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湿地水城” 绘就新时代美丽杭州的“水墨画卷”

2020-07-14 18:23汪潇瑶
杭州 2020年11期
关键词:合璧水城相融

汪潇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至善,在于它的包容、它的广博,在于它泽被万物的普惠。自古至今,杭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水是杭州最鲜明的特征。这座东海之滨的江南水乡,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导”,拥有长度近一万公里的河流、面积超十万公顷的湿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西溪、“万艘龙舸绿丝间”的大运河、“碧水画中游”的千岛湖、“水比山清画不如”的富春江、“十万军声半夜潮”的钱江潮,奠定了杭州“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的城市格局,形成了杭州“真山真水园中城”的特色风貌。

曾经有国际著名景观设计专家感叹:“很多人是从中国水墨画知道中国的。到了杭州才体会到,中国水墨画是怎么来的。”在繁华与山野之间,水调剂着城市发展和自然禀赋,成就着美的和谐,是美丽杭州最独特的标识。遍布杭州的河流和湿地,既为自然生物特别是珍稀动植物提供了生命栖息地,又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旅游地和心灵栖息地,是人民群众共享美好生活的绿色空间。在这次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推进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按照“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拥江枕河、人水相亲”的理念打造“湿地水城”,加快形成“万顷湿地、万里碧水”的全域大美水系格局,为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增添了“绿色养料”,为更好呈现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人间天堂的别样精彩添墨加彩。

——“山水相融”。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坚守和水的灵动相映成趣,构成了中国古典审美的经典视角和人居环境的最高礼遇。无论是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城中隐逸,还是富春江“十景江山画里看”的富春山居,山水相融的风光,不断给人以美的认知、美的享受。遵循“山水相融”的理念,就是要尊重传统山水格局的自然肌理,突出生态性、人文性和独特性,使山的阳刚与水的阴柔完美融合,一并塑造“湿地水城”的山水本色。

——“湖城合璧”。三面云山、一面城池。自古以来,杭州“湖”与“城”之间自然要素相融、人文互动交织,精巧恢弘的庙宇、亭台和宝塔点缀着山峦和岸堤,文人墨客和艺术大师的吟咏挥毫润色着奇花异木和奇人轶事。遵循“湖城合璧”的理念,就是要赋予西湖、西溪、湘湖、千岛湖等更多的城市人文色彩,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天然湖泊、湿地与城市建筑景观、城市生活方式有机结合,使湖泊与城市相得益彰、交融共生。

——“拥江枕河”。古运河自京赴杭,为沿岸居民带来了鱼米富庶和船橹无休;钱江潮浩浩汤汤,为围垦人民带来了坚忍胆识和创新精神。遵循“拥江枕河”的理念,就是要发挥钱塘江“一江春水穿城过”和大运河“连接古今、贯穿南北、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独特优势,延续好运河的历史文脉,保护好三江汇流区块的生态价值,让城市滨水区域成为创新创业的良地、安居樂业的乐土、未来生活的范例。

——“人水相亲”。“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高境界。遵循“人水相亲”的理念,就是要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则,顺应湖泊、河流和湿地水域的自然特征构筑更多符合现代生活习惯、适于市民群众共享的亲水空间,使“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和“智者乐水”的品性在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中实现良性互动。

美是看得见的生活,看不见的竞争力。千百年来,白居易、苏东坡、杨孟瑛等一代代先贤致力于依水建城,共同孕育了形胜繁华的“三吴都会”,成就了钟灵毓秀的人间天堂。现在,高水平打造“湿地水城”,绘就新时代美丽杭州的“水墨画卷”,打造全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窗口”,是接下历史的接力棒的使命和担当,亦是对世代匠心的守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合璧水城相融
心相融
港珠澳大桥夜览
读写“合璧”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北方须慎重建“水城”
合璧电子:匠心孕育竞争力
合璧,演绎精彩实践活动
水城县委离退局组织全县离休干部健康体检
不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