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认为研究生与同门的关系对研究生个人成长及培养质量有深远影响。对研究生同门共同体的内涵、理念诉求进行了阐述,说明了同门共同体的构建方法,指出同门共同体有利于研究生学会信任与思考,成熟对待事物以及相互尊重,增强研究生的归属感及团队意识,幫助研究生实现共同的转变与成长。
关键词:同门;共同体;研究生教育
同门共同体作为满足研究生对于归属感及其合群特性需求的一种途径,能够让研究生个体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同门关系是真实而存在的;同时也是群体知识与智慧共享与衍生的关系场所。因为师从同一导师而形成的天然共同体是由众多同门研究生对同一性的分享、传播或浸润所构成。构建研究生同门共同体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批判思维、身心健康、积极情感与归属感等关乎其自身全面成长的各方面都大有裨益。
一、同门共同体的基本涵义
杜威认为:共同体是绝对必要而不可或缺的;需要群体以使自己成为人。在共同体生活中,发展的人性和的个性。研究生同门是由多个跟随同一个导师学习,进行同一个专业领域甚至同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身处同一个团队办公室的研究生组成。因为这些相同或相似从而构建一个可以给研究生温暖、安全、自由的共同体,研究生个体可以享受交流和探讨的乐趣,分享质询和思考的成果,学习倾听和静默,共同培育系统思考和集体智慧。
(一)共同体
“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和社会内聚性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群体,参与者通常具有共同的成员身份和情感纽带,在共同体内部可以实现自己的需要并通过发挥自己的影响来获得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具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包括:成员身份、影响力、需要的接纳与实现以及共享的情感纽带。[1]共同体意识即一种关怀意识,彼此共享利益、共担责任、互相尊重、共同成长。共同体意识是将研究生同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更广泛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二)同门
同门指同师授业者。古代有描写同门的诗句:《汉书·儒林传·孟喜》:“同门梁丘贺 疏通证明之。”颜师古注:“同门,同师学者也。”唐元稹《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独喜同门旧,皆为列郡臣。”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同门》:“然则同门之谊,唐人已与同年并重矣。”在古代的语境中,同门是师从同一老师门下共同学习的友人,大家在生活中互相帮扶,在学业上共同精进,关系密切。运用到今天的教育语境中,同门依旧沿用了古时的基本意思,就是在同一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学习,大家由于相同导师这一同一性的存在而形成了密切的关系。
(三)同门共同体
同门研究生是因为跟随相同的导师这一同一性基础上聚集起来的群体,这个群体并非单纯是共享同一空间的个体的集合,而是拥有共同的基本关注和目标的同门共同体。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因为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并且持续时间短,住宿也相对分散,同级或同班同学互相交流与交往的很少,容易导致研究生集体感和归属感淡漠。但是,研究生与同一导师门下的同学却几乎朝夕相处,共同分享、共同学习、共同转变,拥有共同的情感和目标,形成同门间的相互信任、合作和友情等关系。当研究生一旦归属于自己认同的同门共同体中,就可以不必再隐退到个人主义的狭小空间,从而可以排遣个人的孤单状态和寂寞感觉,[2]满足研究生对于归属感及合群特性的深层需要。
二、同门共同体的理念诉求
同门共同体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是一种真实的感知与体验,即一种生活存在。它帮助研究生个体对世界有新的思考方式,了解那些改变他们认识和行为的知识,个体的学识得到同门思想和知识的启发、质疑和引导,从而得到快速的成长。同门共同体的理念诉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指通过建立能够感召研究生个体的共同目标,形成同门共同体共有愿望的未来景象,它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张力为研究生个体以及共同体的学习提供了动力, 并促使研究生个体之间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合作。同门研究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阅历和思想,但是对于研究生阶段的个人目标或愿景应该是相似或一致的,即科学精神的形成、学术能力的精进、为人处世的练达、人脉的扩展以及良好的就业前景。共同愿景对同门共同体的共同学习非常重要, 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在共同愿景缺乏的共同体中,研究生个体只会产生“适应性学习”,只有共同体的全部个体成员都致力于实现共同目标和关注时, 才会产生“创造性学习”。而创造精神是研究生培养的终极目标。共同愿景能产生驱动力,以引导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排除混乱和阻力,激发新的思考与行为方式,遵循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没有共同愿景,同门共同体就缺乏聚合的理由,就没有不断共同学习的动力。
(二)批判与创新
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新才能和创新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3]而批判是科学创新的源泉和不竭动力,科学研究总是在质疑、反思和批判中前进, 没有批判, 就没有真正的创新;没有批判, 就没有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知识的增长只是部分的、取决于研究生个体的洞察力和个人研究成果,知识的验证、精制、联合和适用性则取决于共同的质疑、讨论和争辩。[4]同门共同体的存在消解和改变了单个研究生的孤立状态,提供了进行学术争论、富有意义的对话以及重要交流的场域,个体在群体碰撞中提出问题、产生质疑,对已有的思想、理论、学说、方法等方面进行突破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实验与逻辑等手段大胆假设、自由探索、小心论证、勇于批判与创新。
(三)尊重差异
凡物莫不相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完整的世界不是同一的、机械的,而是多样性的、差异性的。研究生个体由于先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社会化过程的不同存在各种差异,而差异是个体存在于共同体的最大特征,是人们交往和相互认同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差异不仅是同门共同体发展所需要的,而且是发现同门共同体价值所需要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尊重差异的共同体,如何能达成包含不同见解的共识。不尊重差异常常会导致排斥,压制创造性,助长不信任。对不同和差异的认可而不是压制是同门共同体建构的基本要素。任何研究生个体都有被他人接纳的欲望与苛求,自觉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到能够接受和包容、尊重差异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思想和观念上去换位思考,需要耐心和包容,同门共同体也在这种尊重差异并实现差异和共性互补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认识并尊重差异,能使研究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同门共同体,并借同门共同体之力发展和完善自身。
三、构建研究生同门共同体的方法
众多的个体是通过交互作用,即个体通过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以及相互反对的行为,面对他人产生作用,同时也接受他人的作用,形成共同体。在任何视角下观察,都会发现处于无所不在的关系之中。通过这种共同作用与交互作用,共同体被建构出来。构建同门共同体可以帮助研究生获得爱、友谊与交往需要的满足;能帮助研究生减少不安、焦虑和软弱感;能帮助研究生减少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自信,帮助研究生协调人际关系。构建同门共同体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
研究生同门是因为师从同一导师而聚集起来的共同体,导师对于共同体的构建与环境创设起着绝对作用。导师应该创设一个具有精神导向,关于尊重、培育和连带关系的共同体;应该深刻理解什么有利于共同体,什么增强共同体,什么诋毁共同体;应该掌握研究生个体的性格特点、需求特征,在可能的条件下给予个体以不同程度的关怀和满足;公允的评价每个人,发现个体的兴趣、长处并加以引导和帮助;倡导民主,使每个研究生都能自由、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善于认识和分析共同体成员间相互作用的客观性,自觉组织群体活动。[7]导师应该创设一种情境,使同门研究生在科学探索中自觉的形成良性竞争,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不断增加研究生的个人知识、提升科研水平,从而形成一种新质的力量。在同门共同体内,研究生对自身以及同门间的认识与行动也对共同体的构建与良好运行起着关键作用,比如师兄师姐对于师弟师妹科研学习方面的“传、帮、带”,日常生活方面的关心帮助;而师妹师弟带来的新鲜视角或独特方法也对师兄师姐带来启发与反思。
(二)增进信任
信任就是相信他人未来的可能行动的赌博。信任的重要性直接源自于人作为社会动物的天性,人只有通过协同与合作的活动方式才能满足自己的绝大部分需要。共同体的愿景是每一个个体独自不能够到达的,每一个个体的成功依赖于所有其他人的努力和彼此间的合作,而信任是合作的前提条件。加强信任有利于促进共同体内沟通的扩展,解决了阻碍自发的集体活动的“众人致误现象”;加强信任鼓励对别人的宽容和接受,放弃敌对的刻板印象、流言、偏見,把文化和思维差异看成是正常的,缓解共同体内因此产生的争执。在共同体内,被其它成员信任产生了胜过他人的强烈责任感。这些多重的、纵横交错的信任之线加起来形成了一般化的信任氛围或气候,这是一种团队精神。而团队精神的出现对于实现共同愿景是至关重要的,个体愿意为了共同体的目标而失去自己的舒适和满足,做出小的、甚至也许是大的牺牲。
(三)搁置判断
在共同体内讨论问题时,下意识的判断能省去不少麻烦。它产生的非常快,比有意识的思考要快的多。然而,当过快的作出判断时,思考往往落入窠臼,很难发现新的资料和关系;很难真正关心并尝试深入了解别人的想法,这对于创造性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同门研究生应该学会搁置判断,养成一种观察自己和别人的判断过程的能力,立场要中立,要能够置身事外,保持未作决断的状态,等待更多的信息。搁置判断并不是试图阻止判断的出现,而是不要过急地作出反应,暂时丢掉想当然的想法和评价,放慢判断的速度,收集更多的资料,发现新的可能。在别人未能搁置判断的情形,共同体成员就会采用保持沉默或者为自己辩解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共同体就不能共同思考,无法形成相互理解和共同理念。当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学会搁置对于自我和别人的判断,就能突破固有思维局限,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看待、理解问题,共同体内就会建立起信任,每个人都更愿意就重要问题坦率发表意见。
参考文献
[1] 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M].刘青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
[2] 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M].沈毅,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10:109
[3] 雅克.德格尔. 教育—— 财富蕴涵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则总部中文科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6.
[5] 布赖登.科尔曼.反思共同体:多学科视角与全球语境[M].严海波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
[6] 齐佩利乌斯 .德国国家学[M].赵宏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9.
[7] 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83.
[8] S.Benn and Peters.R.S.Social Principles and the Democratic State[M]London:Allen&Unwin,1977:279.
[9] 琳达·埃利诺,格伦娜·杰勒德.对话:变革之道[M].郭少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6.
[10] 克里希那穆提.最初和最终的自由[M]宋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98.
基金项目:本文是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课题(2016P00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姚洁(1979-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