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湧
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时强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从率先探索到创造经验,一直以来,杭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共享、融合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坚守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着力打造闻名世界、引领时代、最忆江南的“湿地水城”,努力建设“三生融合”的宜居城市。绿色生态,如今成为了杭州极具魅力的标签,66.84%的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之首,是省会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家住蒋村花园兴达苑的费建国是当年西溪湿地综保工程搬迁的村民,周末,他最喜欢带着孙子去西溪湿地公园内的費家塘生态保护区转悠,和他说老底子的渔民生活,还有他的童年记忆。“早先,这里全是鱼塘,杭州城里大部分的活鱼都这里送的,不过后来要追求经济效益,家家户户都开始养猪,水质就越来越差了,还有围塘修路等对河道破坏也比较严重。” 费建国说。
为了更好地保护“杭城之肾”,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外迁农居、恢复湿地生态、挖掘历史遗留等一系列举措,使得西溪湿地迎来了新生。据统计,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外迁了4000多户农户,搬迁160多家企事业单位,拆除建筑100多万平方米。
2005年5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发来贺信,他指出: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对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具有积极作用。杭州应该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进一步做好西溪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工作,把西溪变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靓。当年8月,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
为了严格落实保护优先的原则,2011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全国首部也是唯一一部针对单一湿地公园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对西溪湿地从保护到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2012年,杭州成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面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确保生态空间不受生产生活空间的破坏,守住生态基底。
如今,西溪湿地内设有7个高科技科研和监测系统,连续10年实施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湿地维管束植物新增475种,现为696种;昆虫增加390种,现为867种;鸟类增加了102种,现为181种;水质也从劣Ⅴ类改善稳定在Ⅱ类标准。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知名度、美誉度的不断提升,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入园游客和经营收入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自开园以来,累计入园游客5000余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0多亿元。西溪在湿地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出了一个最大“公约数”,开创了中国湿地保护和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
西溪是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的一个样本,近年来,杭州持续深化“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推进“八项清零”行动,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市区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7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9年37.7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由2013年59.9%上升至2019年78.6%。先后完成黑臭河垃圾河治理277条,水环境功能达标率由2013年87.2%上升至2019年98.1%,连续3年获得浙江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大力实施三改一拆、城中村改造、美化家园等环境治理项目,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注重民生导向,营造全民共享的绿色空间
生态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和人民生活、城市发展休戚相关。在吴山做玉石生意的李先生是老杭州人,习惯每天清晨去西湖边“荡”一圈再去开店。他说最喜欢看湖边的松鼠,看着游人和萌萌的松鼠亲密互动,有时候能站上半天,他很享受这样的寻常惬意。
2002年开始,杭州打开了西湖景区的大门,打通了一个个景点的围栏,把西湖变成了24小时免费开放的环湖大公园,成为国内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旅游风景区。由此,西湖在杭州人眼里从景区变成了自家的“院子”和招待朋友的“客厅”。目前,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的西湖景区共有各类景点约130处,免费开放的景点数约占总数的85%,其中仅有的17处收费景点,主要为灵隐寺、飞来峰、岳飞墓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动物园、植物园等珍稀动植物保护单位。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翁文杰说:“西湖免费的思路,跳出了固有的美化-增收-美化的模式,树立了大旅游观念,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显著提升了杭州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他表示,景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的要求和期望,努力提升景区人性化、数字化、国际化水平,确保保护最优、管理最强、研究最深、利用最大、民生最实,以生态、景态、文态、序态的“四美”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有机融合,打造新时代美丽西湖。
让城市融入自然,用西湖的秀丽渲染杭城之底色,湖光山色映衬着市民游客满满的幸福,也许这就是杭州最普惠的民生福利。不仅是西湖,杭州按照“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拥水枕河、人水相亲”的理念,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全面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提升三江两岸生态人文景观,全面启动湘湖和三江汇流未来城市实践区建设,着力打造“湿地水城”,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相融的城市发展之路。
发展绿色经济,打造“三生融合”的宜居城市
从西湖到西溪,生态环境的意义远不止增长的经济收益和共享的绿色空间,它更是城市发展、业态转型、有机更新的触发器。
西溪生态的改变,带来了旅游收入的增长、当地居民的就业和增收,同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创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如今的西溪已不仅仅是一个公园和一个景点,它早已悄然融入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西溪周边,一条条美丽绿道纵横交织,一个个美丽家苑、高端商品楼点缀其间,一座座文创产业园、高级写字楼鳞次栉比……越来越完善的产业楼宇、商业配套、公共设施等,让这里变得越来越宜居。
在杭州这座生态之都,“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还有很多很多。西湖周边梅家坞、龙井村等以龙井茶为特色的农家茶楼、农家餐饮,满觉陇、四眼井的精品民宿、创意空间等业态的兴起;白马湖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一流生态环境引一流人才、办一流文创产业,中国网络作家村在这里落户,动漫影视产业在这里兴起,特色“农居SOHO”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文化创业人才,生态保护、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城市化在此形成了良性互动;随着运河综保和全市水生态环境治理的开展,运河边曾经高污染的工业基地,已化身为历史街区、艺创小镇、休闲美食街,旅游、文创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在两岸不断涌现,成为推动运河沿岸百姓生产生活、杭州生态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杭州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资源和“三生融合”的城市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美丽杭州、宜居城市建设最亮丽的底色。或许,这就是杭州连续13年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