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茂名 525000)
教师职业信念是教育信念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对所从事或即将从事的职业及相关因素的看法或认识,其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程度的稳定性。教师职业信念相对于教学行为具有内隐性,是影响教学行为及效果的因素之一,对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而职业信念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结构的组成部分,是教师持续、自主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也是职业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标志,因此加强教师职业信念的教育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教育信念的研究成果颇丰,尤其近几年随着课改的深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对教育信念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教育信念构成要素的相关研究来看,教师信念是研究的重要领域。有学者将教师信念分为专业课程信念、学习信念、学习者信念、教学信念及职业信念五个维度。关于这五个维度的现有成果参差不齐,以教学信念的研究为主,尤其是针对某一学科的教学信念研究成为硕博论文研究的中心,其他维度的专门研究成果则不多。
从研究对象看,以在职教师群体为主,师范生的研究力度不足。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储备力量,其专业素质的高低及职业信念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未来整体教师队伍的素养及稳定。关注并研究师范生群体,促进该群体的整体发展是目前及以后聚焦的重要议题。
师范生通过所见所闻,初步建构了关于某一专业的职业信念,但此时形成的职业信念不牢固,因为其未经教育实践的检验,是建立在剥离现实基础上形成的自我职业信念意识。要了解师范生的职业信念状况,教育实习是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实习了解师范生职业信念的变化动向,对教育教学及教育实习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学前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关注学前师范生的职业信念,了解其职业信念的变化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是本研究的主要任务。
出于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职业信念影响的思考,本文选取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145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问卷从职业向往、职业情感和职业坚守三个方面了解学生的职业信念,职业向往从“我渴望成为一名幼儿教师(A代表)”方面了解;职业情感包括“幼儿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B1代表)、我当幼儿教师能获得成就感(B2代表)”两个方面;职业坚守包括“即使将来有高薪工作,我仍会坚持当幼儿教师(C1代表)、毕业后即使有机会转行,我仍会选择当幼儿教师(C2代表)、即使父母不同意,我也会从事幼教工作(C3代表)”三个方面。每个题项都以“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基本同意、同意、非常同意”为选择项。同一份问卷调查两次,在教育实习前进行一次,教育实习(一个学期)后再进行一次,两次调查问卷都适应同一批学生。
1.关于学前师范生职业向往的调查
从职业向往的前后变化来看(见表1),无职业向往的学生人数前后变化基本一致,约占18%,持职业向往的学生人数前后变化比较明显。在教育实习前,有50人渴望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约占总数的34.5%,教育实习后降至39人,减少了11人,约有7.6%的人出现了职业向往的动摇。
表1 学前师范生职业向往
2.关于学前师范生职业情感的调查
在职业情感上,从教育实习前的两项调查来看(见表2),无职业情感的人数分别占7.6%和11.7%,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部分学前师范生的职业情感不强烈。教育实习后,持良好职业情感的学生人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关于“幼儿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的调查下降了5.5%,“当幼儿教师,我能获得成就感”下降了约4%。下降的趋势说明教育实习某种程度上对学前师范生产生了消极的情感体验或评价。若这种消极情感持续蔓延,会桎梏学生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表2 学前师范生职业情感
3.关于学前师范生职业坚守的调查
在职业坚守方面,从调查得出的数据结果来看(见表3),从总体上可能会出现职业流失的学生人数前后变化基本保持稳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数值,在教育实习前职业坚守不牢的学生人数已较高,尤其是家长在职业选择的干预上,49.7%的学生会依从家长的决定,实习后数据增长到57.9%,这一方面说明教育实习让8.2%的学前师范生动摇了职业坚守,另一方面也说明家长在学生职业定向方面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表3 学前师范生职业坚守
总之,职业信念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前后数据变化虽基本一致,但是从动向上看却有上升的势头,某种意义上说明教育实习对学生职业坚守未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从实习前的职业信念不理想的状态到实习后职业信念再次降低的事实,说明学生的职业信念不稳定,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职后幼儿教师流动性较高的可能,同时这种可能已被证实。如对内蒙古民族大学的46位学前教育(高职)班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毕业时有67.3%的毕业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两年后降至56.5%,若调查周期延长的话,可预知幼儿教师流失的比率极有可能与跟踪调查周期成正相关。据追踪调查研究发现,某学校的2016级幼儿教师毕业三年后,近2/3的人都离开了学前教育岗位[1]。
1.加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教育
坚守职业信念,首先要有职业认同,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其职业及个体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2]。作为职前幼儿教师的师范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师范生更需强调职业认同,因为其他师范生相对于学前专业来说具有较强的前后衔接性和继承性,譬如英语专业或数学专业的师范生,在中小学阶段就一直学习这些学科,到大学后依然选择相应的数学或英语专业,是建立在前期对该学科良好情感基础之上的,即喜欢该学科或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自己更擅长于该学科。而学前教育专业与前期的学习是断层的,不是某一学科的延续,而是重新涉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一切从起点开始,缺乏入职前的情感积淀。之所以选择该专业,大部分师范生是出于功利主义的社会现实考虑——学前教育的“一片大好形势”,即好就业、门槛低、前景好等方面的因素。
基于此状况,对学前师范生加强职业认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国外的相关研究证明,教师职业认同对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认同能够让其提前对幼儿园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避免对职业的动摇和怀疑,自主地为将来从事的幼儿教师职业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3]。
职业认同教育首先让师范生明晰幼儿教师职业的性质、任务和工作。幼儿教师职业绝不是社会上(包括自己)片面理解的“保姆、孩子王”,在厘清职业性质的基础上,内发出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内生出职业的价值感和荣耀感。职业认同教育不仅要通过专门的认同教育讲座来推进,还要将其贯彻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如以隐性课程的形式融入显性课程中,除了校内的“说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言语教育形式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精选影视资料,向学生展示幼儿教师职业正反两面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情感涟漪,萌生树立正确职业信念的决心和使命。另外,去校外幼儿园参观,亲身直观体验幼儿教师工作,与一线教师交流畅谈,让在职教师以“过来人”的身份诠释幼儿教师职业,对师范生提出职业期待和职业发展建议,激发职前幼儿教师的情感共鸣,以此在职业信念教育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师范生教育理念和师德的培育
教育为先,育人为本。“育人”是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教育,绝不仅仅囿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必须始终如一地进行情感、理念、道德的教育与渗透。一方面是因为职前幼儿教师未来的教育对象是具有思想和情感的幼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只有具备对某职业或专业精神层面的理想与追求,才能把该职业做得更专更精,这也是我们的社会一直在弘扬的“工匠精神”。我国教育将“德”放在首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将“专业理念与师德”放在首位,两者都有异曲同工之意。对于幼儿教师的职业理念,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依据,幼儿教师要具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这一职业理念的养成不能只始于入职培训或职后教育,而应从职前阶段师范生的培养开始,并作为一项重要学习板块置于课程设置中。如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将《综合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列为公共必修课,将《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列为专业必修课,进行系统的课程知识学习,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纳入学分体系。一方面从制度上将与职业相关的教育理念和道德学习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随意化和形式化,实现课程开设的初衷;另一方面师范生经过系统的职业理念和道德学习,可以从认知上建构清晰的职业理念,萌发积极的职业情感和期待,塑造规范的职业行为,从而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职业奠定良好的理念和道德基础。
3.突出师范生“师范”技能的学习与实践
教育教学技能是师范生的必备素养之一,也是师范生区别于非师范生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的师范技能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强职前幼儿教师的职业自信, “重要他人”对自己教学技能和水平的认可,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感,进而增强自我职业认同,坚定职业信念。所以,职前幼儿教师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或者是在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4]所以,高师院校幼儿教师人才培养除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外,还要格外重视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训练,将课堂演练、微格教学、校外见习有机融合,形成“教师指导、组内互助、案例观摩”的格局,按照预先计划有层次、有梯度,循序渐进地培养职前幼儿教师的师范技能,真正彰显出“师范”院校的鲜明特征。高师课程中能直接体现“师范性”特点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实践课程,在课程结构中都要置于核心地位,要作为重点课程去建设和经营,严防“边缘化”“无所谓”的倾向[5]。
4.注重教师“榜样”力量的强化教育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引路人”,尤其是榜样力量的引领。同样,职前幼儿教师职业信念的养成,也离不开榜样的感染。心中有榜样就如同有了标杆,通晓自己的航向在哪里,纵然狂风暴雨,依然不改初衷而驶向心中的目标。如每年的高考生,他们在外人眼中的“累”,却是他们自己心中的“乐”,因为他们正意气风发地一步步奔向“大学象牙塔”,这是他们的标杆和站点。职前幼儿教师职业信念的树立和坚守,同样受职业榜样形象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深远甚至是终生的。教师的榜样形象无处不在,近则身边的老师或亲人,远则优秀的教师典型,如曹瑾、朱敏才、支月英等众多优秀教师,他们给职前职后的教师树立了榜样,同时也影响了众多人尤其是师范生的职业观。师范院校的职前幼师教师教育,应该有计划、有意识地从本校的学生群体、教师群体中找典型、树榜样,并激励大家学榜样、做榜样, 为职业信念注入一股清泉。实践证明,先进模范教师的事迹,特别是本校优秀毕业生的现身说法,对培养师范生坚定的事业信念效果非常显著[6]。此外,应运用基层幼儿园教师爱岗敬业的真实事例去感染师范生,促进师范生的职业情感与信念的逐步建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