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观·五法”设计创新思维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2020-07-14 06:38:32
新美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维设计

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思维的问题。

——玻尔[N.H.D.Bohr]

曾几何时,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一度被奉为圭臬,然而,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下,当代设计日益显现两个重要趋势:一是设计边界模糊化,设计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设计师的工作,比如,在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The MIT Media Lab]平台上,材料、工程、机械、计算机等领域的科学家们开始做设计,在斯坦福大学哈索普莱特纳设计学院[D.School]推动下,商业人士、教育界人士、科学家、医生和律师也开始做设计。二是设计遭遇无人区,伴随着“智能一切”而来的是各种颠覆性变化乃至无人区,那里没有先例可以参照,世界正不断涌现无数新的物种……设计师们又该以何种思维去思考?以何种方式去设计?

对设计师来说,设计创新是其基本使命和工作,设计思维是指导其工作的灯塔与方法,两者的共同核心在于“创新”。从研究范畴看,设计思维与创新思维相比,其领域相对狭窄,创新思维更具全局意识、广阔视野,不仅包括设计创新领域,还包括文化创新、商业创新、科技创新、社会创新等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发言12017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该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时援引英国文学家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语,道出我们所处世界充满矛盾的现实境况,回答人们“世界怎么了”的疑问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困惑。来源: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1/18/c_129451052.htm,2020年3月18日。中引用了英国文学家查尔斯·狄更斯[C.J.H.Dickens]在《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中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的确,值此超级裂变时代,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正在迭代或被迭代、创新或被创新……显然,设计,不应再囿于固有专业论设计,而应跨越传统边界谈创新,“设计、创新、思维”构成了一组互为生发、互为因果的源动力组合。设计创新思维强调重新观察并反思生活、生产、生态的实质,强调以超越一般设计方式与视角的平台思维打开创新发展空间,彰显一种设计从思想到现实不断进化的自我革命与创新精神。

一 未来已来,课堂从“0”重启

站在技术与思想激荡、文化与经济交织的十字路口,辩证地看从1976年李约瑟难题[Needham's Grand Question]2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以下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他在其著作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不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念;二是中国人的发明过于讲究实用,更多停留在经验阶段,从未深入探讨过其中包含的物理化学知识;三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存在扼杀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思想被严重束缚。到2005年钱学森之问3由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钱学森在2005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之际,向时任总理温家宝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时提出。他本人给出的答案是“以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的模式办学”。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一起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希望解决的经是典问题。……面临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的时代潮流,设计的“人、事、物、场、境”基本关系与内在基因均发生了变化,设计的目标与任务、方式与路径亦在不断演进。

以市场进化论视角看,今天的设计,通常是实业家以销售为目的进行的商业活动,从未如此自由的市场为广大的用户提供了用脚投票的机会,如同原始地球的海洋,使设计进化得以有无限的可能,同时,以信息透明为特点的电子商务极大地加速了这场进化,爆款和仿冒同样是商业生态的一部分,这显现了一种也许未必正确、但确实存在着的“什么是好的设计”的社会认识与需求。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混沌现实与多样可能,我们的视线如何穿透重重迷雾,回到设计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原方式4王昀撰,〈设计·试错——艺术与科技融合导向下的产品创新设计实验〉,载《新美术》,2013年第11期,第98页。,这成为当代设计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比如,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等不同阶段都存在的设计导论、设计概论等设计教学开篇类课程,通常更接近一种文化漫谈、多元泛论的课程意象,这似乎已无法有效应对信息爆炸时代的诉求与挑战……值此设计边界模糊化和设计遭遇无人区之际,我们的教学课堂被迫回到了原点,我们以近乎清零的方式重新开始设计创新思维教学的思考。

过去的教师和他的教室,令人怀念和不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师拥有一个具有排他性的知识宝库,即教师专业阅览室作为学术支撑,于是,权威不可违抗,上课实乃大自在,整个教室便成了他的王国。然而,现在的教师和他的教室,则处于另一种关系的场域,每位教师在教室里上课时,学生或者会立即查询核对所讲授的知识正确与否,或者对课程不感兴趣而翻阅各自的掌上世界。此时,教师仿如一位堂吉诃德式的勇士正在挑战整个世界……于是,今天教师尤其是高校设计类教师成为了一个具有极大挑战与生存压力的职业,教师应该如何教学成为了一个新问题。

二十世纪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you're not close enough.]”5Heijmans,Léon.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you're not close enough?: de verbeeling van waarheid,oorlogsverslaggeving en het Golfconflict in Telegraaf en Volkskrant.Diss.Erasmus Universiteit,2005.这里折射出一种“第一现场”理念,对于今天的堂吉诃德们来说,其设计教学的“第一现场”应该在哪里?如果说绘画的“第一现场”是在博物馆、在美术馆、在画廊,那么,设计的便应该是在工业界、在IT 界、在城市、在乡村……我们需要到无边的天地之间、真实与虚拟交织的世界之中去重建设计教学的“第一现场”。

图1 课堂六问

《设计创新思维》是一门设计的开门课,面对这个真实世界的挑战,我们重新反思这门课程究竟是为何上课、是谁的课、上什么课、在哪上课、怎么上课、结果如何等基本问题。事实上,设计教学“课堂六问”(图1)潜藏着“第一现场”的内在诉求,尤其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吸引力正遭遇重大挑战的今天,我们亟需重新思考当代设计教学理念与方式,围绕“课堂六问”,本文尝试从目的、立场、内容、载体、方式、成效六个角度探索翻转教学理念的建构6同注4。笔者在铸金炼课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度研究生核心课程十五案——设计协同与创新课程组织的基础上,将翻转教学理念的六个角度做了如下修正。,具体如下:

一是目的,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当知识获取方式透明化、扁平化后,教学目标的重心改变了,学生能力的提升成为关键因子。

二是立场,从重教授到重教练。当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师生关系,教练和运动员的合作共生关系可能更优于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传授关系。

三是内容,从课本教程到在线自定。按本本主义授课的方式越来越被边缘化,一门课程的课题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前沿性、鲜活性以及资源对接等诉求成为重要导向。

四是载体,从学校教室到天地之间。学生是否必须在高校教室里上课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感悟和切实帮助的各种线上线下实验场所。

五是方式,从单向传输到多向互动。在教练与运动员的新型师生关系驱动下,教练队伍组成多样化,运动员以赛场主角实验并反馈教练工作。

六是成效,从分数至上到质量优先。从关注较小范围的专业评价到更大范围的社会、经济与产业评价。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从“课堂六问”的提出到目的、立场、内容、载体、方式、成效等翻转教学理念的思考,旨在厘清当代设计教学课堂的基本要素与关系,通过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的交互作用,促进学生从设计创作专项能力向设计协同创新综合能力拓展。

图2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中心设计教学生态圈

二 定方式,课程定位与教学模式

罗伯特·卡帕强调要距离战场足够近的“第一现场”理念,但事实上,设计界的包豪斯[Bauhaus]也同样是“第一现场”教学理念的践行者。包豪斯作为一所学校,除了其影响世界的现代设计理论以外,对今天的高校而言,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是包豪斯主动拥抱新时代、新思想、新科技的精神和勇气,其创建了金属实验室、家具实验室等代表先进技术的实验室,引进了一批时代创新先行者,培养了一批时代先锋设计师,产生了众多时代前沿优秀作品。《设计创新思维》作为一门开门课,理应在开门之初便旗帜鲜明地强调具有普适意义的“第一现场”教学理念,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应用与推广。

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强调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是课堂教学的源动力,在课堂这个赛场上,应彷如洛杉矶湖人队[Los Angeles Lakers]的杰克逊[Phil Jackson]和科比[Kobe Bean Bryant],教师的角色要由传授知识转向个性化指导的教练,挖掘并发挥学生作为运动员的潜能。设计教学在厘清定位、明确立场、形成理念之后,可从课程选题、团队组织、自主创新、成效反馈等方面,探索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共创教学方式(图2),具体如下:

一是课程选题,强调问题设计。以社会与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设计批评与反思,学生分类选题,教师协同指导。

二是团队组织,强调按需设计。结合课程要求,邀请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专家加盟,以设计交流与合作的教学互动方式,形成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组织。

三是自主创新,强调主动设计。针对目标问题寻求破题方法,梳理文献与数据,展开设计实验,优化技术路径,形成解决方案,凝练并提升研究成果。

四是成效反馈,强调实证设计。从概念到设计,从课题到实践,以“真题实评”的课程反馈方式,回归为真实世界的设计教学实验。

《设计创新思维》课程立足学生设计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客观认识设计教学的任务,通过课题研习和项目实践,以设计战略汇聚创新资源,凝练设计目标,以设计战术整合创新路径,探索设计的社会与产业价值,引导学生大力拓展设计创新思维,提升设计跨界协同能力,以期培养兼具时代使命与格局、优秀素养与能力的未来设计师。

由此,本文提出以“人-事-物-场-境”建构观世界、看真相的“设计五观”,以“视野的广度、定位的准度、组织的力度、实验的密度、转化的向度”建构“设计五法”,其中,“设计五观”重在探索设计方法论研究,“设计五法”重在以平台思建构设计方法与路径,两者合二为一,互为关联,形成设计创新思维“反思-决策-执行”三个层次,总体构成“五观·五法”设计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架构(图3),具体如下:

一是设计反思层,即是什么。以设计五观“人-事-物-场-境”,建立问题意识,展开调研分析,观察人间的诸事,探寻事物的真相;

二是设计决策层,即做什么。以设计五法之“视野的宽度、定位的准度”,明目扩胸,凝神聚焦,强调“T”结构的决策方式;

三是设计执行层,即怎么做。以设计五法之“组织的力度、实验的密度、转化的向度”,强筋健骨,巧手强足,多维链接,重在如何组织协同各方力量去做设计,通过先进技术的实验与应用,结合社会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键需求,以期设计价值转化的高质量实现。

图3 “五观·五法”设计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架构

三 看真相,人为事物与设计五观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比如,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1912年即提出创新理论7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一书中率先提出"创新理论",用其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向灭亡的结局,此后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的五种方法: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控制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再如,大卫·凯利[David Kelley]提出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五个步骤:移情[Empathize]、定义[Define]、设想[Ideate]、原型[Prototype]、测试[Test]。再如,艾佐·曼梓尼[Ezio Manzini]8艾佐·曼梓尼,国际可持续设计与创新联盟[DESIS]主席、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关注社会创新,以及在生产和消费系统中的创新过程,特别是关于产品战略与环境政策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系。倡导社会创新设计理念,统筹考虑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环境发展等问题,探索一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解决方案。

固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且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我们更应思考先贤魏源《海国图志》所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活学活用,因地制宜,有机更生。设计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创新是一个古老的词,在英文中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一是优化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冯友兰教授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的使命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智。正如,《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季羡林先生指出“东方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哲学态度的凝练的表达”9季羡林撰,〈“天人合一”新解〉,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15页。,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国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贡献,这与今天所倡导开放、和谐、绿色的创新发展理念在本质内涵上完全一致。中国哲学讲求“日用即道”,意指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深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周遭世界里。

基于中国哲学的叙事方式实是一种意与事的整合,并非简单线性、逻辑推理。正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感人的故事与画面;又如,侯孝贤的电影具有一种诗词的意境“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于是,当我们开始设计,与其说是设计一个产品,不如说是述说一个故事,这可能更为接近事情的本来面目,设计于此呈现为一种叙事的方式。10王昀撰,〈设计意事〉,载《建筑与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第54—55页。比如,筷子设计实则是一种“饮食”方式的设计,又如,汽车设计实则是一种“出行”方式的设计,显然,设计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人为事物的活动。

关于人为事物的研究众多,比如,儒家《四书》中的《大学》提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1《大学·中庸》,王国轩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3页。,说明了天地万物皆有其自身开始、发展、终了等规律。又如,钱学森、许国志提出了事理学概念,指出物有常规、事有定则。还如,柳贯中《设计事理学纲论》研究事物情理及设计事理学方法论,宋建明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到文创中心、从课堂教学到城市色彩践行“人、事、物、场、境”系统方法,以及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1969]12[美]赫尔伯特·西蒙著、杨砾译,《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11页。关于人为事物的人工综合性、自然性与真实性、功能性与适应性、描述性与规定性等诸多论述。

设计之人为事物并非凭空而生,通常是由于某一族群“人”的需求,面向某一类型“事”的问题,希望产生某一种新的解决之“物”或非物,并与使用场景、空间关系等特定的“场”相符合,进而螺旋上升回到人的综合体验美好之“境”。设计造物的过程,实为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汲取本质内涵的过程,可谓“超以象外、得其圜中”。人类探索世界采用的第一种方法是观察法,设计也是如此,由“人-事-物-场-境”构成的“设计五观”可视为设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世情观察镜,这是一种中国式设计叙事的方式,也是一个互为关联、互为支撑、互为因果的人为事物发生与发展演化系统。

从设计叙事出发的“设计五观”,其“人-事-物-场-境”系统存在着感性与理性、定性与定量的交织与思辨,于是,我们不禁要追问:

其“人”,是客户还是用户,是用户还是社群?

其“事”,是指标还是目标,是设计还是生意?

其“物”,是物还是非物,是产品还是服务?

其“场”,是空间还是场域,是车间还是地缘?

其“境”,是环境还是情境,是故事还是体验?

诸如此类的问题,很难一言概之,每一个设计由于其研究对象的不同,自然,其“人、事、物、场、境”均不同,均应对症下药展开相应的设计研究工作:

如“人”,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认知学、传统文化习俗等研究;

如“事”,事理学、观察法、分析法、行为学、消费学、管理学等研究;

如“物”,物理化学、产品族、材料工艺、制造技术、逆向工程等研究;

如“场”,空间学、地缘学、场域理论、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研究;

如“境”,哲学文化、生活方式、用户体验、服务场景、感性工学等研究。

总体而论,“设计五观”是一种研究设计方法的方法,是一种观察世界、分析对象的思路,有助于开阔设计视野、把握设计全局、挖掘设计真相,但在我们看世界、梳事理的过程中,需要始终谨记设计的根本特征是创新,要勇于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活用“设计五观”方法,以独到的研究去挖掘现象实质,探索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设计理想与愿景。

四 做设计,创新架构与设计五法

在以“设计五观”的“人-事-物-场-境”世情观察镜分析对象、看清真相之后,设计需要完成两件事,即目标与任务。目标是要明确究竟要做什么事,属于设计决策层;任务是要清晰工作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属于设计执行层。目标,即顶层设计,包含两大板块内容,一是设计战略导向及其场景思维、生态链思维、平台思维等,二是设计定位准度及其对象本质、用户体验、创新架构等。任务,即产品创新,可分为三大板块内容,一是设计团队的组织及其协同创新方式,二是设计实验的展开及其多样化技术整合方式,三是设计转化的探索及其社会性、产业化成效预期。站在设计师的角度,这两件事彼此关联、不可分割,两者只是分饰了设计决策与设计执行的不同角色而已,实为一体,互为共生。由此,我们回到设计师本身,设计如人:观世界,有“设计五观”,做设计,亦有“设计五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明目扩胸,视野的广度。如何让设计视野更宽更广?强调设计思想,如牛顿思维、量子思维、哲学思想,明晰设计价值导向,关注场景与体验、产品生态链、网络与平台等聚合方式,以想象力建构设计战略方向。

二是凝神聚焦,定位的准度。如何让设计定位更高更准?强调设计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精准聚焦用户族群与社区受众,以及产品粘性与可持续发展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设计定位。

三是强筋健骨,组织的力度。如何让设计组织更专更强?强调组织机制就是创新力,包括但不限于独立设计师、产品经理或是创新架构师等类型,注重设计的协同创新方式,乃至基于更高平台的升维借力与降维打击方式。

四是巧手强足,实验的密度。如何让设计实验更实更新?强调设计试错与迭代,通过草图、模型、语言等多维交流形成设计共识,凸显设计实现路径中理性、感性乃至灵性的人机互动,以及人工智能、算法与想象力的设计共创。

五是多维链接,转化的向度。如何让设计转化更大更好?强调最大同心圆理念,以“化零为整”的开放型设计链,拓展产业集成与转化的可能性,以公众参与的共享经济方式,探索社会创新共享共赢放大器。

事实上,从决策做什么事到怎么做好这件事,构成了一个事物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设计五法”本无定式,无论是概念、内涵、方法,还是相关的技术与系统,其更像是一种设计创新思维过程的具象演化,有待设计师及其合作伙伴的进一步思考、实践、验证与发展。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在1971年《为真实的世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一书中提出:“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设计不仅应该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另外,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的地球服务。”13[美]维克多·帕帕奈克著、周博译,《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8页。维克多直面社会发展的勇气、全面的设计观与高度的使命感,迄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在知识爆炸和信息透明化时代,设计教育从知识的传授回归人本身能力的培养,那么,究竟要培养具备什么能力的设计师,或者说设计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产品设计师、产品经理,还是创新架构师14架构师之称在互联网企业中由于其工作内容与方式而使用较多,在设计界很少使用。架构师,英文“Architect”,指熟练建筑艺术、规划和设计并且监督建设的人,原词从古希腊arhitekton而来,即arkhi-(意“首席”)+tekton(意“建设者、木匠”),派生词根tek-指“编织”,也可以译为“制造”。,甚或未来设计领袖,这是一道值得深思的设计人生选择题。

最后,条条大道通罗马,本文从“看真相,设计五观,人、事、物、场、境”到“做设计,设计五法,视野的广度、定位的准度、组织的力度、实验的密度、转化的向度”,只是在无垠的设计创新世界中探讨了一种方法与路径,旨在跳出设计看设计,回归人为事物的设计本源,在这个“涌现优于权威”15[美]伊藤穰一、杰夫·豪著,张培等译,《爆裂》,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第一章。书中提出9大原则:“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系统优于个体。”的时代,思考未来已来的世界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探索设计引领未来并创造美好生活的可能。

猜你喜欢
思维设计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 01:27:42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流行色(2020年1期)2020-04-28 11:16:38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设计秀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