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2020-07-14 02:29罗湘明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4期
关键词:技术人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段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但是相较于制造强国来说仍有一定的差别,主要原因还是我国目前的技术人才空缺。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总就业人口在7.76亿人口,而真正掌握高级技术的人才仅有4700多万,仅占整体比例的10%,哪怕一些企业高薪招聘仍无法招聘到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是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要摇篮,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贯彻“工匠精神”是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技术人才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会议之后,“工匠精神”这个词语就广泛被运用在各行各业之间,成为了热议话题之一,正因如此,也间接体现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以及相关教育型人才的稀缺。而身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组成的高职院校,需要做的就是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方,为社会提供有创新意识的能人巧匠是他们的核心目标,就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如何真正实现教育创新的突破,这个问题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不过需要教师在专业传授方面,再多一些用心、耐心与坚持。

一、“工匠精神”的传播可以给教育者提供更加优良的发展平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创新型的教育平台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平台,面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大部分教师在面对学校的各种检查方面就会有各种身心疲惫的感觉,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研究与探索“工匠精神”的教育理念。很多学校在进行检查工作的时候,也仍是将检查工作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的检查他们的相关内容与质量,从而形成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造假、隐瞒的现状。对于教师而言,也不排除因应付学校检查的教育方式,忽视课堂教育的真正含义,例如:目前教育界较为普遍的补课现象、后补听课记录等。或者是学校开展的各种公开课比赛,如果有相关形式不符合上级部门的规定,就算做的再好,也不会入选。这种已经潜在的模式束缚了教师应有的教学模式与思维创新,无法真正实现教育上面的创新与突破。所以针对目前的教育环境,想要真正贯彻“工匠精神”就需要教师们将自身的优势与特长放大化,从而实现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其他相关部门也需要及时进行转变,改变仅有的监管而不将工作落到实处、辅助教师的日常工作,将提高教学理念与质量作为工作的中心。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教师普遍在备课方面所消耗的时间是授课时间的6~10倍的时间,与此同时,如果任课老师想要熟练的掌握课程的内容,就需要拥有3~5次的任课机会,任课教师如果想要把一堂课讲好就需要“影子工作”的课程准备时间扩充到3~10倍,付出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课程准备,而这样的要求对于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的[1]。他们拥有的灵活时间较少。而学生的课外活动占据了当中的20%的时间,学校的各种会议培训占据了原有时间的20%,对于教育类的各种研讨会议占据了时间的30%,协调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占据了10%,教师们只有剩余的20%时间可以用来新课程的备课工作以及对学生学业的考察。所以借此就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平台想要进行突破与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时间的主导权归还于教师,教师们可以利用备课时间将自己的特长、优势无限放大,在原本教育知识的基础之上,融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的追求与探索新的学习知识,对于教育的方式也不段突破、推陈出新。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教育发展的大平台上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可以更好带领学生进行探索的辅导老师、对于宿舍管理的规范管理制度、相关通知平台的建立以及后勤保障制度等。

二、严抓细节工作,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

对于教育工作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线工作者,是学生们接受教育最直接的对接人,同样,如果教育方式不能及时进行突破,仍始终保持枯燥乏味的教育方式,时间长了教师也会产生懒惰情绪,无法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突破与创新。如果连授课者都不愿意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模式进行突破于创新,那又怎么能将“工匠精神”贯彻到学生的教育工作当中[2]。面对这种现状,很多教师都会以年龄的问题作为借口,认为无法接受与了解新型的教育理念,相反,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又相较过于依赖新型的教育模式,而忽略传统教育的方式,更有甚者连简单的板书都写得错误百出,这些现象目前普遍体现在教学过程当中,促使原本的课堂教育与技能教学没有发挥原本的教学意义,失去了最初的新鲜感与对于知识的挑战精神,而学生在课堂之上也会出现一种病态的听课方式,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知识并没有很好吸收的同时,反而还激发了学生的厌学精神,对于这种情况普遍的任课老师会出现授课不积极,可讲可不讲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在目前的课堂上来看也是常态之一。

所谓的“工匠精神”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把看似简单的工作重复化,从而将事情的本质做到精致化,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突破与创新,因此在学生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工匠精神”的理念与内涵贯彻到课堂知识当中,将目前我国优秀人才的培养事迹融于其中,从而引领、感染学生的走向,将“工匠精神”的理念贯彻到学生的心中;对于专业理论的授课方面,教师要将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型的教育模式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代入法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课下认真备课,课上有心授课,将原本课本上抽象的知识灵动化[3]。辅助学生在日常学习、实训的同时主动发现知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是促进身产加工的根本問题,从而建立良好的“工匠精神”基本的内容。在对于学生的技能实训方面,任课老师要着重规范学生实践能力的规范化,在学生实习的过程当中适当的加以知识延伸,可以将实操的主导权归还于学生,教师可以从侧面更好的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进而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寻求更好的教育方式,将“工匠精神”贯彻到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中去,使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不只是单纯的完成书本上的专业知识。

想要把简单的事情达到极致化,仍需要教师们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始终维持着一颗大胆、且又勇于创新的付出精神,就正如紫砂壶的研发大师景州一般,就是这样的一位淡泊名利的大师,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工作,视工作为生命中最愉快的事情,拒绝了世俗给予他的一切功名、诱惑、利益。尽管工作枯燥,但是他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也最好的诠释出了“工匠精神”应有的表现。同理,教育工作也是一门需要将大把时间贡献出来的行业,无论是哪门专业,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每一个专业都有它的知识要点,想要真正将知识吃透、吸收、灵活运用到工作当中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现在的教师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说一人担多门课程,甚至在一个学期兼任三门以上课程,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做到照本宣科,而并非真正理解,更无法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与吸收知识,只是将教育停留在了表面。所以在任课方面教师们要首先选择自己擅长的,而不是为了讲课而讲课,其次,教师要把上好课作为教育的中心问题,学院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授课质量作为评判教师优劣的主要方式,而不是将教师在教育界获得的职称、成绩放在评判首位,从而来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监督。教师与学生一样,只有让他们真正的发现知识的奥妙、乐趣才能更好的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也可以促使“工匠精神”更好的发展下去。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从点点滴滴开始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学习成绩一般,加之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无论是团队合作意识还是学习能力都还相对较为欠缺,这样的弊端造就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存在不足之處,在学习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更是不深。所以高职院校在日常管理上要始终秉持严格管理的原则,尽量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学生在入校之前首先需要给他们树立清晰的校园管理制度及管理要求,以便在日后教育管理过程中逐步渗透职业道德理念、“工匠精神”理念等。目前大多学校都是封闭式或者是半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制度,这样的管理制度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说,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规范他们的不良活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模式,一方面这也给他们的逃课、漏课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寝室卫生不合格等,部分学生会以此为由逃课漏课。引发这种想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体现出当下寝室管理制度的漏洞,没有对学生的日常习惯进行良好规范,一方面也可以间接体现出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欠缺。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或者是技能比赛等,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的同时,又能灌输“工匠精神”及团队合作的精神,还可以让学生享受活动带来快乐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应有的能力。

关于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教育工作者们对于知识的探索精神,要贯彻“精益求精”的教育理念,而非“大帮哄”。“工匠精神”除了体现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也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只有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为社会输送真正优质的技术人才,推动社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朝辉,陈红宾.技工学校教学穿插“工匠精神”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J].职业,2018(16):30-31.

[2] 王婧.基于“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大学物理实验,2018(5):143-146.

[3] 陈海军.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40-42.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融合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19C0724)。

作者简介:罗湘明(1972- ),男,汉族,湖南祁东人,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技术人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