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
一、整体感知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黎明”是什么时候吗?
生:就是黑夜和白天之间的那段时间。
师:就是说天快亮的时
候,或天刚亮的时候。黎明的时候,一般你都在干什么?
生:(笑)睡觉。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绘本作家尤里·舒利瓦茨的作品,我们一起走进他写的《黎明》,去看一看黎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全文)
师:刚才我们重温了一遍这本图画书,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说说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吗?
生:讲的是一个老人和他的孙子在黎明干了哪些事儿。
师:作者结合老人和孙子做的事,重点是在写什么?
生:其实重点在写黎明,
是送给作者父亲和母亲的书。
师:如你所说,重点是写黎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生:从黑夜到天亮。
二、赏读图文细节
师:它既然是一个从黑夜到天亮的过程,这个过程肯定会有很多变化。到底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先看看这是怎样的夜。
生:静、止。
师:静且止的夜里有什
么?它是怎样的?请你打开书看一看,图文结合,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有老人和他的孙子,
还有青蛙、蝙蝠、鸟。
师:你愿意结合图画来谈谈你的理解吗?
生:我从这幅图看到一切都很模糊,只能看到暗暗的
影子,光线特别暗,什么都看
不清。
师:还有什么?
生:有一棵树,还有山和湖水。
生:还有一些岩石和树
枝、树叶。
师:在书的前半部分,告
诉我们这夜里有山,有岩石,有树叶,有树枝,还有睡着的人们,什么感觉呀?
生:安静得可怕。
师:夜里的时候,一切是那么黑,让人对黑夜产生恐惧。看看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月光。
师:月光皎洁如水,还有在这里静静守候的是——
生:山。
师:山站守在那里,黑黑的,静静的。结合着这幅图和下面的文字,谁愿意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儿很舒服,就算是在这儿睡觉,也会睡得很踏实。没人打扰,静静的,多舒服啊!
生:晚上没有人说话,小动物们也睡着了,有月光照耀,散散步也挺美的。
师:怎样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讀得慢一点。
生:要有感情,让自己身临其境。
师:我们先静下来,想象着自己身处其中,静静地体会这夜晚。谁愿意从头开始读读这一部分,带我们走进这清冷、寂静的夜色中?
生:(读)“静。止。又冷又湿。湖边的一棵树下,老人和他的孙子缩在毛毯里。月光照亮了岩石、树枝和树叶。山站守在那里,黑黑的,静静的。没有一点动静。”
师:没有一点动静——这是一个大跨页。看看,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感觉水面像镜子一样。
师:水平如镜。看到这样的画面,仿佛我们就来到了湖边,来到了山下,这里的一切是凝固的、停止的,时间在这里仿佛都是静止的,这样的黑夜,是一直持续下去的吗?
生:不,接下来有了动静。
师:什么动静?
生:(读)“这时,吹来一阵微风,湖水颤抖了。”
师:结合图画谈谈你的理解,
好吗?
生:之前是水平如镜,这时有了一阵微风,湖水就颤抖了。我觉得这预示着太阳马上就要出来了,所以开始有动静了。
生:水倒映着山,一阵微风吹来,山的影子就模糊了,而且可以从书上看到,背景颜色是从深到浅的。
师:颜色由深到浅,画面由清晰变得模糊、朦胧,都是因为——
生:“这时,吹来一阵微风,湖水颤抖了。”
师:“颤抖”这个词用得多好啊!从哪儿看出来颤抖了?
生:水面上的波纹。
师:能从图画中读出动感来,
真好!本来图画都是静止的,但作者用细节表现了动态,多有意思。还有好多有动感的画面呢,谁有发现?
生:雾气开始缓缓地、懒懒地升起,跟微风一样,雾气也是慢慢地升起来的。
生:皎洁的月光照射在湖面
上,整个画面更亮了。
师:颜色也有了变化,你不光看出了动感,还感受到了细微的色彩的变化,真善于观察!
生:在这张图的右半页,有水的波纹,证明还是有风,色彩也开始变亮了。
师:侧耳倾听,你能听到什么?
生:一只孤零零的蝙蝠在盘
旋,青蛙一只接一只地往水里蹦。
师:青蛙一只接一只往水里
蹦——书上怎么说的?
生:(读)“一只青蛙在跳。又是一只。”
师:作者为什么说“一只……又是一只”?
生:如果直接说一只一只往下跳,就不能突出这个静了。
师:此时此刻,夜晚依旧宁静。观察画面,青蛙在哪里?
生:一只在水里,一只在石头上,画面上有波纹。
师:打开感官去听、去看、去想,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图画的动感、色彩,还有什么?
生:青蛙跳水的声音,咕咚。
生:还有鸟叫声,一只在鸣叫,另一只在回应,图画也变得比较绿了,之前是深蓝色的。
师:一只鸟在画内,另一只在画外,多有意思呀!这里雾气、蝙蝠、青蛙、鸟的动态,预示着什么?
师:当我们了解了他的生平,
猜测了他的写作意图之后,我们再读这本书时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那你们知道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什么吗?
生:《黎明》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的一首古诗《渔翁》,宁静、简单,具有魅力。
四、感受诗意文化
师:请拿出你的学习单,先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渔翁》的意思,然后再想想它和《黎明》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想好了,先在小组内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开始。
(生自主学习交流)
师:谁先来读一读这首《渔翁》?
(生读)
师:正确又流利。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吗?
生:晚上,渔翁靠近西山休息,然后取水,点燃楚地的竹子,雾散之后,太阳出来了,看不见人影,只听见一声划桨声,山水就变成了绿色,回头看天际的水,由中流而下,岩石上云朵相互追逐。
师:“无心”是什么意思?
生:云在玩儿、追逐,就是无忧无虑的意思。
生:这首诗和《黎明》有什么
联系?
生:我发现《渔翁》和这本绘本中的某些细节相同,比如老人和他的孙子相当于渔翁。他们起来之后生起火,相当于“晓汲清湘燃楚竹”。“欸乃一声山水绿”,相当于黎明中的老人和孙子,他们在划船之后,突然间山和湖一片翠绿了。
师:基本上说全了。读到“烟销日出不见人”这句时,我感到很奇怪:人哪里去了?可以结合《黎明》来说说。
生:他们把旧船推下水,去划船了。
师:明明是划船,为什么说不见人啊?
生:可能是雾气有点朦胧,就
看不见人了。
师:那是烟雾还在的时候,但
诗人说“烟销日出”了还不见人。
生:我觉得在雾还没散的时候,他们已经驶得很远了,看不到了。
师:他们到哪儿去了?看图。
生:他们是被绿色淹没了。
师:是啊!他们融入到了湖光山色当中,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这就是“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的生平你们知道吗?
生: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为“韩柳”。柳宗元一生留下诗文作品达600余篇,代表作有《江雪》,还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渔翁》。
师:一句话总结一下,就是柳宗元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你们知道他写《渔翁》是什么时候吗?
生:当时他被贬永州,这首诗是他在永州时写的。
师:这首诗写于他经历了贬
官,经历了坎坷之后。你觉得尤里读到这首诗,获得了什么灵感?
生:是一种心灵相通吧,都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坎坷。
师:都有坎坷的经历,又都向往这样自由、自然、自在的生活。他们在历经了磨难之后,还葆有对自然、对生活、对每一寸时光的热爱,可见,东西方文化很多时候是相通的,美好的事物总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师:我国古代还有一位著名的文人,叫陶渊明,他写的《桃花源记》描繪了一个人人向往的美丽的世外桃源。日本有个著名作家松居直,他就特别喜欢《桃花源记》,他创作了一本图画书叫《桃花源的故事》,我把电子版发给你们,大家可以对比阅读,看看自己会有什么发现和收获。下课!
【教后所思】
尤里·舒利瓦茨的《黎明》是一本诗意图画书,描绘的是山中湖边黎明到来的过程,文辞简约而意蕴丰饶,文字的缄默之处由图画补充完成,读者于无声处读出复杂而丰富的内蕴。
简洁凝练的诗意语言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对于缺乏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儿童来说是不太容易理解的。怎样让学生改变浅尝辄止的阅读现象,真正走进《黎明》的意境中呢?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打开感官,赏读图文细节;知人论世,走进作者内心;互文阅读,感受诗意文化。
首先,我抓住“变化”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他们调动感官,饶有兴趣地观察、发现、体会、想象、朗读,在安静地看、听、感觉中,在浮想联翩中,融入黎明安静而美好的意境中。
当学生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经历,再结合绘本内容推想创作意图,揣摩内容背后的情感,以有情之心读作者倾情之作后,就更容易读懂作者和作品,收获心灵的力量。
《黎明》和《渔翁》主题相通、情感相融、内容相似,将二者进行互文阅读,先提出议题“《渔翁》和《黎明》有什么联系”再进行阅读思辨:《黎明》的作者尤里从《渔翁》中获得了怎样的灵感?这样,感受两个作者内心世界的相通之处,学生就更容易走进诗意文化的美好意境之中。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