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盼
摘 要:青年马克思受青年黑格尔派影响,出于反宗教的诉求,急于把自我意识从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解救出来。在伊壁鸠鲁哲学中,马克思找到了解救自我意识的方法——原子的偏斜运动。在马克思看来,偏斜运动是伊壁鸠鲁原子论中的核心,通过设定原子的偏斜,伊壁鸠鲁成功地拒绝了必然性,从而给了自由可能性。正是出于这一原因,马克思把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尤其是其关于原子偏离直线的观点作为他整个哲学论证的起点。通过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造,马克思使原子偏斜成为他对抗必然性的绝佳武器。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哲学;伊壁鸠鲁哲学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改造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即偏斜的本原性问题、原子的形式和物质性规定的矛盾问题,以及原子概念和天体现象的矛盾问题。在他看来这也是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三个主要问题。
青年马克思在高度赞赏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思维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地驳倒被黑格尔视作其哲学最高成就的绝对精神——终极的必然性。他通过对偶然、偏斜和排斥的关系的研究论证了原子偏斜的本原性,这就为马克思的无神论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在伊壁鸠鲁看来,世界是偶然的、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之间碰撞、聚合产生世界。最初原子因重量而直线下落,出于偶然,原子运动发生了偏斜,从而产生原子的聚合和离散进而形成世界万物及其生成变化。
伊壁鸠鲁为拒绝必然性而引入偏斜概念,但他并没讲偏斜的原因是偶然。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的伟大就在于他证明了世界和思想是某种可想象的、可能的东西。必然是实现了的偶然,偶然是还没有实现的必然,若偏斜的原因是偶然,那世界仍逃不掉必然性的命运,这在伊壁鸠鲁看来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偶然不能是偏斜的原因。如果偏斜有原子自身以外的原因,那这种原因又会有别的原因,以此无穷,所以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偏斜没有自身以外的原因。
關于偶然、偏斜和排斥,马克思认为要把它们放在原子运动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在他看来,“与具体事物的运动相比较,原子运动原则上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原子运动中消除了一切经验的条件,运动是观念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0,1982年版,页38。)观念中的原子还是一个概念,是未实现的原子,而作为事物基质的原子是已经实现的原子。在直线运动中,原子只是作为观念的类存在,要实现自身,它必须要偏离直线的运动轨道。通过偏离,原子之间产生聚合、碰撞等排斥运动,世界就产生了。
偏斜使原子否定了直线并获得形式规定,并且通过排斥使原子具有物质性规定,在具有物质性规定后原子又消失在具体事物中,因此原子又开始否定具体事物的运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否定直线到否定具体事物再到否定自身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马克思认为正是原子的这种循环往复的运动构成了世界的运行规则,而原子运动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实现是通过排斥运动实现的。作为个别的原子通过排斥作为类的原子而具有了特性,作为事物基质的原子通过排斥其他作为事物基质的原子而使自身从事物的特性中剥离出来。偏斜产生排斥,排斥是实现了的偏斜。而偶然因为不能是偏斜的原因,因此只能是排斥现象的原因。而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的自身原因,在马克思看来则是原子内部实现自我的冲动,原子由于内部冲动而偏斜,由偏斜产生排斥,在排斥中世界形成又消解而无穷尽,在原子的这种永恒的循环往复中世界的各部分得以运行,因此偏斜是偶然和排斥的原因。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的解释虽然有非常明显的黑格尔哲学色彩,但他成功地用偏斜的本原性否定了黑格尔的最高必然——绝对精神。
马克思对原子的形式和物质性规定问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原子偏斜本原性问题研究的深化。通过把原子的形式和物质性规定问题转化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问题,马克思成功地使原子论成为解释这个没有必然性的世界的有效工具。
在伊壁鸠鲁的原子概念中,原子有体积、不可分且永恒不变。马克思认为原子的这种规定本身是矛盾的。在马克思看来,若原子有体积那原子就不是不变的,因为任何特性都会变,伊壁鸠鲁为解决原子概念规定的这种矛盾而区分了作为不可分的本原的原子和作为不可分的元素的原子。前者是与虚空不同的一般有形体的原子,即没有聚合的原子,后者是聚合了的特殊有形体的原子。
在马克思看来,从不可分的本原到不可分的元素,这中间是困难的。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前者是原子的形式规定,后者是原子的物质性规定,原子概念和原子特性的矛盾实质上就是原子的形式和物质性规定的矛盾,原子的形式和规定性规定作为不同的规定相对立,又作为同一原子的不同规定而具有统一性,因此这种矛盾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只有形式规定的原子还只是观念的,它属于本质世界,而具有物质性规定的原子作为事物的基质占有空间而具有了现实性,是属于现象世界的,如此原子的形式和物质性规定的矛盾就转化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就在于时间的规定。
在伊壁鸠鲁看来,时间是偶性的偶性,而偶性是一般实体生成消亡的变化,时间就是这种变化的变化,是变化的自身反应。永恒不变的原子世界即本质世界是不具有时间的,而有生成消亡变化的现象世界存在的纯粹形式就是时间。根据这种时间概念,马克思认为,时间是复合物变化的反映,当复合物处于变化中时,时间就是复合物的现实形式,也是复合物的现象世界区别于本质世界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又使复合物在变化中消解成原子并返回到本质世界中。因此马克思认为,“时间把现象世界的一切存在加以抽象、消灭并使之返回到本质世界的自为存在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1995年版,页52。)另外,现象世界是通过原子影像而被感知,所以现象世界的变化也必定是通过这种方式被反映到感性之中并由此被感知。因此从感性作为现象世界变化的反映的角度看,人的感性和时间就具有了同样的概念,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了的时间,是感性的现象世界存在的自身反映。感性和时间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现象世界变化的反映的表达,前者是这种变化对感官的显现,而后者是事物自身变化的延续性。事物中的原子在被反映到感性中时便失去了物质性成了观念的存在而进入本质世界,而本质世界的原子一旦进入时间就被对象化、经验化和个别化,如此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通过时间的规定就达到了对立统一。
在解决了原子论在解释世界的有效性问题之后,马克思最后又给了必然性致命一击。马克思用被其改造过的原子论对代表必然性力量的天体天象和诸神进行研究和重新解释,从而扯掉了天体和诸神身上被赋予的必然性,使得必然性在这个世界中无影遁形。
如果天体也是由原子构成的,随着原子的消散天体就成了有限的存在,而这与人们经验的事实不符。如果原子概念是同现象世界矛盾的,原子论无法解释现象世界,那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就失去了说服力,被他的原子论否定的必然性就是存在的,这在伊壁鸠鲁看来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只能得出天体不是永恒的。马克思认为,天体的永恒和不变是人的经验和认知所证明了的,伊壁鸠鲁否定天体的永恒就要反对这种经验和认知背后的独立的、自然的个人,而伊壁鸠鲁哲学的目的就是为这种独立的、自然的个人除去由必然性带来的恐惧以获得精神的安宁,如此伊壁鸠鲁在原子概念和天体之间的问题上就陷入了二律背反。
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伊壁鸠鲁会陷入这种二律背反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天体就是成为现实的原子。马克思认为,在天体中原子概念中的各种对立都被取消了,原子的形式规定和物质性规定、观念性和现实性都在天体中实现了和解,在天体中关于原子的一切规定都实现了,天体就是获得了物质性的原子。因为根据伊壁鸠鲁对天体和天象解释的多因性规定,可得出天体天象和原子一样,是一种实现了的可能性,是一种偶然。其次,天体不是由原子构成的因而是独立的。另外,天体和原子一样处于永恒的偏离直线又向自身回返的运动中,在这种运动中天体实现自身作为天体的特性并产生出时间作为存在的形式。因此,天体就是现实的原子。
另外,马克思认为根据伊壁鸠鲁关于诸神是自我完满的规定可推出他的诸神就是虚空。马克思认为对伊壁鸠鲁的诸神来说,“这个神的内容原来不是别的,而正是那不动心,即……安宁的连续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0,1982年版,页67。)而原子的永恒运动决定了原子的世界不可能有这种连续的安宁,所以自我完满的诸神只能存在于虚空,且虚空本就是绝对的虚无和绝对的静止,虚空的无限也满足伊壁鸠鲁关于神不是唯一的规定,所以他的诸神就是虚空本身。
如果说伊壁鸠鲁对于神在世界中的位置还有所保留,马克思则彻底消灭了神在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原子论到马克思这里就变成了彻底的无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