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教育课程的开发、实践与思考

2020-07-14 08:46蔡佩娴
神州·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学博物馆

蔡佩娴

摘要: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精彩纷呈的教育活动吸引了大量未成年人纷纷走进博物馆,运用参观、聆听、品尝、扮演、设计、手工制作等参与体验方式多方面了解相关的主题内容。这类相对独立的教育活动虽参与度高,但缺乏体系,缺少深度,整体教育目标不明确,存在知识碎片化问题。博物馆社会教育要根深叶茂,其教育功能不应停留在“体验”上。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浅谈东莞市博物馆基于教育学视角开发的教育课程,通过实践与思考,提出提高博物馆学习质量的方法,改进和创新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学;教育课程;馆校共建

博物馆被誉为立体式的“百科全书”,一百多年来,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博物馆已经成为了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之一,它的教育职能,对社会各界群体,尤其是未成年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东莞市博物馆一直不遗余力做好社会教育工作,坚持“引导思考、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运用新课改教学模式,开发融知识、趣味、体验于一体的博物馆教育课程。

一、课程开发

关于博物馆教育课程的认识,不同教育人员有不同看法。本文阐述的教育课程主要是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地方历史文化、馆藏资源为开发内容,以博物馆、学校为主要开展阵地的课程。

(一)开发原则

博物馆教育具有综合性、社会性、直观性、独特性及娱乐性的特点,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该把握博物馆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一、课程开发要符合开放性原则,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二、针对性原则。童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做支持。[2]根据教育对象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进行课程开发,避免“陵节而施”,做到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以保证课程效果。三、经济性原则。东莞市博物馆属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教育经费、教育人员有限的情况下,须把握好开支、空间、研究学习的经济性,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四、创新性原则。当下博物馆的教育重点是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3]创新包括内容创新、授课方法创新、实践形式创新,避免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经过设计的博物馆课程与传统课堂相比更有趣味与活力,可以带给学习者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充分调动各种感观,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开发途径

博物馆的资源丰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文物本身都是课程的材料。教育人员要独自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里迅速找到准确的教育材料,并通过研究、总结、升华为公众喜欢、专家认可、严谨科学、可行性大的博物馆专业教育课程实属不易。因此我们提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一、内部合作:博物馆教育人员间合作、博物馆教育部门与研究部门/策展人合作。二、馆校共建:博物馆与教育局、学校合作,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合作。在学校教育里,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未正式纳入教育资源范畴,素质教育观并没有被充分践行。通过馆校合作,有效提高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推进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文化圈”交流合作:博物馆间联合开发,如与研究实力强大的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发“宫廷里的遂心‘如意”“布艺堆绣 巧防瓷瓶”教育课程,提升自身课程开发能力。与民间文化机构合作,受大众欢迎的文化机构为博物馆连接新观众,帮助博物馆“涨粉”。与其他公司合作,如信息科技公司,借助其信息技术制作教学动画视频,活化教学内容。

(三)基本步骤

著名的教育学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效果。将泰勒课程设计模式应用到博物馆教育课程中,以下“探寻古代东莞”教育项目为例展开阐述。

第一步,设定总教育目标。东莞在5000年的文明史里创造出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探寻古代东莞”以“传承与保护乡土文明”為宗旨,以“活化文物,贴近生活”为目标,致力增强中小学生对古东莞文明的参与感,培育乡土情感,涵养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精神。

第二步,确定单个课程主题,做好课程开发的可行性评估。单个课程主题、内容由馆藏资源决定,通过查找、收集相关研究成果、文献、文物资料,总结、提炼课程知识点,选择教学模式,着手编写教育方案。

第三步,定下三维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编写教案。

第四步,组织学习经验。准备教案、虚拟教具(PPT课件、视频)、实物教具(陶瓷、衣服、活动作品等)

第五步,评价教育效果。内部评估(试讲)→优化→观众评价(调查法)→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二、课程实践

实践出真知,除在场馆开展常规的教育课程,教育人员主动出击,将“请进来”“走进去”的老办法走出新脚步。“请进来”以场馆为阵地,打造“知行有教”教育平台,制定课程“大餐”,与市内广大中小学相约“周五共建日”开启“历史文化之旅”。这种定期定量的输入方式,有效解决场馆有限、人员有限、条件有限的问题。“走出去”一是配合共建学校课程安排,见缝插针式进入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程。二是培养志愿者成为主力军,赴社区、老年大学开展艺术文化类教育活动。在课程实践中不管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灵活性原则与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原则始终贯穿其中。

(一)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指根据教育对象年龄特点灵活调整课程结构,博物馆里的教育对象年龄跨度极大,为了让课程效果达到最大化,博物馆的教育课程必须具有灵活性,基于学习者年龄特点调整课程结构。上文已提及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对象有着不同的特点及认知水平,遵循他们的认知特点,调整教学课程的“含金量”与“多巴胺”比例。本文把“含金量”定义为知识量,“多巴胺”为互动参与强弱程度。(见图1)

猜你喜欢
教育学博物馆
How does dialogic reading works for the children who have the literacy difficult
博物馆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试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传统
教育学信条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
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