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宋代绘画中的“格物”精神

2020-07-14 08:27葛丽敬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格物表现变化

葛丽敬

摘要:宋代绘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备受关注,宋人绘画作品一直是中国画学者临摹和学习的精品。宋时“理学”的出现,让一部分人非常重视儒家的“格物”精神,这种精神在绘画中的应用使宋代绘画艺术登峰造极。本文分析“格物”精神在宋代出现的原因,及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绘画各个种类上的不同表现。

关键词:格物致知;表现;影响;变化

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50-01

一、何为“格物”

“格物”最早出于《礼记·大学》之中:“格物、致知……齐天下”;“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①,它在哲学层而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表现规律的手段。

“所谓‘格物,也就是对每一件事物,都用非常认真的方法去分析和研究,去找出构成这件事物的‘道理。例如一朵花。我们第一眼看它,它只是有颜色,有香味的一朵花。我们心里觉得花很好看。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即使是一朵很小的花,也有复杂精密的结构和组织。它的花瓣,有一定的生长秩序。它的花蕊,雌蕊和雄蕊都不相同。叶子的脉络,也有一定的排列方法”②通俗来讲,就是而对事物从它表而的观察得到本质的认识。

二、“格物”在宋代出现的因由

现如今,“格物”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意思是探究事物的规律,从中有所收获,或者从中获得某种心得。它跟绘画的联系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中央集权的建立为文化和经济的昌盛奠定了基础。文人士大夫尊崇融合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一体的“理学”,它反应在两宋画家的身上,既是提高了对客观事物的形和质的重视上,我们从现存的作品中就可以窥探到这一点。

三、“格物”精神在宋代绘画中的体现

(一)“格物”精神在宋代花鸟画中的体现

花鸟画的表现,素材的搜集整理是首要的,只有在第一时间搜集到素材然后再经过艺术家的处理和加工,才能创作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艺术形象,这个重要的认知过程既是“格物”,它影响了宋代的花鸟画创作,是中国花鸟画创作的高峰。《宣和画谱》记载崔白“善画花竹、羽毛、芰荷、凫雁、道释鬼神、山林飞走之类,尤长于写生,极工于鹅,所画无不精绝,落笔运思即成”③。他的《双喜图》,图中描绘的是秋风萧瑟的山野,一只兔子回头望着从枯树上叫着飞下的两只喜鹊,他们之间相互呼应动静相间,喜鹊的刻画用工笔填色完成,兔子的皮毛用纤细的毛笔笔笔丝出,画的都非常写实,其他的场景都向一个方向翻飞,树枝的刻画也非常的写实,这说明了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写生得来的收获。他在“写生”、“写实”理念的引导下,画风表现的与往常不同,突出表现了宋代花鸟画的工整性和细致性。

除了崔白以外,还有一批优秀的花鸟画家,他们也非常注重表现事物的真实性,如《中国画学全史》记载,南宋画师陈居中的《四羊图》,用极其有限的篇幅表现了一幅极为生动的动物画;再如,赵佶更是精通花鸟绘画的帝王,他非常注重对事物的精密表现,他的“孔雀登高,必先举左”的言论,更是“格物”精神在花鸟画中的重要体现。

(二)“格物”精神在宋代山水画中的体现

宋代的“格物”精神,從一花一草开始,逐渐过渡到整个宇宙。艺术家们开始思考自然和宇宙,“格物”精神也开始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山水画家经过长期对自然的观察,对四季、山石、水纹、云雾等都进行了写生训练,所以宋时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郭熙的《早春图》,描绘的是冬去春来,冰雪融化,数目刚刚发出新芽,春天悄然将至大地复苏的景象。画中各种物象的表现都非常具有真实性,山石的结构层次清晰可见,以“卷云”的手法表现使山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画眼处的两棵松树的刻画道劲灵动,树枝刻画的像弯弯曲曲的蟹爪,周围的杂树不同的种类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构成真实的对比;画而中流水的刻画由近及远附有层次,把整个画而连接为一个整体。《早春图》的描绘非常契合自然物的真实状态,所有的景物构成的是一个有序自然的画而,通过这样一个真实的山水之境,散发着早春这个时节特有的自然力,这些都是郭熙在“格物”精神下,对山水最真实的写实,他的绘画思想在中国绘画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比如其子郭思整理的《林泉高致》中的“三远法”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④

宋代山水画“格物”精神的体现除了《早春图》之外,还有一大批著名的作品。如,王诜《渔村小雪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马远《踏歌图》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绘画史上久经不衰的作品,是后人临摹学习的典范。

总之,在“格物”精神的影响下,画家更加注重对自然物细微全民的观察,宋人绘画呈现出来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对绘画观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宋画值得后人学习的最重要的方而,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还会发展出许多优秀的艺术风格和作品。

注释:

①李慧玲,吕友仁,礼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368.

②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88.

③卢辅圣,《宣和画谱》卷二[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122.

④(宋)郭思,林泉高致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0:69.

猜你喜欢
格物表现变化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从9到3的变化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鸟的变化系列
格物究源 穷理致知——评《中国古代物理学史》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