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体会

2020-07-14 08:44陈金荣
天津教育·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学体会应用题小学数学

陈金荣

【摘  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后续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应积极创新应用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体会

小学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初始点,其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还较为薄弱,知识储备含量也相对较少,再加上数学知识难度逐渐增大,学习应用题存在一定难度。因而数学教师需结合应用题教学要点,从多方面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以下现状:首先教材例题没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研究结果指出,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收录的应用题和学生现实生活缺乏紧密联系,无论是题目本身还是解题过程都难以看到现实生活。尤其数学语言较为晦涩难懂,这种情况无疑不利于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和质量。再加上大部分数学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没有紧跟教育发展趋势,以至于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应用题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学形式落后。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技能。虽然大部分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中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开展教学,但部分数学教师依旧运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加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巧借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自然需要发挥自身优势作用,从多方面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该学科课程标准也指出,开展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题是学生学习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关键,也被学生和教师视为学习和教学的难题。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问题所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需要充分明确题意,该步骤也是解题的基础。无论哪种应用题类型都有语言陈述,学生需明白未知和已知条件,并结合现有条件才能解题,梳理解题步骤时更要明白整个题目含义,认真分析已知信息,提高解题效率。之后在此基础上制定解题计划,该步骤是应用题教学的核心所在。當学生明白题目大意后,就要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从现有条件中找到未知量和已知量,通过分析二者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如果在分析题意时无法找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直接关系时,就可尝试从其他方面切入,避免学生陷入解题困境。

以计算铁环相连长度问题为例,运用CamtasiaStudio8录制相关微课程就能制作成视频资源,具体如下:1.画面主题、资源来源、制作人,教师讲述画面文字,之后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2.画面显示例题,教师为学生读题。3.教师为学生分析题意并提出关键性问题“重叠部分有多长?”后再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4.画面显示运用图解法表示重叠情况,并作出文字解说,引导学生计算重叠部分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由于每节课只能为学生讲解单个知识点,运用微课资源开展辅助教学时必须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点重点程度和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微课视频播放顺序,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巩固基础知识,注重算理教学

应用题题型复杂且类型多,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依旧运用传统解题思路,则无法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需要教师从多方面优化应用题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分析行程问题应用题时,小学数学行程问题有着多种类型,正是这一动态变化决定该知识点教学有着较强的趣味性。行程问题的核心即路程、时间、速度三要素。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明确三要素概念知识,并灵活运用三者之间的等量关系。当小学生步入中高年级后,虽然已初步认识时间、速度、路程三要素,然而较易出现遗忘情况或记忆模糊现象,因而数学教师在讲授行程问题之前,应以学生已有生活感知和知识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巩固路程、速度、时间等知识概念以及关系,当学生明确路程和速度之间的区别后就会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那么在学习新知识时会下意识地和脑海中已有经验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以下题目为例:“李老师每日都要骑自行车上班,已知自信车速度每小时为15千米,李老师从家中骑到距离3千米远的学校,需要花费多少小时?”还有以下题目:“小红家距离学校[15]千米,她以每小时 [63]千米的速度步行到学校,请问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抵达学校?”上述两个例题属于典型的问题解决类型,其中路程都比速度小,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在解题中都惯性地运用大数除小数等于时间就可得到答案,因而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巩固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以及关系,并明确路程和速度之间的区别,再运用算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解决更为复杂的行程问题打下良好基础。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可运用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紧贴现实生活,提高应用能力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即让学生具备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和内容为教学题材,并在此基础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完乘法估算知识后,数学教师提出以下题目:“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学校想在这个节日为每个小朋友送一个铅笔文具盒,请问需要准备多少个铅笔文具盒?” 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个班级人数,即学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4个班级,学生人数在40~50之间。教师:“请大家帮学校估算一下需要多少个铅笔盒?”学生立即拿出草稿本计算。之后教师询问有无学生计算出结果,并没有学生响应。教师疑惑为何这么长时间还没有计算出来?学生:“班级太多了且每个班级人数不同,有一定的估算难度。”教师:“大家可以先观察每个班级的人数,思考有无简单方法计算出准确得数?”学生:“每个班级人数在40~50之间,是否可以将每个班级人数看成50后再计算。”教师:“为何要看做50人,不能看作其他数字吗?”学生:“看作50人更容易计算,多看一些也能充足地准备铅笔文具盒,如果看作45或以上数字,那么有可能出现得数较小和用品不够发的情况,因而还是看多一些才够保险。”教师:“人数看作50后就能计算吗?”学生:“每个班级50人,每个年级4个班就有近200人,全校一共6个年级,那么就有1200人,因而需要准备1200个铅笔文具盒。”从上述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以分数应用题为例,数学教师可提前准备好一个梨子,正式上课前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大家在家时,妈妈都会准备哪些水果呀?”学生纷纷回答:“香蕉、西瓜、桃子、苹果……”此时教师引入应用题:“有一位妈妈给孩子买了4个梨子,但孩子晚上放学后,妈妈就拿出两个梨给孩子,问妈妈还有几个梨?”学生:“4个分掉2个就还有2个。”教师继续追问:“如果运用分数表示,是不是为4/2呢?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可顺势引入分数知识概念,之后再拿出一个梨并用刀子切开,拿起一半梨询问学生:“那剩下的这个是什么呢?”学生:“一半梨子。”最后数学教师归纳总结分数知识,并为学生说明一半梨子就是整个梨子的1/2。上述整个教学过程均以问题诱导式开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解题兴趣。

三、结语

总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在于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水平。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小学生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应用题的困难,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极主动地思考所学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华锦.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7(43).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教学体会应用题小学数学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关于职业教育的一点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改革体会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高职“生物药物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