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雪荣
(丰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丰县 221700)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主要由脑血管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引发脑组织局部软化、功能丧失所致,病死率高。多数幸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后遗症,如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恢复时间长,身心负担大,易导致出现较大情绪波动,加上出院后缺乏居家功能康复锻炼知识、指导,均可影响功能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故需加强院外延续性护理。本研究在34例脑卒中患者中实施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院外延续性护理,获得预期效果,报道如下:
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本院68例脑卒中出院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1]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经颅脑CT等检查确诊;(2)可顺利出院,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3)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脏器疾病;(2)存在严重精神障碍;(3)存在视力、听力等方面障碍。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4例)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8-72(59.62±4.25)岁。研究组(34例)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7-73(59.71±4.29)岁。两组基线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
对照组实施电话随访式院外延续性护理,出院当天为患者发放出院后功能锻炼知识手册,解答疑问;出院后每隔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功能锻炼实施情况等,进行健康指导,持续6个月。研究组实施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院外延续性护理,持续6个月,内容包括:
(1) 成立护理小组:成立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院外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包括临床医师、康复师、主管护士,护士长为组长。定期组织组员进行脑卒中护理知识、技能培训,确保熟练掌握。
(2) 创建网络信息平台:①建立微信公众号,出院前指导患者关注公众号,并向其介绍功能、用法等,告知公众号目的为出院后推送脑卒中知识、康复锻炼知识等;②组建微信群,出院前指导患者扫码进群,介绍群操作方法,告知群目的是提供护患专业指导、咨询平台及患患间交流平台。
(3) 完善护理内容:①微信公众号:每周推送3篇脑卒中知识文章,内容推送前由医师、康复师及护士长审核,包括脑卒中病因病机、危险因素、复发预防等;以文字、图片或短视频等方式推送功能锻炼方法,5篇/周,指导患者自行练习;②微信群:每周二、周四的18:00-20:00,在微信群进行集体宣教,并接受患者咨询,为其解疑答惑;鼓励患者与患者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功能康复经验,增强信心。
比较两组干预前(出院时)、干预后(干预6个月)功能康复效果。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功能康复效果越好[2]。
以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两组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组间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FMA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FMA评分对比(±s,分)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n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34 64.15±4.52 78.15±5.21*对照组34 65.03±5.04 74.16±4.62*t 0.758 3.341 P 0.226 0.001
脑卒中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可导致患者出现较多后遗症,如肢体功能障碍、说话不清等[3]。而且,多数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对功能康复知识掌握度不高,未得到系统、专业护理指导,功能锻炼依从性低,均可影响功能康复效果。既往临床多实施电话随访式院外延续性护理,主要经电话进行健康指导,但也具有患者电话接听不及时、知识不理解、记不牢等缺点。
而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院外延续性护理可经网络平台,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传达,具有操作方便、高效、患者可反复查看等特点,更利于促使患者理解、掌握疾病知识。本研究在研究组中实施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院外延续性护理,重点分析对功能康复的影响。调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干预后FMA评分较高,这说明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院外延续性护理在改善患者功能康复效果中具有显著作用。原因在于:相较于电话,网络信息平台健康指导形式更为多样化,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更利于患者直观理解、掌握康复知识,且可发挥提醒、督促等作用。比如创建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脑卒中知识文章,并以文字、短视频等方式推送功能锻炼方法,便于患者学习、理解;创建微信群,定时在群内进行集体宣教,讲解功能锻炼重要性、方法等,鼓励患患之间加强沟通,可提升患者依从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功能锻炼中,切实改善功能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中实施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院外延续性护理可改善功能康复效果,价值显著。