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任务,主要是为了培养初中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让初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更好地为社会所服务。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之下,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培养学生应试能力,而且教学内容十分教条,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价值。本文研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如何渗透活动性课程,以刺激初中学生更好地体会与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增强自身道德素养。
关键词:活动性课程;道德与法治;初中教学
初中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是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初中学生逆反心理最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如果不给予适当干预,初中学生必然在青春期影响之下产生不良思想,很难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继续行走。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有必然价值与作用的。因此,初中教师应从创新角度出发,来思考如何设计活动性课程,让初中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中开展活动性课程的先决条件
(一)教师自身素养提升
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之下,不单单要求学校应关注学生素质教育,更要求教师自身也应从新出发,将自身素养得到全方面提升,以此满足新时期教学需求,更为学生带来榜样作用,让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得以模仿。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自身内涵,借助读书来不断积累学科素养,以在新教学形势下为学生带来不同体验的课堂教学,满足教学创新的基础条件。
(二)营造和谐平等师生关系
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之下,由于教师常常摆着一副严肃面孔,使得学生在课堂之中不敢与教师形成对话,更难以真正提出心中疑虑,使得课堂氛围过于压抑、枯燥。因此,想要开展活动性课程,便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从课堂氛围入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与教师能够在课堂之中像朋友一样开心的交流,这才能够激发学生主体性地位,并切实提升活动性课程教学的真正价值。
(三)活动教学开放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为了能够切实融入活动性课程,便需要在教学开放性入手,让初中学生能够真正在大社会之中开展体验性学习,以此重新产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的认知,并借助生活实例来验证子森所学,构建科学化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自身道德思想品质。
二、活动性课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一)组织道德教育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渗透活动性课程,需要初中教师借助教育实践性活动,用实践来切实磨炼学生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与思维。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道德法治活动,以发挥学校的隐性教育力量,推动学生进行道德品质锻炼。
比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每个学期组织“班级劳动周”,通过劳动锻炼,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与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进行道德主题教育宣传活动,选取优秀榜样作为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倡导以榜样的形象展开道德教育,并评选道德标兵。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学生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行为,加强生活管理,进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意识,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参与体验型活动教学
从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入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情况思考,如何在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体会成功与失败,并敢于在失败之下勇敢调整,以提升初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并彰显活动性课程的价值。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便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活动性课程,将理论性内容转化为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之中感受理论知识的乐趣所在,并对道德与法治内涵产生深刻理解,促进自身思想与行为的科学化进步。
比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讲解“家的意味”内容时,教师便组织学生开展与父母角色互换的参与体验活动,以“今天,我来当爸爸(妈妈)”为主题。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体验中,让学生切身感受父母为家庭的默默付出以及来自家庭的温暖,从而促使学生想到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对“尽孝在当下、尽孝在眼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春运”为环境背景,创设情境表演剧,将春运中涌动的人群呈现在学生眼前,在一幅幅喜悅、期盼、焦急的神情中去感受中国人对于过年团圆的重视感,进而对传统中华文化中的家庭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渗透活动性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的提升需求,也是为了适应新课改素质环境下对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创新要求,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之中,增强学生道德思想与素养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刘新初.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2016(12).
[2]任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道德情感教育研究[D].2016(6).
[3]陈徐明.开辟新路,深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J].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