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美时光——唐风梳饰

2020-07-14 08:24梅玉
美与时代·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情境

摘要:梳子的美已经逐渐被人们所忽略,当不断传承相沿的生活习惯演变成了风俗,而使用梳子是一种习惯,也就成了一种风俗。以梳为美,挖掘和发现梳子曾经留下的那一段美丽的时光,这种体验和发现可概括为:物境、情境、悟境。

关键词:物境;情境;悟境;崇灵随葬;唐人梳风;梳里文明

我们每天都习惯使用着梳子,来梳理自己的头发。在这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梳子的舒适度要求多于梳子的外表、纹饰。以梳为美,挖掘和发现梳子曾经留下的那一段美丽的时光,以下将梳子美的体验和发现分三个方面来释出。这三方面可概括为:物境、情境、悟境。

一、物境:崇灵随葬

据载,在中国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居住的百越部族的祖先,在秦汉时还循山林而居。一天,族中的几位妇女,背着小孩子外出劳动,途中突然出现了一群豺狗,挡住了她们前往的路口。豺狗用凶狠的绿幽幽的眼睛盯着她们,放射出一道道凶残的光。霎那间,妇女们吓得一下就没了主意,急忙掏出自己随身携带的木梳,一齐砸向了豺狗。木梳在抛出的一瞬间,发出阵阵的呼啸声,没料到,豺狗害怕这奇怪的呼啸声,结果吓得四处逃窜。这件由木梳化险为夷的奇特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在族里族外都闻名了。从此,作为护身符保护平安的木梳,被妇女们天天插在头上,相沿成习。

梳篦,又称栉,将之细分为梳和篦,将齿疏的称作为梳,齿密的称作为篦,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据常州梳篦博物馆的史料记载,常州梳篦始自晋代,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1973年在常州东郊出土古墓中发现有半圆型木梳,用漆器菊花形图案,长度116毫米,高度52毫米,是东晋末期(公元420年)的木梳,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在常州的梳篦博物馆里看到这个梳子的故事,是后人为了行敬感奉死去亲人之礼,入殓前要给死者梳理须发,之后就将梳子与死者一起埋葬。

到了隋朝,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过,当时运河的两岸整街满巷都是梳篦作坊,固有篦笈巷之称。到了清乾隆时期,常州城中的梳篦制造业盛况空前。《常州赋》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佐证了这一盛况。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高级梳篦,在十月连同龙袍送到紫禁城,作为贡品,这就是“宫梳名篦”的来历。

二、情境:唐人梳风

不断传承相沿的生活习惯便可渐渐演变成为风俗,而使用梳子是一种习惯,也就成了一种风俗。唐代的诗歌文学十分盛行,诗人才子众多,诗风漫漫.沿袭传咏,自是一种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和唐代盛行的梳篦艺术相得益彰,梳子便常常出现于诗中。白居易就有诗云:“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一)梳篦插式

髻,是指绾发盘结于头顶或者脑后,绾发盘结离不开用梳,而且唐代的风习还以绾发饰梳为美。不过,绾发饰梳的风俗并不是从唐朝开始的,《太平广记》卷三二二“袁无忌”条记南朝陈时人袁无忌遇女鬼,“彩衣白妆,头上有花插及象牙梳”。因此可以推知,至少从南朝开始,女子就爱在发髻上插饰梳子。但是,梳饰发髻的普遍流行,大致发生在中国盛唐前后,五代及宋多延续唐风。

唐人发髻梳饰,颇为独特,最具典型的插饰位于头顶发髻正前方发根部和前额发。插饰类型有三:一为一上一下对插两把大梳子;二是将两把大梳子同时向下或同时向上叠插;三是单插一把大梳子。唐人时尚华美绚丽,因而头饰往往不限于梳饰,常与金步摇等其他组合使用,产生争奇斗艳的头饰效果。

唐代所谓的插梳,并非完全指将梳齿插入发间,特别是饰于头顶发髻正前方和前额发的大梳子,结髻以梳的一部分梳篦,并不是插在发间,而是系结固定在发髻上,起到压发、固定发髻或是单纯装饰的作用。插饰梳子的妇女形象资料,在唐代绘画如张萱《捣练图》中的宫中妇女或在头顶前后或在两边发髻都有梳饰,周日方《执扇侍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有留存。

诗人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之六十二:“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诗人元稹的《恨妆成》诗:“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一头梳和满头梳,从诗中看来所说应该是同一个意思。说明组合插梳是唐人所崇尚的。组合插饰,常见的是将前额单梳与两侧左右对插的小梳组合,也有在前额发上对插双梳、四梳,于髻上鬓间再插若干小梳,再则是为了背后也能观梳,所以头顶发髻的后方也插饰梳子,垂髻根部也会插梳,唐人发髻使用小梳多则有用至八件以上的。这大概应如两位詩人诗中所谓的一头梳的样子。

(二)梳篦的纹饰

常州梳篦博物馆中的陈列,有唐代时的实物珍珠梳,有大英博物馆藏花鸟鎏金银梳的图片,以及上网浏览的唐朝出土的瓷俑图片资料等。唐代的梳子多为椭弧背横方形。梳子的高度也有所降低,横幅加宽,随着时光的推后,渐渐半月形的横梳逐步流行。

随着盛唐经济的稳步发展,政治昌明,一片歌舞升平和谐的社会背景下,喜好浪漫享乐生活并且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唐人在梳子的装饰纹样上做了研究,并且有唐诗为证,如温庭筠的《思帝乡》:“回面共人闲语,战篦金凤斜。”诗人李贺的《秦宫》:“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等。诗人所言的金篦,应该是雕刻细致的鸾凤形象的金子制成的小梳子,小梳插于美人髻边,雍容典雅,光影流动,摇曳闪烁,与轻纱呼应,轻盈灵动,美如画卷。

诗人李贺生活在公元790至816年间,而诗人温庭筠则生活在812至870年间,如此推算是在晚唐时期,所以由此可以得出,这个小小的鸾凤金梳篦在唐朝是十分受贵族妇女所喜爱的,而且流行了有百年之久。

除此之外,从常州梳篦博物馆中提供的实物和图片分析,在唐朝,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花鸟,以及人物的题材也出现在了梳篦之上,如从鸾凤、鸳鸯戏莲等表现美好的事物;以喜上眉梢、喜相逢来表现喜庆场景;以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等来表现生活的富足,还有鲤鱼跃龙门、百事如意纹、寿桃双钱纹、松鹤延年纹等纹饰。

陕西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唐朝鸿雁衔枝纹金质梳背,长7.5厘米,高1.8厘米,厚0.16厘米,是用炸珠工艺填金珠为地,留白处框以鸿雁衔枝纹样。可以套用中国画论中常见的两个问题:“乱中见整”“平中求奇”仔细品一下这个唐朝的梳背。

1.“乱中见整”

所谓乱中见整,實际上就是形式美上的多样统一问题,也就是变化与统一问题。我们对一切事物,凡是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总感兴趣。因为这些都是由变化而生,有变化就感兴趣。同时我们对一切事物,凡整齐、严肃、平稳、有秩序,也是有好感的。因为它们之中有统一的因素,便感妥适愉快。所以统一可说是妥适的要领。但变化虽是兴趣的源泉,如果变化超过一定尺度,便感到所谓凌乱、乱糟糟、杂乱无章,绝不能引起我们的美的情趣。

炸金珠是古代金工传统工艺手法之一。将黄金的溶液滴入温水中,就会形成大小不等的金珠,谓之炸珠。观整个梳背,呈现出轴对称的图形,左右金珠图案一致,中间装饰以花朵,而花朵也为左右对称的图案。

2.“平中求奇”

平稳不同于平凡,平凡的东西,总是缺少美感,让人观之无味。但平稳的东西却往往能产生一种柔和的美感,令人忍不住回味。左右对称的图案,往往给人以平稳的感受,但却缺少一股灵动之气。在梳背上,特别点缀两个对称飞翔姿势的鸿雁,诠释了“平中求奇”这一点,打破平静的图案,活泼了发饰。

除此之外,从常州梳篦博物馆中提供的实物和图片分析,在唐朝,有着极其浓厚的生活情趣,除了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花鸟,复杂的人物之类的题材也出现在了梳篦之上,如鸾凤神仙形象等。

三、悟境:梳里文明

西晋文学家傅咸所著《栉赋》有云:“我嘉兹栉,恶乱好理,一发不顺,实以为耻。”古人还常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以发及梳,谈梳理护。梳子,不单单是梳理头发的工具,还代表了文明的征象。梳子有多种材质,例如象牙、金、银、玉、木等。将梳子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形制、用途,传达给人们不同的历史印象、视觉感受、形式语言。穿越到梳子文化十分丰富的唐朝,不乏有白居易那样凄美的爱情故事,才子佳人有关梳子美丽的传说俯拾皆是,而且还有诗人们的哀思缠绵和挥之不去的浪漫情愫。

四、结语

古往今来,多少万千青丝白发穿经于梳齿之间。一把把唐人高绾于发髻间的梳饰,传唱在美丽的诗中,留存在一幅幅绢画中,留存在一尊尊塑像中。以这样的方式将我们民族的记忆驻留,将生活的文化演绎,同时还烙下了时代变迁的印痕和蹉跎年华的身影。在浪漫华丽的唐朝,在历史文化年轮的漫长岁月中,随之萌生着一种潜在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力量。梳篦,穿过青丝的历史还在延续着,默默演绎着梳美时光。

参考文献:

[1]陈绶祥.中国绘画断代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候毅.先秦至唐五代绘画艺术鉴赏[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郑巨欣,陆越.梳理的文明——关于梳篦的历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梅玉,硕士,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编辑:宋国栋

猜你喜欢
情境
给课堂一个“情境” 给教学赢得“高效”
巧设情境 提升课堂效率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以主题情境统领单元复习
蹊跷的洪水——从高考试题的“真情境、真问题”谈起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我是小导游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