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辗转至柏林的包豪斯学校在纳粹的压迫下全面关闭。在动荡的时局中,无法再从事艺术活动的包豪斯教员中的大多数人将继续开展事业的希望寄托给美国大陆。美国大陆对于欧洲现代主义思想的需求、对不同民族的移民兼收并蓄的自由风俗,为包豪斯精神的延续提供了新的土壤,使两位校长带来的包豪斯精神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生根发芽。再加上城市建设需求、丰富的社会资源、充足的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等优势,对于战乱时期逃离欧洲的包豪斯人而言,无疑是一次得天独厚的机遇,这些优渥的条件直接促成了包豪斯理念在美国的重生和延续。
本次美国考察之行,笔者以包豪斯两位校长在美国的事业与生活轨迹为线索,拜访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任职的哈佛大学和位于林肯的住宅,以及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任职的伊利诺伊理工学院。二人同时作为现代主义的先驱者,行事作风以及对于包豪斯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有趣的是,性格如此不同的二人在职业轨迹上又有着诸多重合,机缘巧合下常常在同一份事业中相会。关于包豪斯两位校长移居美国之后的事业与生活,注定是包豪斯研究体系中的不容忽视的一段历史时期。
在政治形势的巨大压力下,20世纪三十年代的德国已不再是能供艺术家自由创作的场地。原包豪斯教员不得不重新寻找另外的事业场所。另一方面,美国精英阶层迫切希望能得到那些有天赋的欧洲建筑师的帮助,将现代主义引入美国的建筑教育。纽约、芝加哥等现代化都市的高等院校相继向欧洲建筑师们抛出橄榄枝。
时值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成立,建筑系主任的职位空缺,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赫德纳特[Joseph Hudnut]拟出三位来自欧洲的候选人,他们分别是格罗皮乌斯、密斯和奥德[J.J.P.Oud]。最终格罗皮乌斯获得了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职位。然而,格罗皮乌斯在哈佛大学的职位的获得有一丝险胜的意味,因为赫德纳特同一时期也在很努力地为密斯争取这一职位,只不过密斯不愿和格罗皮乌斯同时作为候选人出现在名单上,坚持退出这场竞选,否则,凭借这位竞争对手在建筑上更加优秀的艺术天分,格罗皮乌斯很有可能落选。在这件事上,格罗皮乌斯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更像是命运的安排: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使他更优雅也更平易近人,这首先说明他更具有成为一位好教师的可能;此外,格罗皮乌斯还有会说英语的优势,而密斯刚来美国时只能说德语。并且密斯本人也承认,格罗皮乌斯作为社会活动家比他更有名望。1Franz Schulze,Edward Windhorst,Mies van der Rohe: A Critical Biography,New and Edi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p.179.格罗皮乌斯的确不负众望,为包豪斯精神的传递和艺术设计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教学上,他为哈佛大学带来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并影响了包括菲利普·约翰逊、雷吉纳德·艾萨克斯、贝聿铭等人在内的诸多学生。在国家利益层面,作为一名德国来的移民,他做了所有能做的、有利于美国的工作。2吕晓萌著,《包豪斯和美国:一部现代设计史的塑造》,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第110页。在包豪斯关闭后,格罗皮乌斯表现出灵活的政治头脑和优秀的政治社交能力,在赴美的前一年,通过和纳粹宣传部谈判,争取到了尽可能多的包豪斯资料,才促成了在美国展开的大规模的包豪斯展览,使包豪斯宝贵的历史材料与理念在美国公众之间传播。哈佛大学选择格罗皮乌斯,无论从学院教学开展、国家利益,还是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都是正确的决定。
当哈佛大学宣布聘用格罗皮乌斯时,密斯毫无悬念地与芝加哥结下不解之缘。密斯后半生的事业都是围绕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3伊利诺伊理工学院,为1940年阿尔莫理工学院[Armou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与刘易斯学院[Lewis Institute]合并而成。开展的。实际上早在1936年3月27日,密斯五十周岁的生日庆祝会上,他就收到了来自芝加哥霍拉伯德[John A.Holabird]的信,在信中霍拉伯德希望推选密斯为阿尔莫理工学院[Armou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建筑系主任。1937年,在密斯首次访美过程中,还拜访了仰慕已久的建筑师莱特[Frank Lloyd Wright]位于塔里埃森[Taliesin]的住宅。莱特对于密斯的造访也表现得和蔼可亲。值得注意的是,身为美国人的莱特对欧洲建筑师一向持有偏见,并不认为他们有何过人之处,无非是从他那儿偷去一些想法。20世纪三十年代早期,格罗皮乌斯曾经也想接近这位伟大的建筑师,但是他到塔里埃森访问的要求竟然遭到了拒绝。4Edward Windhorst,Mies van der Rohe,p.182.但他唯独认为密斯是现代派建筑最杰出的建筑师。因为密斯的建筑思想一开始就没有将莱特所轻视的、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所提倡的“功能主义”置于最高地位,相反他还能在用心追随大师后创造出新的东西。
图1 格罗皮乌斯林肯住宅外部,作者拍摄
自从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在美国分别有了归属,两人的建筑事业就开始朝着不同的侧重点发展。格罗皮乌斯去了哈佛大学,将事业重心放在建筑教育与社会活动上,凭借一己之力使包豪斯的遗产在美国大陆得到延续;而在建筑实践方面的成就和对美国建筑界的影响上,密斯更胜一筹。密斯是一位实践家,比起宣扬包豪斯精神,密斯的注意力始终在建筑本身,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任职的二十年给予了密斯建筑实践上的极大自由,他一生中大多数取得突破的建筑作品都诞生于美国时期。
格罗皮乌斯在哈佛大学任建筑系主任的九年时间里,经历了学校财政危机、内部分歧以及政治官僚对学校制度的干扰,但在他任职期间,哈佛设计研究生院依旧呈现出绚丽多彩而又充满创造力的活跃气氛。格罗皮乌斯的任职与他在美国的第一个建筑作品,位于林肯郡的住宅有紧密的联系。1937年,格罗皮乌斯接到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邀请,被任命为建筑系主任。此时美国的建筑教学正被过时传统所束缚,而格罗皮乌斯正是能够带领现代主义建筑向前发展、为这一时期的建筑领域注入新活力的理想人选。然而格罗皮乌斯的兴趣更多在接手建筑委托案上,而非教学,因此对于入职是犹豫的态度。直到时任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亲自登门拜访,并帮他实现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建造一座住宅的愿望,格罗皮乌斯才答应接受委任。5Ise Gropius,Gropius House,Historic New England,1977,p.1.
林肯郡的住宅是格罗皮乌斯在美国的第一件建筑作品。格罗皮乌斯到达剑桥时,在寻找住宅基地时得到了波士顿著名建筑师亨利·谢普利[Henry Shepley]的帮助。谢普利先生说服美国慈善家及艺术赞助人詹姆斯·斯托罗夫人[Mrs.James Storrow],让格罗皮乌斯在她所有的土地上盖一座房子。斯托罗夫人不仅同意,还为格罗皮乌斯亲自设计的这座房子提供资金支持。为了使住宅融入新的环境,格罗皮乌斯做了大量前期考察工作,游历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研究本土的建筑。他对这里简朴的农舍抱以欣赏的态度,尤其是它们的洁白墙面与周围景色形成的鲜明对比。为了在林肯郡标记宜居的地理位置,他花费了大量时间,甚至还观察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位置。6Nancy Curtis,Gropius House-Lincoln,Massachusetts,Historic New England,2011,p.7.1938年,这座具有新英格兰地区当地特色的住宅正式落成,2002年被认定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如今住宅整体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外开放,所有权由美国慈善组织“新英格兰历史”[Historic New England]持有并负责维护。7Gropius House,title page.(图1)
这天,笔者前去拜访格罗皮乌斯住宅,乘坐美国城铁列车[Commuter Rail]由波士顿北站至林肯郡,加之步行三公里的山路,单程总共耗时三小时。不禁想起曾经格罗皮乌斯也是沿着这条路线每天驾车往返于哈佛大学与家中,但为何据说从林肯郡到哈佛大学只有一小时车程?向博物馆志愿者询问,她们解释说:“甚至比一小时更少,只要35 分钟,原因可能是那时的公路更加方便。”工作地与住宅之间的遥远路程足以说明格罗皮乌斯住宅的选址是围绕生活起居来考虑的,居住环境的适宜为主要因素,而对于工作便利性的考虑则被削弱了,这一点迎合了美国人当时的居住习惯,很难想象当时若没有便捷的公路和汽车该如何实现日常通勤。
这座住宅坐落于一个平缓山坡的坡顶。位于斜坡底部的售票处由从前的车库改建,成为整座博物馆的入口。屋内的结构都保持着原本的样子,地板也不例外,换上鞋套,进屋就能看到通往二楼的螺旋楼梯,和房子北边的金属螺旋楼梯呼应,它们都是在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形式中少有的曲线。右手边第一间屋子是工作间,巨大的玻璃幕墙使阳光有充足的空间照射进来,光线透过玻璃窗,照在同样是玻璃质地的后墙上,形成反射,使整间屋子看起来非常明亮。格罗皮乌斯和妻子一同在这里工作,左边是妻子的书桌,右边的座位是格罗皮乌斯自己的。
下一道门进去是客厅,格罗皮乌斯巧妙地运用了每一个空间,才使得一座本身面积不大的屋子,充满丰富的内容,又井然有序。客厅中大部分家具都由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设计,其中钢管桌椅占大多数,最醒目的一把椅子是格罗皮乌斯最喜爱的弯木靠背躺椅。住宅还融入了丰富的国际化的设计元素,比如壁炉前放置的大名鼎鼎的柳宗理的蝴蝶凳。在客厅里,可以同时看到供暖与冷气设备,都置于书柜、窗户下方等不引人注意的位置。与客厅相连的是餐厅。餐桌是不大的圆形玻璃,可供四个人用餐。餐桌旁有个固定在墙上的桌板,可用来摆放自助餐碗碟。通往厨房的方向挂着一块门帘,这一结构非常类似于德绍时期的包豪斯校舍中,餐厅与剧场之间由幕布隔断相连的形式。当门帘拉上,餐厅里的人就看不见厨房内的活动了。(图2、3)
图2 林肯住宅内部,马塞尔·布劳耶设计的木质躺椅,作者拍摄
图3 林肯住宅内部,餐厅与客厅相连,作者拍摄
厨房也是一处精彩的设计。它有着法兰克福厨房的痕迹,在有限的狭窄空间里,高度合理化地设计了各个布局。在设计住宅时,格罗皮乌斯的妻女也参与了设计,因为他的妻子希望厨房有一个大大的窗户,所以现在的厨房窗户在他妻子的要求下,是大于原先的设计的。在设计卧室时,格罗皮乌斯的女儿也提出自己的要求:地板是棕色的,还要有一个私人的入口。这个入口便是整间住宅的标志性元素——住宅外部直接通往二楼房间阳台的螺旋楼梯。夫妻二人的卧室虽然不大,但是中间的透明玻璃隔断显然扩大了房间的视觉效果。(图4、5)
图4 林肯住宅内部,分为两部分的厨房,延续法兰克福厨房的家庭管理的思想,作者拍摄
图5 林肯住宅内部,格罗皮乌斯的女儿,Ati的房间,作者拍摄
虽然林肯住宅是波士顿地区的第一座现代主义建筑,但是它丝毫没有因为这种特殊性而显得突兀。此处又体现了格罗皮乌斯性格中的谦逊之处,他在设计住宅时为了表示对美国地方传统建筑的尊重,选择了代表典型新英格兰地区的材料与形式:刷白的木料,砖制的烟囱,遮蔽的门廊,石制的地基和挡土墙。8Nancy Curtis,Gropius House-Lincoln,Massachusetts,p.9.而螺旋状的黑色金属楼梯、带有横向纹理的磨砂玻璃又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新型材料,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下,整个住宅和周围环境既统一,又有着前卫的现代主义风格。这座住宅建成之后,在当地立刻掀起了现代建筑的热潮。
密斯在美国最主要的事业成就,集中在芝加哥这座城市。在芝加哥,一方面,他主持了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校园规划,并直接影响了以伊利诺伊理工学院为中心的芝加哥近南区的重新规划。继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之后,密斯围绕芝加哥市中心进行的摩天大楼的建设,彻底将芝加哥改造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另一方面,密斯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包豪斯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社会的特点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以及培养方法,使大批毕业生成了美国现代建筑学派的中坚力量,开创了第二芝加哥学派。9刘先觉著,《密斯·凡·德·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第223页。
20世纪四十年代,芝加哥近南区紧密而又衰败的住宅让人感到窒息。当美国战后恢复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时,一场改善芝加哥近南区的运动在所难免。在当时,“改善贫困区”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提议,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0Sarah Whiting,“Bas-Relief Urbanism: Chicago's Figured Field”,Mies in America,Harry N Abrams Inc,2001,p.649.已经提出这种乌托邦式的愿景。对于美国来说,如果可以成功恢复城市的活力,将标志美国大萧条时期已经彻底成为历史。为此美国将这场意义重大的改革形容为“为这个病中的美国城市开出的特定医疗处方”。11Ibid.,p.652.
阿尔莫理工学院的校园扩建是整个芝加哥南区重建项目的开端。就在芝加哥近南区百废待兴的时候,已经开始筹备扩建的阿尔莫理工学院决定聘用密斯·凡·德·罗为学院建筑系主任。后者在回信中表示,对阿尔莫理工学院提供的职位感兴趣,附带条件是,除了校园规划,他还有权从根本上改革学校原有的体制。密斯于1938年秋季到达芝加哥,1939年初,新校园的规划设计师由密斯和西尔伯赛默[Hilberseimer]一同担任。12关于密斯与阿尔莫理学院委员会成员霍拉伯德[Holabird]的往来信件,参见Franz Schulze,Edward Windhorst,Mies van der Rohe: A Critical Biography,New and Edition,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pp.177-178.密斯在任期间的二十年里,教学楼建造工作一直都在进行。
图6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克朗楼外部
这片全新的建筑群,它既不是巴洛克式的布局——所有教学楼都围绕着一个纪念碑而建;也不是网格式的布局——每座教学楼都对应一个坐标。新的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被设计成了一座小型的城市。这里没有与外界分隔的院墙,是真正的第一个现代化的规划,整个校园和芝加哥城完美地融为一体。毫无疑问,这所学院(或者称之为小型城市),通过吸收欧洲的艺术风格,彻底发生了改变。沿着地铁行驶的轨迹行走在校园之中,身旁便是一条宽阔的主路。目光越过马路两侧的人行道,教学楼都是低层的立方体建筑,它们分布在一条对称的中轴线的两侧,但它们并不是整齐地排列成一个矩阵,而是有着各自特殊的定点。立方体的教学楼使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均以直角呈现,因此创造出许多较大的半围合空间。这样一来,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将体会到空间的层次感:先将你引入某一个狭窄的空间,再通过建筑之间前所未有的排列组合,令前方突然开阔,倏地打开你的视野。
在整个校园规划的项目当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应该是建筑学院所在的克朗楼[SR Crown Hall]。第一次走近时,人们会惊异于它竟然如此简洁明了,因为它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立方体。通体由玻璃打造,承重的钢材从外观上展示得一清二楚,让视线只一眼就能穿过大楼,看到对面的风景。半地下室采用高窗,这样也能保证良好的采光,晚上也能看见从地下室透出来的灯光。(图6)
图7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克朗楼 内部一层,作者拍摄
图8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内部半地下层,作者拍摄
作为公共建筑,克朗楼是密斯的“通用空间”概念的最突出的体现,它延续了1946年坎托汽车餐厅[Cantor Drive-in Restaurant]的钢结构方案,并设计了更大的屋顶平面。不再明确的功能分区使空间的利用更加灵活,由密斯的团队设计的钢木结构的绘图桌,在一层的空间中整齐地排列,却又像是漂浮在海洋里。无论是储物的柜子还是小型的隔间,在材质和颜色上,都和旁边的木质隔墙融为一体;办公区、作业区和休息区仅用隔墙简单分隔,以保证合理利用每个功能分区。半地下层则包含了具体功能分区:包括小教室、车间、盥洗室等在内的所有不适用于“通用空间”的房间。这种排列方式将功能性和秩序感进行了调和。(图7、8)
创造一个经济实用的大通间的构思是密斯在来到美国之后才产生的,它回应了美国人民对于实用性的追求,适应了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多方面需求。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富有秩序感的空间里,密斯本人也达到了新的纯粹简洁的艺术高度。对此密斯评价道:“我喜欢在这里工作,这里隔音很好,没有外界的干扰。”“这是我所做过的最清晰的结构,建筑哲学的最好表达。”13Mies van der Rohe,p.310.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新校园消除了近南区原本稠密的建筑布局,取而代之的是视野广阔、分布零散的校园形态。虽然它距离达到一个名副其实的微型城市的目标还很远,但从完成度的角度来看,这座校园已经达到了所有人的期待:不仅具有完整的功能,而且在功能完整的基础上还创造了一个优雅的环境。结合20世纪二十年代芝加哥近南区的历史背景,去研究校园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会发现校园的扩建带动了整个近南区的发展,从而改变了芝加哥的城市面貌。密斯通过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规划,开创了现代城市主义的一种新形式。对于密斯的贡献,有评论家写道:
由密斯所设计的理想世界,才更接近于真实世界。总之,密斯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是建在芝加哥市长凯利[Kelly]那里的。事实是,通过做了柏拉图所做的事,即不在意社会与物质现实的诸多要求,他达成了他那绝对纯净形式的野心。14James Marston Fitch,Architecture and the Esthetics of Plent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1,p.166.
——詹姆斯·马斯顿·费奇
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同时出生于19世纪八十年代,青年时代同在贝伦斯事务所工作学习,都曾经是包豪斯校长,都在包豪斯关闭后移民美国,关于现代建筑都有一套完善的理论,都在教育与建筑实践上极具影响力……但是二人行事作风上的明显差异又形成了他们所选择的工作方式的极大不同。相似的事业轨迹,鲜明的性格差异,令关于两位包豪斯校长的对比的课题在包豪斯研究体系中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来到哈佛大学的格罗皮乌斯,尽管在建筑实践上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但是通过著书立说、社会活动和教学活动,最终以更高效的方式将艺术、设计、建筑和教育的观点传播给了社会民众。如果哈佛大学当初没有选择格罗皮乌斯,很难想象关于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如何出现在美国公众之间。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时,“密斯风格”因趋于单调的形式首当其冲受到抨击。但是也要注意到,脱离时代特性的评论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主义建筑盛行的时代,钢与玻璃的摩天大楼、对古典主义秩序感的现代演绎、以及新型的空间语言等辉煌的事业成就都在宣告着,密斯是一位真正的建筑大师。
从德国包豪斯到美国现代都市,格罗皮乌斯和密斯一生中为推动现代主义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们求真务实的学习经历、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敢于打破传统桎梏的创新精神,都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些也都是研究两位建筑大师在美国时期的建筑事业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