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源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传统文化的讨论因为赠语而热烈起来。但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说不出,让大众感受到学习古诗词不只是记记背背那么简单,得能够在适当的真实情境下信手拈来、恰当使用。
中国古代诗人对语言的追求是非常高的,用情特别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三句诗就体现了诗人对语言精准表达的追求。对于语言的外在追求其实是对精致的内部世界的向往。
古诗词无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明珠,怎样把明珠镶嵌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桂冠上,成为我国小学生的显著特征,这是教师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故而要充分考虑古诗词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评价。
一、课程视角:整体安排与系统
规划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课程目标没有单列,而是和儿歌、儿童诗和优秀诗文列在一起。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也有所区別。(见表1)
从总目标的对比来看,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只有“文言文”,而不是“古诗词”或“古诗文”,从这个角度而言,课程总目标对古诗词的关注是放在文言文这个大概念之下的。2011年版课标中增加了“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的要求,这个要求也不是为古诗词单列的,而是对古诗词、儿童诗、文言文、现代文等的总体要求。从这可以看出,古诗词的学习是作为传统文化学习的一个部分整体进行考量的。
第一学段,学习古诗词第一是想象,第二是情感体验,第三是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是我们要重视的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原因。
第二学段,“想象”和“情感”颠倒了位置,“领悟内容”变为“领悟诗文大意”,强调从整体上把握。
第三学段,首先由“诗人的情感”变为“作品的情感”,这个改动,强调了由文字本身来推测诗人情感的重要性。“诗文的声调”变为“语调”也体现了从作品到学习者本身的重心迁移。在2011年版课标中加入了“韵律”,是突出了诗词整体意会的特征。
根据课标的目标设计,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确定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意。这个工具书包括书下的注释和其他的资料。能够凭借资料的引入来理解文化。对文化的理解单凭单独的一首诗是不太容易做到的,一定要有一些资料的印证,学生才能理解诗背后所体现的文化。
2.能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诗情。诗情就是诗中蕴含的情感,主要的路径是想象。一是想象诗词描写的具体情境,二是想象此情境中诗人的情感。
3.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这是硬指标,是学生积累古诗词的最低要求。在前两项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让学生熟读成诵,为诗句运用做准备。
从两版课标的比较来看,古诗词的教学更加倾向于整体理解和把握。课标对古诗词的教学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体现了层级推进的特点。
二、教材编排:整体编排与分类整合
1.整体编排古诗词的内容
统编本教材在每册中都编排了古诗词的内容。
在小学12册的教材内共编排古诗词111首,课文中出现62首,“语文园地”中出现39首,六年级下册最后安排了古诗词诵读10首。除此之外,在教科书中还有6处诗句的引用,分别出现在导语、课后链接、日积月累中。六年级上册安排了一首《七律·长征》,因为七律也是古体诗,虽然是现代人写的,也归在古诗之中。
诗词总量比课标推荐的有明显增加。从教材对古诗文的呈现来看,数量基本固定,按年级成比例增加。精选了名家名作,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历代著名诗人的作品都有选入,占比重较大,兼顾《诗经》、古风等。
古诗词在统编本教材中有三种呈现方式。一是课文,作为课文来呈现的大约占到了一半。二是“语文园地”,除了呈现了一些古诗词以外,还有成语、谚语等。三是导语和课后链接,就是在引入和拓展的时候,编者也有意识地使用诗句。
这样的编排,体现了整体编排的特点,遵循时时处处的规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导语到“语文园地”都编排了古诗词学习的内容。“必学”和“选学”的内容交错安排,低年级必学内容少,选学内容多,给学生留有学习空间。高年级必学内容增加,选学内容相对减少。
从统计的111首古诗词来看,古诗词在教科书中的分布坚持了一个“浅近”的原则。从选材的角度而言,写景诗占了很大比重,符合小学生根据具体情境进行想象的特点。
2.古诗词教学内容的分类整合
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同时应该积累古诗词学习的经验,具备学习古诗词的能力,但是一首一首零散地分布,显然不利于学生形成这样的能力。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需要应用整体的概念,对古诗词教学的内容做一个分类整合。“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这样的话,只要能够找到古诗词之间的联系,并根据这些联系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就能有助于学生把握规律,进行学习。
(1)根据主题进行联结构成
整体。
诗是写什么的,或者要表达什么情感的,把相似度高的古诗词放在一起来教。如写春天的,写离别
的……这样的分类方式也是传统古诗词分类的常用形式。
(2)根据作者进行联结构成
整体。
比如,把李白的诗整合在一起。李白在不同的阶段写了不同的诗,反映了他在不同阶段的人生感悟。把这些诗放在一起,就可以从一个时间轴上来看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就能够体会到不能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一首诗,还应该从作者的角度理解。
(3)根据体裁进行联结构成
整体。
古诗词除了押韵这个特征以外,还有其他特征。五言诗和七言诗、绝句和律诗,都是有区别的。根据这个特点可以进行体裁的整合。比如,把五言绝句放在一起,让学生来比较它们的特征,会令学生重视到诗词或文言文的基本表现形式。不能只看到表述的内容,还要看到表现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也更有利于他们理解语言文字。
三、教法选择:整体设计与注重实践
课标明确了语文学科特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也不能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要重视诗句的运用。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这个角度来定位古诗词教学的话,也要定在实践的角度。什么是语文实践呢?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都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方式,学生学习古诗词也要凭借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
从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来看,口头语言形成了大约15万年,而系统的书面语大约4千年。《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此之前,人们其实已经有了口头诗作,然文字无法记录它的曲调。但无论怎样,古诗词是以语言为核心的,语言描述了某种景象、某种情境或者某种情感、某种意义,然后变成了文字。(见图1)
图1
“阅读”“诵读”“背诵”是课标给出的学习诗词的三种方式。教学诗词的时候,首先把文字还原成语言,把诗词读出来、唱出来、念出来、诵出来。还原成语言以后,还要还原成一个个图像,图像再还原成意义。诗句具备什么样的意义,它对诗人的意义是什么,对读者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以语言为核心,图像、文字、意义,能够相互转换。
1.从传统古诗词教学中汲取经验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历代都重视诗的教学。在长期的教学中,也积累了有效的教学经验。
(1)吟诵。
吟诵就是投入情感地读。吟诵在过去的古诗词教学中是一种主要方式。主要就是通过某种腔调把诗词读出来,在诵读的过程中去体会诗词的意蕴。以声传情,移情入境,以达到披文入情,入境为亲的境界。
(2)属对。
背诵不是凭空的,要和作诗结合在一起。小学生是不能够一下子写诗的,除非有限的几个天才诗人。作诗的训练最开始的时候是属对,从一字对,到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韵语读物都是作诗的准备,可以为小学生作诗储备语料和语感。
传统教育里面古诗词教学的短板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造成的后果就是食古不化、望文生义等。所以也有一些文人,虽然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本身在创作方面并没有大的成就,没有把诗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
所以,现在教小学生学习古诗词,首先是读背,其次是理解,再就是要有意识地运用。
2.古诗词整体教学的层级
古诗词教学可以有以下三个层级。
(1)读出画面。
读出画面不是说诗文里有一个什么样的人,写了什么样的景,而是读出立体的时空感。对学生而言,只提取诗文中的信息是不够的。比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学生不能只找到“瀑布”等景物,他应该有一个立体的时空感。先要思考诗人在哪里,是在瀑布的脚下看,还是在对面的山腰里看,还是在山顶看。诗人在哪里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從诗句当中推测出来。诗人的位置确定了,再看诗人是写了某一瞬间,还是一直站在那里看,比如,《独坐敬亭山》中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望洞庭》中的“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是什么时间。明白了时间、地点,再去提取信息,诗人写了什么,学生就会以诗人的视角来理解。如果教师不教的话,学生不太容易能够深入地去理解诗文的内涵,而只能看到诗的表面。
(2)读出情感。
情感就是切己的体验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来。“我现在站在诗人的位置,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看到此情此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现在就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要通过读诗句、朗诵诗句、吟诵诗句来表达情感,体验作者要让读者所体验的情感。
(3)读出节奏。
读出节奏就是读出切实的韵律感。这个规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比如,五言诗、七言诗应该怎样断句,不同的五言诗、七言诗又应该怎样断句,这个规律应该是探究、归纳出来的,而不是把一个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去演绎,更不应该是教师画几条斜线,让学生根据这个斜线或者根据自己的示范去读,那样学生对于语言的探究就非常的浅了。
古诗词整体教学的策略,强调的是整体,这个整体是学生的整体,学生的整体感和他真正的学习古诗词的经验是相联系的。
3.古诗词整体教学示例
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为例,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整体教学的理念,笔者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学习写日记。
2.本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字句含义;
(2)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3)对比探究,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导入):
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主题和学习重点。
1.阅读鉴赏:提取信息,感受诗中的“秋”。
交流预习成果,把诗中字音读准,小组交流,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班内
交流。
在三首诗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读一读,说一说你从哪里读出了秋天的感觉。
《山行》:寒山、霜叶
《赠刘景文》: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夜书所见》:寒声、秋风、促织(秋虫)
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点?(寒冷、美丽)
2.阅读鉴赏:结合注释,理解字句含义。
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年好景君须记”两句,小组内尝试运用注释互相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请同学在班内说一说,看他说得对不对。
谁还能运用其他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提示学生:有些诗句中的字或词不能确定意思,也没有注释来解释,这时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理解。
请同学选择一首诗,试着说一说整首诗讲的什么内容。
3.梳理探究:延伸学习,探索古诗规律。
这几首诗除了内容有相同点,还有什么相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七言绝句的特点,七字、四句、押韵等)
再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第二课时
引入(导入):
用简单的几句话说一说三首诗的内容。
1.梳理探究:对比阅读,初探诗人情感。
小组合作,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三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各不相同的情感。
小组汇报,说明三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并说明在诗中哪里找到了理由。
2.梳理探究:结合资料,再探诗人情感。
下发三段资料,各小组阅读后思考,三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段资料结合文本解读引导学生)
小组汇报,说一说是改变了之前的观点,还是证实了之前的观点,并结合诗句与资料说说理由。
古诗作为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有时候我们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与作者身世等方面的资料,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掌握了这样的阅读古诗的方法,就像是掌握了一把金钥匙,能够打开走向无数中国古典文学瑰宝的大门。
3.表达交流:读写结合,展现诗情画意。
结合诗歌内容与今天讨论的成果,选择这三首诗中最喜欢的一首,将这首诗改编成一段话。
要求:①以诗人的口吻叙述;
②包含每首诗中的全部内容,但可以调整叙述顺序;③体现诗人的情感。
完成后,在班上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这一教学设计突出了整體的特点,按照层级推进,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整个学习过程突出学会的语文实践的学习路径,“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统一规划设计,层层推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感悟、探究、创造,把古诗学习与个人的表达结合起来,让学和用紧密结合起来。
4.小学古诗词整体教学的评价
怎样检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程度?
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角度来说,以情境中的正确运用为指标。处在某个情境之下学生能够脱口而出相应诗句,比如,登上泰山之顶,学生就能说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就是在情境当中的正确运用。
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角度来说,以整体把握整合解释为指标。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表现,就是能够整合多方面的信息,然后作出合理的解释。对一首诗应该是这样的,不能只凭一个信息来解释这样一首诗,因为诗歌所传达的意思或者情感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
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角度来说,要重视意境的熏陶与感染。小学阶段多数是写景的诗词,写景诗选取的这些所表达的事物是具有典型特征的,要让学生去感受。
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来说,要重视成语典故的积累和运用。在诗词当中包含很多的典故和成语,要么是诗人引用的,要么是创造的。如果中国人说话的时候,都是现行的白话,而没有过去诗词的特征或者诗词的语言镶嵌在其中的话,对于文化的传承是不够的。
古诗词教学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也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凭借。从整体上进行设计,要考虑到诗人和诗句的结合点,考虑到学生和语言的发展点,把握学生与语言发展的规律,只有把理解、感悟、体验与运用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有意义的古诗词教学。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