加快推进提供技术支撑;针对老旧小区情况复杂的实际,建立相应的更加完善的技术论证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确保质量可靠、隐患清零。
进一步培育发展加梯产业。鼓励更多的企业、机构参与到杭州市加装电梯的工作中来,在设计、施工、维保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方案,把电梯加装的“杭州标准”“杭州方案”推向全省、全国,打造完备的“产业链”,实现加装电梯的产业化发展。
进一步总结推广加梯经验。一方面要固化成功做法,另一方面要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综合利用报刊、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加大对典型案例、成功经验的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作者单位: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