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佩娴
摘要: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精彩纷呈的教育活动吸引了大量未成年人纷纷走进博物馆,运用参观、聆听、品尝、扮演、设计、手工制作等参与体验方式多方面了解相关的主题内容。这类相对独立的教育活动虽参与度高,但缺乏体系,缺少深度,整体教育目标不明确,存在知识碎片化问题。博物馆社会教育要根深叶茂,其教育功能不应停留在“体验”上。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浅谈东莞市博物馆基于教育学视角开发的教育课程,通过实践与思考,提出提高博物馆学习质量的方法,改进和创新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学;教育课程;馆校共建
博物馆被誉为立体式的“百科全书”,一百多年来,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博物馆已经成为了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之一,它的教育职能,对社会各界群体,尤其是未成年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东莞市博物馆一直不遗余力做好社会教育工作,坚持“引导思考、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运用新课改教学模式,开发融知识、趣味、体验于一体的博物馆教育课程。
一、课程开发
关于博物馆教育课程的认识,不同教育人员有不同看法。本文阐述的教育课程主要是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地方历史文化、馆藏资源为开发内容,以博物馆、学校为主要开展阵地的课程。
(一)开发原则
博物馆教育具有综合性、社会性、直观性、独特性及娱乐性的特点,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该把握博物馆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一、课程开发要符合开放性原则,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二、针对性原则。童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做支持。[2]根据教育对象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进行课程开发,避免“陵节而施”,做到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以保证课程效果。三、经济性原则。东莞市博物馆属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教育经费、教育人员有限的情况下,须把握好开支、空间、研究学习的经济性,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四、创新性原则。当下博物馆的教育重点是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3]创新包括内容创新、授课方法创新、实践形式创新,避免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经过设计的博物馆课程与传统课堂相比更有趣味与活力,可以带给学习者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充分调动各种感观,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开发途径
博物馆的资源丰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文物本身都是课程的材料。教育人员要独自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里迅速找到准确的教育材料,并通过研究、总结、升华为公众喜欢、专家认可、严谨科学、可行性大的博物馆专业教育课程实属不易。因此我们提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一、内部合作:博物馆教育人员间合作、博物馆教育部门与研究部门/策展人合作。二、馆校共建:博物馆与教育局、学校合作,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合作。在学校教育里,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未正式纳入教育资源范畴,素质教育观并没有被充分践行。通过馆校合作,有效提高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推进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文化圈”交流合作:博物馆间联合开发,如与研究实力强大的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发“宫廷里的遂心‘如意”“布艺堆绣 巧防瓷瓶”教育课程,提升自身课程开发能力。与民间文化机构合作,受大众欢迎的文化机构为博物馆连接新观众,帮助博物馆“涨粉”。与其他公司合作,如信息科技公司,借助其信息技术制作教学动画视频,活化教学内容。
(三)基本步骤
著名的教育学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效果。将泰勒课程设计模式应用到博物馆教育课程中,以下“探寻古代东莞”教育项目为例展开阐述。
第一步,设定总教育目标。东莞在5000年的文明史里创造出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探寻古代东莞”以“传承与保护乡土文明”為宗旨,以“活化文物,贴近生活”为目标,致力增强中小学生对古东莞文明的参与感,培育乡土情感,涵养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精神。
第二步,确定单个课程主题,做好课程开发的可行性评估。单个课程主题、内容由馆藏资源决定,通过查找、收集相关研究成果、文献、文物资料,总结、提炼课程知识点,选择教学模式,着手编写教育方案。
第三步,定下三维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编写教案。
第四步,组织学习经验。准备教案、虚拟教具(PPT课件、视频)、实物教具(陶瓷、衣服、活动作品等)
第五步,评价教育效果。内部评估(试讲)→优化→观众评价(调查法)→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二、课程实践
实践出真知,除在场馆开展常规的教育课程,教育人员主动出击,将“请进来”“走进去”的老办法走出新脚步。“请进来”以场馆为阵地,打造“知行有教”教育平台,制定课程“大餐”,与市内广大中小学相约“周五共建日”开启“历史文化之旅”。这种定期定量的输入方式,有效解决场馆有限、人员有限、条件有限的问题。“走出去”一是配合共建学校课程安排,见缝插针式进入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程。二是培养志愿者成为主力军,赴社区、老年大学开展艺术文化类教育活动。在课程实践中不管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灵活性原则与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原则始终贯穿其中。
(一)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指根据教育对象年龄特点灵活调整课程结构,博物馆里的教育对象年龄跨度极大,为了让课程效果达到最大化,博物馆的教育课程必须具有灵活性,基于学习者年龄特点调整课程结构。上文已提及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对象有着不同的特点及认知水平,遵循他们的认知特点,调整教学课程的“含金量”与“多巴胺”比例。本文把“含金量”定义为知识量,“多巴胺”为互动参与强弱程度。(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