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觉进程及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

2020-07-14 10:12邓淦之
文存阅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治理马克思主义社区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斷深入,马克思主义文化在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中国化之后,渐趋成熟,而在经历了多次经济改革之后,一些原有的制度早已不再适应新的现实状态,各个地方都有一些小的问题存在,如社区治理,将逐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应用到社区治理中,解决社区治理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将对此进行说明,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区;治理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场革命发生在俄历的十月,史称十月革命,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此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有了适合自己的革命以及发展思想。当然,一个在别处取得成功的思想如果拿来直接使用,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所以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去改进,以让其适应本国国情,因此,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历程是中国先进分子、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认识旧文化、探索新文化的历史过程,是他们不断思考文化的基本性质并由此把握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历程呈现出一种“辩证否定的思想运动”,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认同轨迹。

(一)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

首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化自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即中国先进分子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分析从“器物”“制度”层面深化到“心理”“价值”层面,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结束于1923年,并以“五四”运动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批判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

(二)苏维埃运动时期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历史阶段是苏维埃运动时期,大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快从新文化运动转向国民革命,无暇再深入思考文化问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工农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苏维埃文化革命和建设,开创中国新文化发展道路。它上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的新文化建设由探索转变为实践之重要拐点,是从‘说到‘做的重要转折,是对‘五四文化传统的开拓性实践,是文化自觉的鲜明标志。

(三)新民主主义理论时期

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的第三个阶段,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理论时期,大约从1935年前后到1952年前后。这个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和命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才能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有学者说:“《新民主主义论》堪称成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它既标志着对苏维埃文化的改弦易辙,也标志着中国革命之‘文化易帜,即从‘苏维埃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最终实现。”

(四)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自觉的第四个历史阶段是从1953年到1976年的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时期。这个时候,毛泽东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强调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破除迷信,破除教条主义,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及其关系,试图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创造中国社会主义文化。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自觉的第五个历史阶段是从1978年到现在,其集中表现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反思和总结了以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经验,纠正了以往过度突出文化的阶级性、政治性、工具性的偏向,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重新确立和突出了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价值性和相对独立性,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要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多年发展史相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统一的高度把握和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目的不外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书写自己的“文化谱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自觉承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系统构建“人民的精神家园”,确立当代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道。

二、细微到社区治理的问题及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应用

从大的方面来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产业链齐全,各个方面都在向好发展,但在一些细微的地方,还是会出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小问题,本文想要讲的就是社区治理相关的一些细微问题。

(一)社区治理目前出现的问题

在国有企业改革之后,遗留了很多问题,原先由企业负责的社区社会事务被交给社区,但由于社区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在应对及处理问题的时候,很难发挥自身的作用,只能去依赖政府解决问题,除了企业办社会外,社区治理问题暴露的比较明显的另一个地方就是新城区的居民自治问题,首先是业主委员会成立比较困难,公民权利意识的缺失,对于政府的过度依赖,这就导致新城区的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十分缓慢,许多新社区甚至无法成立业主委员会。其次,由于以上原因,业主委员会也很难正确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从而有所作为。第三个问题就是物业服务品质低。对于城中老区,物业服务品质低是比较常见的社区治理问题。物业服务态度差,物业服务质量差,不尽责任。

(二)社区治理问题的原因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来说,社区治理角色有冲突,一个社区的和谐发展需要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协同合作,各自发挥好自己的能力,行使自己的权力,履行自己的义务,但现实中的情况不是很妙,时常有业主委员会辞退物业公司,物业公司携款走人的情况发生。再者,社区的建设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目前来看,居民委员会主要是为了弥补企业办社会体制解体后管理真空的需要,而且社区的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这导致他们无法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管理制度,于是又催生了新的问题,社区自治组织不健全。

(三)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社区治理的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概念

将经风历雨的几乎高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入到社区治理中来不失为一种良策,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概念,围绕能力建设,聚合多方人力资源,激发社区治理多方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为社区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这是基层党建能够有效引领社区治理的基本保障。社区治理要做到以居民为本,为居民服务。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探索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方式,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各司其职,出了問题不再互相推诿,把利民政策实实在在得落在居民手中,真真切切做好为居民的服务。坚持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在社区党建、机制建设、平台建设、服务保障、“五在社区”等方面深度着力,建立健全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居民自治、社会协同的社区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坚持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政治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目标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福州市推广军门社区工作法,注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宣传上强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充分调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不同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促进组织优势、服务优势、服务功能最大化,推动治理从社区“自转”走向上下协同,从自我封闭走向开放融合。着眼共建共治共享,积极搭建社区工作、居民诉求和公共服务三大基础性平台,让社区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市民。

4.坚持创新发展

要想建设出一个可以长期和谐发展的社区,就必须坚持转变思路、改革创新。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特别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传统管理方式面临较大挑战。一个优秀社区治理能够取得成效,最重要的是突破工作常规,敢于转变思路、创新理念,通过改革创新,找到多方参与治理主体的利益链接点和平衡点,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工作新局面。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推动形成创新性、常态化的机制做法,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于1848年诞生于西欧,后来列宁将其发展起来,再后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主义,直到如今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如此之多,将其进行社区本土化之后,应用于社区的治理,解决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将人民的生活水平再升高一个水平,就在不久的将来!

参考文献:

[1]乔成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功能、困境与转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7(4):77-81.

[2]任海心.积极探索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05):26-28.

[3]周斌.论城镇化背景下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1):51-58.

作者简介:

邓淦之(1983年—)女,汉族,湖南武冈人,硕士研究生,中共邵阳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

猜你喜欢
治理马克思主义社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